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作者統計了廣東省生活垃圾焚燒市場:廣東以全省日投運11.3萬噸的規模雄踞全國各省市第一。這里,作者根據生態環境部裝樹聯數據統計了國內四大直轄市的生活垃圾焚燒情況,結果顯示,四市已投運項目日處理總規模為79375噸,四個城市分別為:上海21050噸、北京18675噸、天津17550噸、重慶17000噸,整體上追平并超越了深圳既有的投運規模17300噸,但與深圳、廣州已經規劃、在建以及將建的規模26100噸、32538噸則相差甚遠。

從表里觀察,可以總結幾點如下:
1、每個城市都有從本地起家的行業名企,但這些名企在當地的焚燒勢力并不一樣。
如三峰環境,差不多占據了重慶垃圾焚燒市場已投運規模的95%;上海環境,差不多占據上海已投運規模的31%。加上母公司上海城投,整體占據上海垃圾焚燒總規模約74%的比例;北京可以說是最散裝也是最開放的市場,其中,北京人民政府旗下北京環衛集團占據的規模最大,如果算上安定廠以及南宮與阿蘇衛兩個合資項目,其焚燒規模可占到當前北京市已建、在建(不含豐臺選址項目)總規模約44%的比例。而北京國資委全資企業北京控股所占規模比例也僅約9.2%;同樣情況發生在天津,天津泰達環保這20年只在天津做了4個垃圾焚燒廠項目。2020年貫莊項目轉讓后,當前的三個項目運營規模占天津總規模比例僅約16.5%。
這種在地方不一樣的勢力格局,與地方所屬企業本身的主業有一定關系,比如三峰環境的主業就是垃圾焚燒,北京環衛集團的主業則是環衛以及垃圾填埋處理,焚燒是近幾年才發展出來的。泰達倒是個例外,以垃圾焚燒作為主業卻沒有守住本地市場。
此外,更關鍵的是幾個區域不同的市場化程度,以及市場背后,當時的地方行政主管對市場化路徑選擇的態度,也是促成不同區域格局的重要原因:全面開放可促進競爭、提高效率,也節約了政府的初始資金投入,同時給了外來的A方陣(特許經營投資運營商)的發展空間;內化機會發展自家企業,占用了一些資金,但是可以給本地企業充分的做大的發展機會。
如重慶和上海,基本上分別被三峰環境和上海城投(包括上海環境)承包。而北京市場里,入選過“年度十大影響力企業”的就有三家。天津市場里,在泰達環保和區域國企外,光大環境、綠色動力、中國環境保護、浙能錦江、高能環境這些領先企業都收獲了自己的項目,光大環境兩個項目的總規模甚至遠超泰達環保,快達到其兩倍之多。
2、因為行業的公共服務屬性和市場化需求,在當地的市場化行業名企之外,還有一股重要的力量來分一杯羹,就是當地市、區的國有企業,如浦東發展集團、濱海建設、順義市政控股等。
在產業發展初期,市場處于探索階段,這些市、區企業作為政府所屬平臺,直接承擔政府責任,政企界面相較而言不算清晰但是政府容易協調。當市場化深入至今,環境需求上升了更多的政治高度之后,它們有些堅持既有成果,有些選擇轉向退出,有些則通過重組或模式創新等方式,在新階段探索發揮新的作用。在產業歷史中,它們的意義不容忽視。而在未來的進程中,它們中的大多數或將退出產業前臺,更多的市場化企業將進入市場,市場將在日益壯大的市場化領先者的引領下前行。
3、在20年間,一些企業也跟隨歷史的變化、發展而沉浮,它們的沉浮鑄就了歷史同時也成為歷史的見證。
比如上世紀80年代就進入中國的世界環境巨頭威立雅,在產業初期一直是國內市場的引領者,也是很多國內企業的師傅。2003年,威立雅獲得上海江橋項目的運營權,開創了跨國公司參與調試和營運的國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先河。并在隨后的2007年,以3.6億元的高溢價收購江橋項目40%的股份,助推了外資在國內溢價收購的風潮。后來,隨著大批國內企業崛起和市場環境變化,以威立雅為首的外資企業在國內市場逐漸失去往日榮光,聲名不彰。對應的是,國內無論從投資運用本身還是相關產業裝備方面的各大名企崛起,其歷史軌跡,就像華為中興從國外的八國聯軍手中搶占走了國內通信市場一般類似。
