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公開發布《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2021-2025)》(下稱“《規劃》”),目標到2025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進一步提升,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優美,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更加鞏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成為常態,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全面筑牢,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實現有機統一,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基本建成,使重慶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樣板,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核心指標

《規劃》明確,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水環境質量改善
加強河流水質目標管理。做深做實“一河一長”“一河一策”“一河一檔”。開展流域水環境治理試點示范,不達標水體逐一制定達標方案等。
加強重點水環境綜合治理。推進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新、改、擴建,補齊城鎮污水收集管網短板,實施錯接、漏接、老舊破損管網的更新修復,對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低于100mg/L的污水廠實施“一廠一策”改造。到2025年,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8%以上,建成區城市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建制鎮污水處理實現全達標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廠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98%以上。基本完成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并建立治理長效機制等。
修復水生態擴大水環境容量。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節約利用水資源。持續開展重點河流和水庫富營養化監測預警及控制。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嚴防反彈。
嚴格保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進一步加大水源地保護區環境管理,保持水質100%達標。逐步開展分散式農村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加強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開展調查評估、規范化建設和綜合整治。
提升大氣環境質量
以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和工業爐窯整治為重點深化工業廢氣污染控制。完成鋼鐵行業大氣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推進實施水泥行業產能等量或減量替代,推動工業爐窯深度治理和升級改造、垃圾焚燒發電廠氮氧化物深度治理。
以柴油貨車治理和純電動車推廣為重點深化交通污染控制。嚴格執行汽、柴油質量標準,加強油品監管執法。深化高排放車輛限行措施,對貨運車輛(含運渣車)按排放標準、按時段、按路線精細化管控,加快淘汰老舊車輛。強化柴油貨車、非道路移動機械、機動船舶等移動源污染治理。加快推進充換電設施和港口碼頭岸基供電設施建設,開展岸電智能監測試點。鼓勵夜間錯峰加油。
以綠色示范創建和智能監管為重點深化揚塵污染控制。出臺并實施建筑施工現場揚塵控制管理標準,開展建筑施工揚塵排放標準和控塵技術規范研究。加強企業堆煤、堆料、建筑渣土消納場和混凝土攪拌站粉塵排放監管。強化源頭防治,全面實行餐飲業規劃、選址及油煙治理、維護、監測、執法屬地化管理,試點油煙排放智能化監管。加強城市裸露地塊和坡坎崖整治。
以餐飲油煙綜合整治和露天焚燒管控為重點深化生活污染控制。嚴查露天焚燒違法違規行為。并以精細管控和聯防聯控為抓手減少污染天氣。
協同防治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加強安全利用類和嚴格管控類耕地管理,加強農產品監測,建立農用地土壤環境長期監測點。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在93%左右。
嚴格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落實重點監管單位自行監測、隱患排查、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報告制度,防止新增土壤污染。完善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負面清單,分類型、分階段開展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修復。到2025年,確保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
實施重點區域土壤污染綜合防控。根據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結果,識別土壤環境問題突出的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優先管控污染物。開展重點區域土壤污染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因地制宜在土壤污染預防、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監管能力等方面進行探索。
建立地下水環境管理體系。建立地下水監測網絡,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試點,實施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地下水、區域—地塊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探索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管理模式和技術路徑,保持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規劃》全文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