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以來,氫能與儲能被列為前瞻謀劃的六大未來產業之一。各省市也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明確了“十四五”氫能發展路徑。
內蒙古:《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氫能發展規劃》
到 2025 年,自治區氫能產業順利實現起步,打造“北疆綠氫城”的新名片,利用風光制氫成本低和氫能應用場景多優勢,開展“多能互補+氫”、“源網荷儲+氫”等類型示范項目 15 個以上,加氫站(包括合建站)達到 60 座,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5000 輛,打造 10 個以上氫能應用示范項目;帶動氫能產業總產值超過 1000 億元。
重慶:《重慶市“十四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
構建制氫、儲運、加氫、氫能應用等氫能全產業鏈,分階段推進制氫由“灰氫”向“藍氫”“綠氫”2過渡發展,加快智能化高壓儲氫設備、新型固態儲氫材料等氫能儲運核心裝備研發,逐步提升氫氣的儲運能力。發揮重慶工業副產氫氣資源優勢,以商用車為切入,積極引育氫燃料電池發動機、氫燃料電池堆及質子交換膜等關鍵領域企業,加強氫能儲運、車載儲氫等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支撐技術研發,促進燃料電池汽車加速工程化、產業化應用。
甘肅:《甘肅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
推動氫能產業發展。培育氫能產業,加快推進電解水制氫試點,打造規模化綠氫生產基地。有序推動制氫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謀劃制氫、氫存儲、氫運輸、加氫站、氫燃料電池“五位一體”的氫能產業園。加大釷基熔鹽堆核能后續產業扶持力度,推動高溫制氫裝備、加氫催化制精細化學品相關產業發展。示范推廣綠氫冶金、綠氫化工項目,開展能源化工基地綠氫替代,促進減少工業碳排放,有效降低冶金化工領域化石能源消耗。探索碳捕集和封存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場景。“十四五”全省可再生能源制氫能力達到20萬噸/年左右。
天津:《天津市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支持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等融合開發,探索海上風電制氫,促進海上風電發展。拓展“光伏+”綜合應用領域,探索“光伏+制氫”、“光伏+曬鹽”、“光伏+旅游”等綜合應用模式。鼓勵可再生能源電力制氫、制冷、供熱等,支持開展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實現可再生能源就近轉化利用。
上海:《上海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氫能方面,推動摻氫燃燒研究和示范應用,研發膜電極、雙極板、儲氫裝置等關鍵核心材料與部件。進一步創新節能技術應用,重點聚焦低溫余熱深度利用、電力削峰填谷、氫能利用等領域,開展線上線下對接活動,按照行業、領域梳理一批節能潛力大、效果好的技術產品,進行推廣和應用。
湖北:《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四五”規劃》
大力推進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提高能源清潔利用水平,新增新能源裝機 2000 萬千瓦以上,打造百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推進黃岡氫能產業發展,面向氫能全產業鏈引進或聯合研發制氫、儲氫、加氫站、氫能檢測和探測等先進技術與設備。
黑龍江:《黑龍江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氫能與燃料電池。開展先進制氫技術及裝備、儲氫技術及裝備、高性能水系電池制造、鈉離子電池制造、海水電池制造、高容量長壽命鋰硫電池制造、電池梯次利用、燃料電池電堆設計、燃料電池發電系統設計及核心關鍵設備、燃料電池電堆系統可靠性和工程化、燃料電池測試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及設備的研制。
貴州:《貴州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規劃》
加快推進氫能產業鏈建設,引進國際氫能標準規范,打造制氫、儲氫、輸配氫、用氫的產業閉環。充分運用省內煤炭資源、水資源、工業副產氫優勢,重點突破電解水制氫、工業副產氫提純及煤制氫技術,逐步降低制氫成本。重點突破高壓氣態儲氫、液氫儲運、有機液態儲運氫、管道輸氫和固態金屬儲運技術,加快形成儲氫、運氫裝備的自主研發和生產能力。合理配套、適度超前推進加氫站布局建設,加快示范應用并適時向全省推廣。
江西:《江西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策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以謀劃集制造、存儲、運輸、加注、多元應用于一體的低碳清潔氫能產業體系為牽引,推動關鍵材料和核心技術裝備攻關突破,加強技術標準、檢測認證和監管體系建設,積極開展氫能領域合作和示范應用,逐步降低用氫成本,加快氫能及裝備產業化和商業模式創新。
北京:《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
2025年前,具備氫能產業規模化推廣基礎,產業體系、配套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鏈龍頭企業,形成氫能產業關鍵部件與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建成3-4家國際一流的產業研發創新平臺,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1000億元以上,減少碳排放200萬噸。
河北:《河北省氫能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到2025年,培育國內先進的企業10-15家,氫能產業鏈年產值達到500億元。基本掌握高效低成本的氫氣制取、儲運、加注和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顯著降低應用成本。到2025年,累計建成100座加氫站,燃料電池汽車規模達到1萬輛,實現規模化示范;擴大氫能在交通、儲能、電力、熱力、鋼鐵、化工、通信、天然氣管道混輸等領域的推廣應用。
山東:《山東省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0年)》
打造“中國氫谷”“東方氫島”兩大品牌,培育壯大“魯氫經濟帶”(青島—濰坊—淄博—濟南—聊城—濟寧),建成集氫能創新研發、裝備制造、產品應用、商業運營于一體的國家氫能與燃料電池示范區,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氫能產業發展高地,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2023年到2025年,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知名企業,燃料電池發動機產能達到50000臺,燃料電池整車產能達到20000輛,燃料電池軌道交通、港口機械、船舶及分布式發電裝備產業實現突破,氫能產業總產值規模突破1000億元。
廣東:《廣東省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
大力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攻關及產業化。支持燃料電池系統及核心部件技術攻關、工程研究和產品開發。支持引進和開發先進氫燃料電池汽車,推進廣州、佛山、云浮、茂名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基地建設。
四川:《四川省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
到 2025 年,四川氫能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核心技術實現階段性突破,保持國內領先、達到國際同步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氫能核心產品。氫能產業鏈進一步優化,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燃料電池汽車實現規模化商業應用,將四川打造成為國內國際知名的氫能產業基地、示范應用特色區域和綠氫輸出基地。
