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印發《成都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規劃》主要目標:
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優良并穩步提高,空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輻射和聲環境質量保持良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削減,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生態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增強,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方式基本建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初步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融合的綠色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奠定堅實基礎。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3.7%以。上,PM2.s年均濃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地表水市控及以上監測斷面達到或優于III類比例達到96.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4%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增強。生態空間格局穩固,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覆蓋率達到41%,綠化覆蓋率不低于45%。
——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資源能源節約、高效、循環利用水平不斷提高,萬元GDP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完成省政府下達降低目標任務。
——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持續提升。城市、縣城、重點鄉鎮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98.5%、95%和85%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污泥無害化處理率穩定達到100%,公眾對生態環境滿意率穩步提升。
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更加協調,全面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規劃》重要任務:
提升產業綠色化水平。大力發展光伏、鋰電、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產業,建強新能源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基地。全面開展清潔生產評價認證和審核,建設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到2025年,力爭綠色低碳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按照最新《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持續開展落后低效和過剩產能淘汰工作,嚴格控制粗鋼、平板玻璃、水泥等行業產能。以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建材、農副食品加工等行業為重點,強化能耗、水耗、環保、安全等標準約束,開展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推行企業激勵與綠色績效掛鉤,建立“兩高”項目全鏈條管控機制。
加快培育環保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環保技術與裝備、環保綜合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環保產品生產與開發等四大產業領域。以龍泉長安靜脈產業園和高新、錦江、青羊等環保服務業園區等為基礎,著力打造一批規模經濟效益顯著、專業特色鮮明、綜合競爭力較強的環保產業基地,力爭將淮州新城節能環保產業園打造成國內一流的節能環保產業示范基地。推動環保產業鏈上下游整合,積極發展環境服務綜合體,深化中日(成都)生態環保服務業開放合作。力爭到2025年,全市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400億元。
推廣新能源汽車。制定新能源車推廣應用方案及分領域新能源車激勵政策措施,不斷提高新能源車保有量占比。配套制定完善新能源通行便利、運營服務、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等鼓勵政策。研究制定年度燃油車新增總量控制政策,推進存量燃油汽車更新為新能源汽車。加快推進城市公交車、巡游出租車、城市物流配送車、環衛車、渣土車、混凝土攪拌車、公務用車等清潔化、低碳化,推進機場車輛裝備油改電。到2025年,力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80萬輛。
完善綠色消費政策。完善綠色產品市場準入和追溯制度,推廣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快形成安全、便利、誠信的綠色消費環境。完善“碳惠天府”正向引導機制,持續拓展低碳生活消費場景, 完善碳積分獎勵機制。 完善綠色低碳產品認證制度,提升綠色產品標識公眾認可度。嚴格執行政府對節能環保產品的優先采購和強制采購制度,擴大政府綠色采購規模,到2025年,政府綠色采購比例達到98%。
強化園區污染治理。實行“一園一策”,推進長安靜脈產業園廢氣治理,2022年前,市域內省級及以上園區完成“一園一策”廢氣治理方案編制。強化園區大氣監測監控能力,推進成都醫學城等VOCs監測監管體系建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打造一批涉VOCs“綠島”項目,統籌規劃建設一批集中涂裝中心、吸附材料集中處理中心、溶劑回收中心等基礎設施,加快成都醫學城VOCs廢氣集中治理示范項目建設,適時推廣到龍泉驛汽車產業功能區、邛崍天邛產業園等園區。
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引導農民因地制宜采取田邊地角就近機械化粉碎還田、集中堆放腐熟還田、腐熟劑快熟還田、免耕覆蓋沃土還田等方式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積極探索秸稈能源化、資源化研發應用,提高秸稈利用規模化、產業發展水平,到202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5%以上。
推進農業農村水污染治理。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實現村內庫塘渠水質功能性達標。持續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設,因地制宜建設永久性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強化運營管理,確保已建成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達到《四川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推進畜禽養殖糞便資源化利用和污染治理,發展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推廣畜禽獸用抗菌藥減量與加快替代技術。推進水產養殖節水減排,開展養殖尾水綜合整治。大力推廣有機肥施用和測土配方施肥,穩定實現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到2025年,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
重點推進工業垃圾、污泥和其他工業廢物的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補足工業固廢資源化短板。探索開展危險廢物“點對點”利用及建設預處理試點,著力解決危險廢物綜合利用產品出路難的問題。倡導各類建設工程項目就近就便對建筑垃圾進行綜合利用,全面完成建筑渣土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加快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推廣新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模式,提升農業生產廢棄果蔬資源化利用水平。推進“垃圾分類+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加強對大件垃圾收運處理,大力推廣新型餐廚垃圾處理技術,促進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推進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等新興產業廢物循環利用,促進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全市城區建筑垃圾綜合資源化利用率不低于80%,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40%以上。
(全文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