當然,除了外退內進,國資的大舉進擊也是另一條主線。2000年代初,曾以威立雅為師的金州環境拿下了北京高安屯垃圾焚燒項目,并將其打造成了行業標桿,也成就了企業在行業的威名。后因遭遇發展困局,金州將高安屯項目轉手給北京控股。
經歷更為坎坷的桑德環境,作為曾經的行業巨頭桑德集團的固廢業務板塊,A股上市公司,先是被轉讓約30%的股份給啟迪科服,后來被對方控股。2021年,啟迪環境被河南城發環境吸并,啟迪環境的重慶項目也最終歸屬城發環境。一系列的名稱變更和歸屬變化背后,是歷史發展和企業發展的規律無法阻擋。
與它們的遺憾形成對比的是北京環衛集團,作為北京政府旗下以環衛和垃圾填埋為主業的公司,借助環衛市場化和環衛一體化的東風,將產業鏈延伸到末端,進入垃圾焚燒市場,并取得顯著業績。另一家以垃圾廠防滲業務起家的高能環境,現在也已經開始了垃圾焚燒項目的投資、建設與運營。
至于曾建設同興垃圾焚燒廠的三峰環境,也在國內垃圾焚燒發展史中留下了自己的豐碑:同興廠作為國內首個垃圾焚燒設備國產化BOT項目,成為行業標桿。經歷了數年轉型重組的三峰環境最終于2020成功上市,繼2011、2013年入選“中國固廢行業年度十大影響力企業”榜單之后,再次連續5年入榜。
當年同樣自研技術、設備的光大環境,后轉型升級到投資運營,現在也早已是國內垃圾焚燒行業難以撼動的NO.1:連續十一年領銜“中國固廢行業年度十大影響力企業”榜單。
這些國內頭部企業一起成為中國垃圾焚燒的主力軍,助推著國內產業不斷發展,并進軍海外市場,向國際巨頭邁進。
4、產業在摸索和困難中發展,是一個不斷升級的過程。
更多地方建立起來循環經濟產業園,強調以協同的方式進行垃圾處理,垃圾焚燒廠建設運營的質量也得以不斷提升,鄰利趟著鄰避的經驗日益完善、成熟。項目也越來越大,從早期幾百噸,到后來的上千噸,現在更是超過5000噸,甚至即將達到1萬噸。比如北京通州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安定垃圾焚燒廠均可入圍當前國內十大規模項目,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則可以稱為國內甚至世界單體處置規模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經濟越來越發達、土地更加緊缺、垃圾產生量不斷增多,這些一起促使垃圾焚燒日益成為市場主流,加上國家發改委計劃要求原生垃圾零填埋的政策推動,一些地方開始加速垃圾焚燒補短板,如天津和重慶,在2020年末到20220年初,十四五個月的時間里分別都有6個項目投入運營。但同時垃圾焚燒的新增規模也逐步到頂,這在北京,特別是上海市場里看得更加清楚。
5、在新增即將到頂,以及強制垃圾分類的大背景下,對于一些存量項目和新建來說,垃圾焚燒的“吃進量”和“建設規模”或許是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根據一些專家的統計,對于垃圾焚燒來說,垃圾分類的減量效果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顯著,但長期的影響還是需要注意。
如北京新規劃2250噸/日的豐臺垃圾廠正民意沸騰,而5100噸/日的北京安定垃圾焚燒廠入口垃圾據說入料缺口很大。現實是不光安定廠,北京的其他焚燒廠,也據傳越來越多出現“吃不飽”的現象。因此有人認為豐臺項目未來很可能會無疾而終,豐臺垃圾焚燒廠和安定焚燒廠將合二為一。
這個應該并不是個例。北京之外,其他直轄市,以及全國其他城市,或許都應該引起關注與思考。{注:原文有刪減}
(感謝中城綠建科技有限公司方總給予的數據支持,以及其他專業人士提供的參考建議。如對文中數據、觀點有所補充或指正,歡迎留言)
原標題:一圖了解四大直轄市的生活垃圾焚燒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