近期,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決定自2022年起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利用四年時間全面查清農用地土壤質量家底。此后不久,第三次土壤普查的消息正式在中央一號文件里亮相。這是距上一次全國土壤普查40年后,我國再一次對土壤進行的“全面體檢”,引起市場高度關注。
華創證券分析師龐天一認為:“《通知》提出本次普查有提升土壤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守住耕地紅線、優化農業生產布局等目的,為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安全利用,越來越多的資金將會投入土壤修復,為行業發展創造新的機遇。”
此前,隨著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的完成,各省市陸續公布并定期更新污染地塊修復名錄。截止2022年1月,全國污染地塊總數達到770塊,十四五期間行業發展空間較大。
隨著“三普”進入實地調查的時間越來越近,土壤治理工作網絡也將越織越密,借助此次普查數據,行業需求有望持續釋放,各地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領域或將開啟一場大戰,行業發展勢必迎來新的突破口,找到新的增量空間。在進入“十四五”的第二年,以更高標準打好凈土保衛戰成為必然。
土壤修復20年 行業技術水平比肩國際
技術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助力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范風險,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開展土壤污染過程與風險基礎研究,推進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強化土壤環境監管,保障土壤環境安全,既是加大“打好凈土保衛戰”科技支撐力度的現實需要,也是支撐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期需要。
隨著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正成為環境領域的研究熱點,相關技術的發展也尤為引人注目。土壤修復的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監管支撐和產業發展已是新時期我國土壤環境保護的重要任務。
今年2月,科技部、生態環境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與土壤、地下水污染綜合治理”等6個重點專項2022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大氣與土壤、地下水污染綜合治理”重點專項2022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緊密圍繞大氣與土壤、地下水污染綜合防治的科技需求,關注突破污染源實時智能監管、土壤復合污染綠色修復等五大核心防治技術,提出建立污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協同治理等三類集成示范區,擬啟動治理修復技術、典型區域實踐等5個方面41個研究任務。
回看污染修復歷程,我國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與修復技術研發之路,于“十五”起步,“十一五”進步,“十二五”發展,“十三五”實現跨越。20年的探索與實踐,技術支撐上,初步建立了場地土壤修復技術體系,快速、原位的土壤修復技術得到研究與應用;技術裝備上,研制了能支持高效土壤修復的多種裝備;技術產業上,研發的技術支撐了規?;瘧眉爱a業化運作。
尤其“十三五”期間,我國自主研發的修復技術、裝備和藥劑材料等得以快速發展,目前技術路線呈現出路徑多元化的特點,土壤熱修復、固化/穩定化、原位化學氧化、土壤淋洗、多相抽提等工藝紛紛得到了驗證和推廣,示范技術和示范工程不斷涌現,帶動了中國技術應用和綠色可持續修復產業化發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駱永明曾公開表示,當前,我國在修復技術、裝備及規?;瘧蒙吓c發達國家處于并行或部分超越狀態。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宏偉近日在接受《中國環境報》采訪時也表示,我國土壤修復行業起步雖晚,但近年來投入了大量資源支持行業發展,目前行業技術已比肩國際先進水平。
修復技術的多元化和不斷進步為修復工程應用創新提供了可能。
在國內率先開展土壤修復實踐,憑借豐富的工程經驗、技術研發、運營管理等優勢,以高起點進入環境修復領域的北京建工修復,針對我國城市工業污染場地遺留的重大環境問題,深入研究土壤中典型污染物的賦存特征、降解與脫附機制,實現污染物高效降解和有毒代謝產物的削減。開發高效活化與精準修復化學氧化技術,發明高壓旋噴注射原位化學氧化工藝,創新構建基于物理篩分的土壤淋洗工藝集成,研制定制化土壤淋洗修復系列裝備,形成了一系列國內外專利成果,完善了相關技術標準和指南,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場地修復決策系統和綜合解決方案。團隊成果應用于我國三大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開展全過程的技術支持和評估咨詢,有力支撐了科學決策。在全國30余個大中城市、近50個代表性污染場地應用,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推動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建設“美麗中國”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
