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剛剛公布了2021年黃河流域“清廢行動” 工作開展情況:以黃河中上游5省(自治區)24市干流沿岸、渭河甘肅段沿岸和湟水河沿岸為排查范圍,清理各類固廢882.6萬噸。混合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險廢棄物、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等堆放點均有整治。
建立“無廢城市”,還任重道遠。
而繼浙江省官宣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方案后,剛剛江蘇省也發布了
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縱深趨勢已有端倪。陸陸續續的,也能看到,梅州、三亞、德州、珠海、許昌、杭州、合肥、三門峽等,無論是試點,還是非試點,都在積極推動“無廢城市”建設。
2021年底,生態環境部一紙《關于推薦“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候選城市的通知》讓各地再次活躍起來。結合17個部門同月發布的
《“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業界熱議,2022年“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將絲毫不遜于2021年。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也曾表示,經過2年多的探索,試點工作取得預期成效,已經構建了一套指標體系,解決一批短板弱項問題,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模式。如今,污染防治攻堅戰由“堅決打好”向“深入打好”轉變,“無廢城市”建設是不可或缺的內在要求。
確實,一方面,我國“無廢城市”建設的探索有了一定根基。且不說“11+5”試點城市,爭先全域建設的浙江省,就總結了一批經驗,包括平陽坑振新“無廢村”模式,湖州“小箱進大箱”的醫療廢物管理,杭州無塑環保袋智能發放機推引,桐鄉動物醫療廢棄物收集處置,舟山定海“凈零碳”融合發展模式等等。
另一方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求將固體廢棄物對環境影響一降再降。一頭連著環衛,一頭連著再生資源;一面影響減污,一面影響降碳,固廢處理這個行業的“天賦異稟”決定了“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性。
正如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所言,“中國到2060年可能還有20億噸碳是減不下去的,這時固體廢棄物的碳排量就成了主要可減的部分”,王凱軍也認為,在碳中和方面,固廢行業是最具有潛力作出貢獻的行業,應該現在就開始發力。
因此,也能初窺“無廢城市”建設背后所牽涉的市場。
“十四五”方案明確,要推動100個左右的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早在《“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印發之際,就有業內機構評估過“無廢城市”的市場潛力,其中較為樂觀的預期表示,“無廢城市”有望開啟一個7萬億到8萬億的空間,蔚為可觀。
抓風口,市場的反應往往是最快的。回顧2021年,多企著力鞏固固廢業務,也能看出一二。如博奇環保通過全資控股子公司收購海西景澤,向危固廢處置業務領域邁進;北新建材與國電科環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從脫硫石膏固廢資源化利用、節能環保降碳技術聯合創新、能源行業工業更新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資合作。再看2022年初,旺能環境宣布,其子公司出資3000萬設立欣能再生,深入一般工業固廢市場。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主旋律已定,固廢處理行業的新機遇乍現,我們距離“無廢城市”的還會遠嗎?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