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固體廢物(含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建設布局規劃(2021—2025年)》開始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實現以下目標:
1)到2025年,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0%。在萬盛、涪陵等地建成9座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場,區域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大幅提升;
2)到2025年,鋁灰、生活垃圾飛灰、油基鉆屑、含油金屬屑、化工廢鹽等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大幅提升,利用處置能力力爭達200萬噸/年;
3)到2025年,全市醫療廢物處置設施更加完善,平戰結合的體系基本形成,各區縣(自治縣)城市建成區醫療廢物處置設施,醫療廢物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置,常規集中處置能力達210噸/日以上,應急處置處置能力達150噸/日,保障重大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
4)到2025年,全市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生活垃圾焚燒能力達2.48萬噸/日,中心城區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
5)以減少建筑垃圾產生和提高資源化利用率為目標,建立源頭排放控制有力、密閉運輸監管嚴密、消納處置利用規范的長效管理機制,到2025年,城市建筑垃圾收運率達95%,安全處置率達95%,中心城區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70%,其他區縣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60%;
6)到2025年,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理能力達6400噸/天,城市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置量基本達到100%,鄉鎮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基本達80%;動力電池等的生產者延伸制度逐步完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處置活動更加規范,二次污染防治水平明顯提高;全市污染土壤終端處置能力和處置需求達到供需平衡,轉運出場的污染土壤得到及時、規范處置;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體系更加完善,無害化處理能力有效提升。

《規劃》還提出加快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到2025年,全市新建、擴建19座垃圾處理設施,新增處理能力10300噸/日,總處理能力達到24850噸/日。主城都市區新增能力 5600噸/日,處理能力達到 18300 噸/日;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新增能力3200噸/日,處理能力達到4600噸/日;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新增能力1500噸/日,處理能力達到 1950噸/日。所有生活垃圾焚燒設施應同步明確飛灰穩定化利用處置途徑,配套建設生活垃圾焚燒飛灰資源化利用設施,逐步提高飛灰資源化利用率,近期資源化利用率達 50%及以上。
到2025年,全市新建、擴建23座廚余垃圾處理設施,新增處理能力6160噸/日,總處理能力10760噸/日,其中主城都市區新增處理能力4550噸/日,處理能力為8700噸/日;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新增處理能力1260噸/日,處理能力為1560噸/日;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處理能力350噸/日,處理能力為500噸/日。
《規劃》提出原則上不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場,加大存量垃圾治理力度。整治非正規生活垃圾堆放場,應在環境風險評估基礎上,制定綜合整治計劃。優先開展水源地、城鄉結合部等重點區域治理工作。對庫容已達設計使 用能力的填埋處理設施,按照國家和重慶市的相關要求進行規范封場。
《規劃》指出推進城鎮生活污泥處置設施建設,實現區縣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置設施全覆蓋。提高中心城區生活污泥處置能力,珞璜電廠生活污泥處置中心、園林科研院江津生活污泥處置中心等生活污泥處置項目建設,新增中心城區生活污泥無害化常規處置能力 1280噸/日,中心城區城市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置率穩定保持100%。合理布局遠郊區縣生活污泥處置中心, 加快推進銅梁、綦江、酉陽等區縣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置項目建設進度;各區縣(自治縣)盡快自建專業的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置設施,減少協同處置企業能力不穩定的掣肘,確保生活污泥持續穩定無害化處置,中心城區以外遠郊區縣,城市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95%以上,鄉鎮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80%以上,實現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泥處置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新(改擴)建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泥處置設施18座,新增生活污泥處理能力2000噸/天,建設9座管道生活污泥處置點。
《規劃》指出根據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的需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污染土壤終端處置設施。在江津、璧山、合川、 長壽、銅梁、忠縣、豐都等區縣建設水泥窯、陶粒窯等協同處置污染土壤終端處置設施,新增污染土壤處置能力30萬噸/年;規范綦江、豐都、渝北等區縣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土壤填埋方式。探索利用磚窯開展協同處置污染土壤終端處置設施試驗。
原標題:關于征求《重慶市固體廢物(含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建設布局規劃(2021—2025年)》(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