廣西:《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超前布局未來產業。謀劃布局生物工程、第三代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積極培育“蛙跳”產業;積極開發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建設紅水河水風光一體化基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海上風電,打造北部灣海上風電基地,實施沿海清潔能源工程,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地熱能,全面開展生物天然氣示范利用及推廣,積極參與南海油氣和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探索氫能開發利用。
山西:《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拓展氫能等技術創新試點示范。建設電動汽車產業集群、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集群和區域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聚區。發揮焦爐煤氣制氫等工藝技術低成本優勢,有序布局制、儲、加、運、輸、用氫全產業鏈發展。
河南:《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統籌布局加油、加氣、充(換)電、加氫等設施,示范推廣氫電油氣綜合能源站。加強氫能技術研發應用,提高工業副產氫純化水平,開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示范,培育氫能產儲運用全產業鏈。
遼寧:《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重點發展制氫裝備、儲運氫裝備、氫燃料電池以及氫燃料電池汽車、船舶、機車、分布式電站整機成套裝備等,推進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突破質子交換膜、催化劑、膜電極等一批核心技術,支持氫能在熱電聯供、微電網、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推廣應用。到2025年,氫能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億元。
福建:《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新能源產業:加快引進和培育制氫、儲運氫、加氫站相關設備、氫燃料動力電池系統、電堆及其核心部件等產業化項目,打造東南沿海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制造高地;發展海上風電設備,探索構建風光儲充一體化、多能互補、協同發展的新能源產業新業態,打造集研發、制造、應用于一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沿海新能源產業創新走廊和技術、標準、成果、裝備輸出高地。
寧夏:《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堅持園區化、規模化發展方向,圍繞風能、光能、氫能等新能源產業,高標準建設新能源綜合示范區。推進氫能制備、存儲、加注等技術開發,積極培育儲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到2025年,全區新能源電力裝機力爭達到4000萬千瓦。
青海:《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引進開發推廣太陽能制氫等技術,高水平打造國家級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和儲能實證基地。支持建設氫能儲能、空氣儲能、光熱熔鹽、鋰儲能產業。探索開展氫能綠色開發利用。
安徽:《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重點研發可控核聚變,制氫、儲氫及運輸,小分子催化,煤炭清潔利用,智能電力電網、分布式能源等技術。加快突破風光水儲互補、先進燃料電池等技術瓶頸。提升先進燃煤發電、核能、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等基礎設施網絡智能化水平。
浙江:《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全面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安全高效發展核電,鼓勵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發電,有序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和海上風電布局建設,加快儲能、氫能發展,到2025年清潔能源電力裝機占比超過57%,高水平建成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
云南:《云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推進大江干流水電資源開發,有序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推進氫能產業示范應用和昭通頁巖氣勘探開發,提高油氣利用水平,推行煤炭產業整治重組,推動煤炭安全、智能、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到2025年,全省綠色能源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200億元。
海南:《海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以煉化和化工企業工業副產氫凈化提純制氫為初期啟動資源,一體化發展氫能源“制、儲、運、加、用”產業,推動氫燃料電池應用,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可持續發展的氫能產業體系。到2025年,在清潔能源產業領域投入800億元。
湖南:《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把握產業變革和技術革命趨勢,超前布局未來產業,積極推進量子信息、6G 技術、類腦智能、氫能核能利用、合成生物、低維材料、超材料、深海深地深空等領域創新發展,搶占戰略制高點。重點依托一體化基地規模化布局風電,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發展光伏發電,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發電和地熱能,穩步推進氫能等發展。
吉林:《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加強基于可再生能源轉化的氫能高效利用,重點開展區域能源互聯網優化控制與智慧服務關鍵技術研究及規模化應用、儲能技術、智能管理控制技術開發及應用。突破氫能制儲、大數據等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發展氫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延伸構建集智能制造、氫能儲制、智慧能源于一體的全新產業鏈,推進氫能、油頁巖和新型能源裝備研發與示范應用。
江蘇:《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實施未來產業培育計劃,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導體、基因技術、空天與海洋開發、量子科技、氫能與儲能等領域,積極開發商業化應用場景,搶占產業競爭發展制高點。將氫燃料電池汽車列入50條重點產業鏈。
陜西:《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氫能,立足氫能資源優勢,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引進國內外氫能先進裝備企業,加快形成氫能儲運、加注及燃料電池等產業鏈。支持榆林、渭南、銅川、韓城等建設規模化副產氫純化項目,形成2-3個千噸級燃料電池級氫氣工廠,具備萬噸級氫氣資源儲備和升級基礎。
(根據印發時間排序,粗略整理,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