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底的安徽和云南之后,山東省也要成立自己的省級環保集團了。
3月25日,山東省發改委、省生態環境廳等9部門發布“關于印發《關于加快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其中提出要整合省屬國有企業節能環保資產,組建山東省環保集團。
據《環保圈》統計,2021年以來,全國已經有廣東、四川、安徽、云南4個省份組建了自己的省級環保集團,還有福建、山東官宣將要成立省級環保集團,再加上以前已有的,目前全國范圍內已經有16個省區擁有省級環保集團了。
地方環保集團為何紛紛成立?原因之一是為了解決當地的生態環境問題,原因之二則是希望借助環保政策的東風,發展自己的生態環境產業。
環保產業“百團大戰”,對于大多數中小型民營環保企業來講其實也是“機遇大于挑戰”。這些新成立的省級環保集團雖然手握許多資源,但缺乏專業的解決能力。民營環保企業如果擁有相應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就有機會成為他們的合作伙伴。
1 山東省環保集團官宣
3月25日,山東省發改委、省生態環境廳等9部門發布了“關于印發《關于加快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對“十四五”期間山東省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做出了整體安排。
其中,山東省節能環保產業“十四五”的總體目標是:
到2023年,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0%以上。
到2025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節能環保產業實現規模化、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成為我省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達到全國前列,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通過多個手段,包括: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優勢產業集群、發展一批重點園區,以及打造濟南、青島兩大節能環保產業聚集區等。
其中,“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是重要措施之一。
具體來講,它又分為3個方面,分別是:
1、實施“410”掐尖扶壯工程,圍繞節能環保產業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綠色交通車船和設備制造4個領域,各選擇10家技術領先、管理先進、規模較大、發展成熟的企業,強化平臺支撐、政策集成和要素保障,培育一批骨干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
2、鼓勵通過引進新建、整合重組等方式,打造若干家牽引力控制力強的領航型企業,并對經省相關產業專班認定、符合省級高質量發展獎勵資金支持條件的,按規定給予資金獎勵。
3、整合省屬國有企業節能環保資產,組建我省環保集團,充分發揮省級國有資本在環境治理領域的重要功能作用。
最終的目標,就是到2023年,收入超10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5家左右,收入超10億元的骨干企業達50家左右。
可以看出,組建省級環保集團,是山東省“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的3個具體措施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山東省已經有一家“山東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了。
公開信息顯示,山東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是專業從事環境保護治理技術研究、咨詢與工程建設的高新技術企業,成立于1992年,前身為山東省環境保護廳二級單位,目前為山東高速生態環境集團控股子公司,是山東省環境保護領域最專業、最全面、最系統的集團公司之一。
未來,新組建的山東省環保集團或許也將整合現有這些資產,實現快速地做大做強。
2 去年來已成立4家省級環保集團
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以來,全國已經有廣東、四川、安徽、云南4個省份組建了自己的省級環保集團。
廣東
2021年3月18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同意并批復,原廣東省廣業集團有限公司更名為“廣東省環保集團有限公司”。
新成立的集團資產總額近600億元,員工2萬余人,全資及控股二級企業13家,控股粵桂股份和宏大爆破2家A股上市公司,擁有4家省級設計院、9家省級科研院所和廣東省環保研究總院、廣東省廣業裝備科學技術研究院兩大新型研發機構,可謂實力強大。早在2019年,其前身廣業集團就位居廣東省企業500強前列,企業主體信用評級為AAA。
四川
2021年8月10日,四川生態環保集團在成都揭幕,它以四川發展環境投資集團為主體,蜀道集團、川投集團、省能投集團、省國資經營公司以權屬生態環保資產作價入股。
雖然剛剛成立,但四川生態環保集團的資產總額已經超過了300億元,凈資產超100億元,還號稱是“全國首家業務覆蓋氣、水、固全要素污染治理的省級生態環保集團”。
安徽
2021年11月18日,中國中鐵、中交集團與安徽省鹽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決定在安徽鹽業集團的基礎上,籌組安徽省生態環境產業集團。
根據組建方案,新的安徽省生態環境產業集團注冊資本將達50億元以上,其中安徽省級國有資本持股55%左右,占大股東。
云南
2021年12月28日,云南省政府新組建4家省級國資集團,其中“云南省綠色環保產業集團”榜上有名。
云南省綠色環保產業集團的定位是“云南省環保領軍企業”,它立足于省政府賦予的新功能定位,重點整合省內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資源循環利用等優勢企業及資源,聯合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科技發展與轉化實施主體,持續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除了這4家已經組建的,還有1家打算成立的,就是福建。
2021年8月,福建省三明市國資委網站發布文章《市投資集團:從三方面發力積極培育環保產業》中,其中提出要“積極融入省環保設計院即將組建‘省生態環保集團’戰略布局”。
