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帶來的2022年兩會提案與雙碳關系密切,建議建立全國碳排放統一大市場,并且建議盡快推出統一的碳排放稅。
碳排放稅,這個名稱倒不是第一次聽說,簡單說就是專為溫室氣體排放所征收的稅種,其目的就是減排,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碳稅,一般就是針對碳排放源頭,如煤礦、油氣田、原油和天然氣進口環節等。我國曾探討過有關課題,還形成了“中國碳稅稅制框架設計”的專題報告。
關于碳排放稅,怎么征,征多少,什么時候征呢?一切都還不能過早下定論。
不過,全國政協委員、德勤中國副首席執行官蔣穎在本次的提案中稱,“征收碳稅時機逐漸成熟”。蔣穎認為,將碳稅作為環境保護稅的一個稅目是現階段可以考慮的稅制設計方向,“將碳稅納入環境保護稅,難度低于為碳稅單獨立法”。
在關于碳排放稅征收對象方面,蔣穎和李稻葵的提案有相似的建議。一方面,是從比較低的碳排放稅率起步,讓每一個最終產品的用戶都感受到不同產品碳排放的成本;另一方面是建議先對碳排放密度高的產品征稅,碳稅稅率方面也建議采取漸進式提高的方法。
李稻葵院長的提案中還提到:1、建議碳排放稅部分留給征收地的地方政府,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2、建議按照碳稅稅率補貼碳匯和碳捕獲項目。按照李稻葵院長的說法,“推出碳稅的一大好處就是在國際上贏得主動,一旦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征碳稅,我國出口產品可以避免在邊境上補交碳稅,減少境外政策對外貿出口的沖擊”。
怎么理解呢,就目前的實況來說吧。大約有不少人不知道,外貿出口至歐盟的商品就是需要交“碳稅”的。歐盟在2021年7月的時候公布了碳邊境關稅政策提案,源于部分國家和地方出口產品的碳排放量相差巨大。曾有業內機構以紡織品制造行業算了一筆賬,在碳稅制度下,中國相關出口企業每年將比歐盟多支出2000多萬,可見利害關系。外媒也曾報道稱,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每年因為歐盟碳排放稅需要多支出30到40億美元。
想來,這也能很好地支撐李稻葵院長所闡述的上述觀點。當然,碳排放稅如何“定框架”還沒個準。蔣穎委員進一步表示,可以借鑒國際碳稅的經驗做法,結合我國實際,加快研究和立法進程。
就國際上而言,確實有一些可參考的案例。如加拿大,2021年上半年,其最高法院已經裁定,政府征收碳排放稅的計劃是合法的。雖然相較預定進程推遲了2年,但總歸已經開始施行《Greenhouse Gas Pollution Pricing Act(溫室氣體污染定價法)》。據悉,當時的定價為30加元/噸(CO2),即大約是人民幣150元左右,并計劃到2030年達到170加元。
緊接著,去年下半年,奧利地也官宣了二氧化碳排放稅征收計劃,并以地區性“環保津貼”的形式返還給奧地利民眾。當地當時的定價為30歐元/噸(CO2),即206元人民幣的樣子,預計是從今年7月開始征收,且計劃到2025年上漲到55歐元。
就連國際航運工會(ICS)都在2021年向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提出了一項對船舶二氧化碳排放強制性征收稅款的提案,針對超過5000噸的貿易船舶,稅款將納入IMO Climate Fund(國際海事組織氣候基金)。
總的來說,全球應對氣候變暖的目的是一致的,采用的方法雖有差別,但基本也只是因地制宜的差異,能夠利用的“減碳工具”本質沒什么不同。而如果征收碳排放稅,倒逼所有碳排放行業轉型的作用毋庸置疑,對于部分企業來說更是一種機遇。
具體的實例,特斯拉倒是給出了不錯的參考。
也難怪,在2021年度特斯拉股東大會上,特斯拉CEO Elon Musk(馬斯克)又一次表示了對美國征收碳排放稅想法的支持。“我們真的非常需要碳排放稅”,未來還會有多少人明確地表達這個觀點呢?你對碳稅又是怎么看的呢?快來下方留言吧。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