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TCL集團旗下環??萍脊煞萦邢薰?下文簡稱“TCL環保”)正式成立。TCL環保科技戰略定位于聚焦資源循環利用,提供綜合環境服務,計劃在2023年至2024年擇機登錄資本市場。
而就在去年底,在環保市場一度風生水起的康佳集團將旗下的環保平臺毅康科技的控股權轉給了山東高速集團。2018年,中國固廢網也曾就家電企業進軍環保發表過專題文章,分析過海爾、長虹、格力包括康佳和TCL等的環保產業之路。總體而言,就是各有其道,但多數步履維艱。此次,TCL繼續加力環保,能真的得成正果嗎?
TCL的環保之路
在專題文章中,中國固廢網曾盤點了海爾、長虹、TCL、格力、康佳和美的6大家電名企的環保之路,其中海爾、長虹、TCL、格力都將自己的主要方向瞄準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與拆解,這種選擇,不僅與當年的國家形勢與政策的推動有很大關系,也是基于自己核心業務的產業鏈延伸,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多元化轉型。
十多年前,隨著當年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諸多政策的推進,家電市場獲得大爆發。2008年,國務院發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對廢棄電器處理實行了資格許可制度,并設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對從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的企業進行相應的補貼。
對于家電企業來說,如果它們趁此將產業鏈延伸到廢棄物回收環節,將打通生產、回收以及處理環節,實現產品全鏈條的物質循環,不僅落實了生產者延伸責任,而且廢物回收可以利用既有的銷售通道,回收后的廢舊物資還可以作為可利用的材料,既促進了環境保護、體現了企業責任,又打開了新的市場空間、節省了成本。
很多家電企業包括TCL集團也是在這個背景下,進入到這個市場之中。
2008年10月15日, TCL集團與在處理廢舊家電方面頗有技術實力的廣東奧美特集團正式簽約成立合資公司,宣布正式進軍資源與環境產業。2009年,惠州TCL環保資源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惠州TCL環保資源”)成立,后來惠州TCL環保資源成為TCL集團旗下從事環保業務的旗艦公司,也即現在TCL環保的前身。經過十多年發展,目前TCL環保旗下已經擁有16家控股子孫公司,環保業務涉及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動力電池回收拆解再利用以及危險廢物處置等。如下表:

其中惠州TCL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年處理危險廢棄物能力15萬噸、拆解處理廢舊電子電器產品60萬臺公司,意圖打造珠三角及南中國地區最具實力、技術領先、業務種類最全的環保企業。
TCL奧博(天津)環保發展有限公司,是TCL集團在北方建立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基地,2009年由惠州TCL環保資源和天津博奇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天津子牙環保產業園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2021年8月后兩家合資方退出)。截至2019年底,TCL奧博(天津)環保已累計投資近13億元,相繼裝備各類廢舊物品處理線20條,年處理能力突破25萬噸(包括2萬噸危險廢物),同時還具備每年2000噸貴金屬提煉及6000噸廢棄物無害化焚燒處置能力。2019年銷售收入4.6億元,實現利稅1.1億元。
汕頭市TCL德慶環保發展有限公司是由當時的惠州TCL環保資源與汕頭德慶廢棄機電產品拆解利用有限公司、汕頭潮陽舊貨交易中心一起于2012年合資成立的,為廣東省環保廳規劃的粵東地區唯一一家定點拆解企業,廣東省唯一一家電器生產企業下屬拆解企業,負責粵東六市的廢舊家電回收與拆解業務。廠區總占地面積29848.8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0199.7平方米,拆解處理能力3萬噸/年。
黃岡TCL環境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成立,專注于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及環保服務,主要為半導體面板顯示、芯片、新能源電池、高端制藥、化工、汽車制造等企業提供完善的危險廢物處理處置服務。公司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占地150畝,年處理規模13.5萬噸。
2022年1月5日,TCL成立惠州TCL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進入動力電池回收領域,經營范圍包括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以及電子專用材料研發等。