當前,我國土壤污染修復呈現周期長、成本高、見效慢的特點,特別是受地下水的影響,缺乏系統治理的小區域土壤修復成效很難維持,這都有待于土壤、地下水協同修復技術的不斷突破。
秉持“水土共治”的原則,近年來,北京建工修復也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工程技術模式和場地修復技術方案。在“十三五”水專項設立的“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項目”中,由北京建工修復承擔的“典型化工場地地下水污染治理技術工程示范”研究順利通過突破……至今,其已經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武漢等地參與近百項地下水環境調查和修復類項目,包括國內首例土壤與地下水聯合修復項目、首例地下水原位化學修復項目等,填補行業多項空白。
綠色低碳背景下技術創新現三大態勢
經過“十三五”的跨越式發展,目前我國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體系逐步建立,且部分修復技術已成熟,相關技術積累和產業鏈環節不斷完善,但在國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政策背景下,污染土壤的修復工作要求更高,修復行業技術創新正呈現新的發展態勢。
一是多技術聯合修復趨勢。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建工修復公司副總經理李書鵬認為,土壤修復技術的多元化、技術方案的精細化是未來這一領域的發展方向。通常修復場地土壤中的污染物在成分、性質與危害方面有所不同,單一的修復技術難以有效清理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同時,傳統的生物、物理、化學修復方法各有優勢,也各有短板。隨著修復要求的提高,土壤修復技術必然會更加綜合化,能夠結合多方優勢形成互補,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的目標。
二是系統性修復趨勢。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沈仁芳認為,土壤修復涉及農業生產、資源再利用等延伸環節,現在不僅要為治理而治理,更要考慮系統解決方案。土壤修復產業鏈的核心為修復藥劑的研發、修復技術工藝研發、設備研發與集成,通過“產-學-研-用-治”相結合的研發過程,研發出適合的土壤修復系統解決方案是土壤修復產業的必由之路。
在以往的技術研究中,污染土壤修復技術最初研發的目的在于解決土壤污染問題,例如減少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固定土壤污染物、避免土壤污染物轉移到生態系統的其他區域等。隨著技術的發展,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發不再局限于土壤污染問題,需要進行深化,實現土壤修復與其他產業發展的同步進行。
三是環境友好發展趨勢。在雙碳目標下,隨著各行業對綠色發展意識的逐步形成,與環保相關的科技創新成為了綠色發展的出發點,土壤修復產業也不例外,正朝著資源循環、節能增效、科技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行。土壤修復技術面臨節能減排、智能增效、開發環境友好材料等方面的迭代升級,未來技術研發可引入太陽能或生物工程技術,避免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在處理土壤污染物時,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顧此失彼。
北京建工修復結合“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政策的需求,建設面向世界、引領行業的核心技術研發高地,著力打造“產-學-研-用”科技創新平臺,構建綜合全面的技術研發體系。日前,北京建工修復污染場地安全修復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地學前緣》上發表了“污染場地原位熱修復技術與能效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到國家重點專項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的支持。研究成果有助于發現原位熱修復技術節能降碳的新思路新方案,提升工程應用中的能量利用效率,更好契合綠色可持續修復趨勢。
土壤修復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修復設備和監測設備的支撐,設備化的修復技術是土壤修復走向市場化和產業化的基礎。與此同時,土壤修復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也在呼喚市場形成統一的技術、設備、評價、材料標準。以北京建工修復為代表的業界龍頭企業,發揮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兩大平臺創新引擎作用,積極為行業提供技術、標準支撐,引領產業健康發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駱永明研究員指出:“土壤污染治理需要整個行業形成合力”。借助土壤三普“四十年一遇”的利好,“十四五”土壤修復市場料將深挖潛力,開啟高質量發展之路。
原標題:40年后再迎大考!土壤修復行業創新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