這份文件中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福建省環保設計院正在組建“福建省生態環保集團”。
總之,越來越多的省級環保集團,已經成為環保產業的一股新趨勢,環保產業的“地方軍”崛起了。
3 環保產業迎來“百團大戰”
事實上,在這一輪之前,就已經有許多省份成立了自己的省級環保集團。
《環保圈》統計了一下,大概有10家:
·2014年12月,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集團注冊資本金為8.5億元,由省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負責監督,受省環保廳業務指導。
·2015年5月,重慶環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由重慶市政府出資,重慶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履行出資人職責,市生態環境局履行行業管理職責,公司注冊資本10億元。
·2016年3月,遼寧省環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它是遼寧省內唯一一家省屬國有環保企業,主營業務包括環保工程、環保設施運營、固廢處置、大氣治理、環境影響評價等,員工近800人,資產總額8億余元。
·2016年10月,浙江省環保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10億元,業務包含水務業務、固廢處置、冶金固廢、生態修復、環保裝備制造等五大板塊。
·2017年8月,寧夏環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注冊資本金11.41億元,經營范圍包括水、大氣、土壤、環衛保潔清運、垃圾發電、固體廢棄物、危廢、供排水、水處理等。
·2017年11月,內蒙古環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50億元,是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資的唯一一家以治理和修復生態環境、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為主業的大型國有企業。
·2018年9月,江西省政府批準成立江西省華贛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它是由江西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組建的生態環保領域省級投資運營平臺,注冊資本金30億元人民幣。
·2018年11月,青海省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5000萬,實際控制人為青海省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2019年5月,廣西環保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它是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生態環保領域國有資本投資建設運營公司,注冊資本金為人民幣50億元。
·2020年5月,江蘇省環保集團掛牌成立,注冊資本金50億元,集團定位為全省重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省級投資主體,統籌全省環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引導省市國有資本聯動發展環保產業的主要力量,全省環境治理技術研發和數據集成的重要平臺。
6年時間,有10個省區紛紛成立了自己的環保產業集團或環保投資集團,這還不包括那些水利型的水務集團或水務投資集團。
再加上2021年新成立的4家(廣東、四川、安徽、云南),以及未來打算成立的2家(山東、福建)。目前能夠確定的是,已有16個省區將有自己的省級環保集團,這一數字已經達到全部省級行政區域的半數。
同時,可以預見的是,省級環保集團已成為各省的“標配”。在上述這些省份的帶動下,那些暫時沒有成立省級環保集團的省份,未來也極有可能成立自己的省級環保集團。
4 “打造千億級環保產業龍頭”
這些新成立的省級環保集團,都有怎么樣的目標?
以云南為例,云南省環保產業集團的目標是“打造千億級環保產業龍頭,力爭五年內綜合排名全國前十”。
據悉,云南省環保產業集團成立后資產總額逾500億元,未來將進一步拓展縣域生活垃圾及多類型有機固廢協同處置、存量垃圾填埋場陳腐垃圾處置、新能源電池循環再利用、綜合型循環經濟產業園、污水處理提標及敏感水體保護等新業務領域。力爭五年內進入中國環保行業綜合排名TOP10序列。
而四川生態環保集團的目標則是:力爭到“十四五”末,資產總額達1000億元,營業收入超300億元、利潤總額超25億元。
一成立就瞄準了“千億級”的小目標,地方環保集團可謂“開局即巔峰”。
話說回來,地方環保集團為何紛紛成立?原因其實不外乎兩點:一是為了解決環境問題,二是希望發展環保產業。
一方面,最近幾年隨著中央環保督察、祁連山事件、秦嶺別墅事件,地方政府肩上的環保擔子是越壓越重、越壓越實了。地方政府要完成環保任務考核,必須要有抓手,而這個抓手就是省級環保集團;
另一方面,環保產業也是未來中國政府大力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地方政府自然也希望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而這些新成立的省級環保集團,對環保產業有何影響?其實影響最大的還是那些大型環保企業,以及國企央企。
但對于大多數中小型民營環保企業來講,其實是“機遇大于挑戰”。
因為,這些新成立的省級環保集團,雖然手中掌握了許多的資源,但是缺乏專業的解決能力,最終還是要尋找專業力量來合作。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有技術優勢、能夠提供全套解決方案的企業就有機會脫穎而出,成為地方環保集團的合作伙伴。
地方環保集團有資金、有資源,能夠更高效地對接地方政府;環保技術企業有技術,有解決方案,能夠把環保問題真正落地進行解決。兩者分工,地方環保集團負責投資,沖業績;環保技術企業則負責建設和運營,拿實惠。
雙方合作,逐漸也將形成環保產業的一種“新商業模式”,即:政府立項,地方環保集團操盤并從銀行貸款,再找民營技術企業進行二包,利益各方從原來的“上下游、甲乙方”變成了“利益共同體”,從而構建起新的地方級環保艦隊。
原標題:又一省級環保集團官宣!環保產業“百團大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