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認為,當前,中國正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國家提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這正是TCL環保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其他家電企業的環保“浮沉”
而之前進入廢舊電器電子回收再利用領域,正是家電企業抓住了那一波歷史機遇。在TCL尚未進入之前,海爾、長虹等企業已經率先于2004年進行了布局。
2004年8月,海爾和清華大學簽約,啟動山東首家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項目。2006年,海爾集團率先在青島啟動廢舊家用電器回收試點。
2006年,長虹成立了廢舊家電綠色回收項目組,項目初期得到了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四川省等近600萬元的資金支持……2010年,成立全資子公司四川長虹格潤再生資源有限責任公司。后來固守四川,消息甚少。
也是在2010年,海爾與青島新天地投資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青島新天地生態循環科技有限公司。青島新天地旗下有22家公司,業務涉及靜脈產業園管理、報廢汽車回收、固廢綜合處置等。其中青島新天地固體廢物綜合處置有限公司因存在多項環保違法行為,2016年底被環保部吊銷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在此前一年的2015年,海爾也退出了與青島新天地的合作。
在兄弟公司都積極進入廢棄電器電子回收再利用市場的時候,美的也積極爭取拆解資質,但實施半年,一直未領到補貼,而且隨著后來市場上回收成本提升,拆解企業的日子并沒有想象的那么滋潤,美的也因此暫停廢舊電子回收項目。
相比其他幾家,格力電器在此布局的步伐稍顯落后,直到2010年才開始出手。一年之間,董明珠親任法人代表,在鄭州、長沙、蕪湖、石家莊、天津5地設立了5家公司。2014年董明珠還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正式聘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宣傳大使”,但格力進軍環保市場的結果卻并不令人滿意。
2015年底,因民眾反對等原因,格力決定徹底停建鄭州項目二期。格力電器網站上,資源回收頁面與這五家公司相關的信息更新基本停留在了2016年。百度搜索里,也很少搜索到五家公司的動態以及格力電器布局環保的其他報道。而董明珠親任法人代表的五家企業,她繼續擔任天津公司法人代表,其他三家的法人代表則改為他人,天眼查鄭州公司的法人變更則顯示的是“董明珠退出”。
從早期的積極布局,到后期的沉寂與退出,這樣的結果折射出的是廢舊電氣電器電子回收再利用行業的“發展癥結”:
不少專家和企業家認為,回收拆解產業本就是吃力不討好的產業,具有很強的公益性,主要依靠政府的補貼微利生存。幾家家電領先企業,在家電一手市場帶火二手市場的背景下,實現產業鏈延伸很快布局,趁著政策補貼,吃了一把紅利。隨著家電市場需求組飽和,二手電器回收逐漸“吃不飽”,而因為前期眾多的企業進入,市場競爭激烈,魚龍混雜,競爭激烈且無序,很多沒有資質或不達標的非法、違規的回收拆解企業更是壞了行業的口碑;另一面,政府補貼的基金池開始出現虧空。
據《能源與環保》文章顯示,2016、2017年度,保守估計行業里近三分之一的企業勉強維持生存,三分之一的企業停產,三分之一的企業面臨倒閉,大量規范拆解企業早已開始減產甚至停產。
與上述家電企業不同的是,在作者搜索的范圍內,一直沒看到康佳成立廢舊電氣電子回收企業的相關信息。但在2018年,康佳高調宣布,進軍環保產業產業,并成立環??萍际聵I部,走上了與其他家電企業完全不同的環保之路——沒有進入再生資源領域,而是直接進入了水處理行業的腹地。
康佳通過收購新三板公司毅康科技作為其水務業務平臺,以園區開發為載體,重點布局科技產業園三廢處理業務,積極參與PPP項目,幾年之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據中國水網報道,截至2019年5月末,康佳集團環保業務已在遼寧東港、山東濰坊、甘肅肅北等9個省份拿下17個PPP項目,訂單合同金額累計達178億。一年之間,發展迅猛。2021年12月30日,康佳參股的高濃度廢水處理企業武漢天源環保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與此同時,康佳也在固廢處理和再生資源領域進行了開拓,但與水務市場的業績相比,效果差強人意:
首先是與遼寧物資回收知名企業大連環嘉集團合資成立子公司,布局再生資源和循環產業園業務,并擬在河南省蘭考縣投資建設包含再生資源回收中心在內的環保業務產業基地。后來環嘉公司被爆出經營問題,康佳在此的合作業務也因之不可避免地遭遇波折。
新入動力電池回收領域,TCL環保能得償所愿嗎?
如果說廢舊電器回收再利用有“坑”的話,TCL環保涉足的環保業務里還有危廢業務。
前些年,危廢處置價格高企,每噸數千元,引發首創環境、雅居樂、中國電氣等很多跨界企業等搶灘,市場風生水起。從一開始進入環保行業就涉足有危廢業務,TCL環保之前應該也算趕上過好時候。
這幾年隨著競爭加劇,整體發展提升,后續處置單價降落,以及大經濟環境的影響,危廢市場發展逐漸趨于平緩,沒有了往日的熱火勁頭。
根據介紹,五年來,TCL環保整體收入翻了一番,凈利潤翻了兩番。未來TCL環保將通過新建項目和并購項目來擴大規模和通過開辟新賽道擴大領先優勢。而其中,1月新成立的惠州TCL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無疑寄托著它們的希望。
這些年,隨著新能源市場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雙碳政策的推進,動力鋰電池的需求和回收量將達到高峰。根據國金證券等機構和媒體的研究,2023年,動力鋰電池報廢量將達到約116萬噸,2030年動力電池回收市場有望超過1000億元的規模。而且由于鋰、鈷、鎳等金屬價格逐步看漲,通過回收動力電池以獲取相關金屬材料,變得更加有利可圖,這讓鋰電池回收和下游梯次利用迎來巨大的市場機會。
與市場容量相對應的是,相關業務企業數量也急劇上升: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全年,我國新增動力電池回收相關企業2579家,2021上半年新注冊相關企業9435家,數量同比增長2611.2% 。甚至一些汽車和電池廠商如比亞迪、蔚來汽車、寧德時代、銀隆新能源等,也如當年家電企業進軍廢舊電器回收市場一樣,紛紛進入鋰電池回收市場。
從2018年開始至2021年底,工信部先后發布《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包括前面提到企業的企業,共有三批近50家企業入選,從進入市場的角度,形成了初步的產業格局。在此之外,2021年下半年,另LG能源、SK創新、三星SDI、特斯拉、孚能科技等知名企業也紛紛在此布局。
未來,TCL要想在是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與這些大小企業直面競爭,而無論面對深耕再生資源領域的領先者和強勢的新入場者可能都是一場“硬仗”。比如寧德時代和格林美。
2018年,寧德時代就與上汽集團與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2021年10月,寧德時代公告,擬投資320億元投資建設中國最大的廢舊電池循環基地,即湖北省宜昌市姚家港一體化電池材料產業園項目,主要作為廢舊電池材料回收、磷酸鐵鋰及三元前驅體、磷酸鐵鋰、鈷酸鋰及三元正極材料、石墨、磷酸等集約化、規?;纳a基地。
格林美是中國城市礦山第一股。據其網站顯示,格林美年回收處理電子廢棄物占中國報廢總量的10%以上,回收處理廢舊電池(鉛酸電池外)占中國報廢總量的10%以上,回收處理報廢汽車占中國報廢總量的4%以上。2003年格林美開始啟動廢舊電池回收業務,目前具備完整的規?;厥仗幚?、資源化循環利用產業鏈。是國內此領域的絕對王者。2021年上半年,格林美動力2021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約80億元,電池回收營業收入5473.70萬元,同比增長75.90%。
除去市場因素,國內動力電池的可持續回收體系目前也尚不健全。雖然目前此領域的資源化再利用技術相對成熟,但評估標準和體系的缺失導致市場上的定價機制不健全,也對評測市場的價格行情已進行發展規劃和財務管理提出更多挑戰。同時貴金屬提取過程中的污染治理、最低提取率等要求,都需要企業有更成熟的技術和設備來實現,也意味著需要企業投入更多。
另外電池的梯次利用中也存在不小的困難,比如動力電池廠商對電池技術信息保密的限制,使得回收企業難以讀取到電源管理系統、通信協議等關鍵技術信息,不能有效界定電池壽命。即便同一個品牌同一批次,每一塊電池到退役后的狀況都不盡相同,為其再利用增加了難度,也是行業待破解的難題。作為新入市場的布局者,無論從市場競爭還是技術等積累,TCL面對的難度可想而知。
而在環保之路上發展不錯的康佳集團,卻在去年11月將毅康科技的控股權轉讓給了山東高速集團,以聚集資源助其主業康佳電子科技實現轉型提速。
作為家電行業頭部企業,轉型環保,TCL也可謂實力雄厚,但面對海爾、格力等其他幾位的效果,以及康佳集團聚焦主業的選擇,更有鋰電池回收領域大佬搶灘的競爭,TCL環保未來到底能都多遠,發展多快,甚至于2023至2024年登錄資本市場,或許還是個未知數。
當然,從另一方面,TCL已經深耕環保細分市場十多年,并已經在鋰電池回收領域布局,鋰電池回收行業正迎來高速發展期,或許我們應該給予其更多的期待。而在TCL環保的未來戰略里,“并購”也是它們規劃的一條重要路徑。
原標題:TCL環保計劃三年后上市 家電企業做環保真的很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