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企業進軍新能源領域的越來越多了。
1月5日晚間,偉明環保發布公告稱進軍新能源市場,擬在印尼投建高冰鎳項目。
前一天,1月4日,旺能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也發布公告,擬通過收購方式,布局新能源鋰電材料綠色循環再利用產業。
再往前的2021年12月8日晚間,中國天楹還發布公告稱,以自有資金或自籌資金方式成立江蘇能楹新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0億元。
事實上,這些企業也只是冰山一角。在他們之外,還有一些水務、固廢和大氣治理領域的企業,也已經紛紛布局新能源市場。
這些企業為什么都要跨界涌入新能源市場?新能源市場會成為環保企業跨界的“新藍海”嗎?進軍新能源,還存在哪些困難和瓶頸?環保行業里的哪些企業更容易成功?
環保企業紛紛跨界新能源
在雙碳背景下,發展新能源已成為廣泛的社會共識,也得到了政府大力度的推進。
從發電到傳輸存儲,從用電到服務,新能源產業鏈的諸多環節串起了一個無比龐大的市場。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9年,僅僅是新能源產業鏈中的鋰電池市場,規模就達到了1750億元。
事實上,在雙碳政策出來之前,很多環保企業就已經涉足新能源領域。
2015年,北控水務通過全資擁有的投資控股公司入股金彩控股,將業務拓展至光伏發電領域。2016年,北控水務聯手北控清潔能源,計劃在300多座污水廠中建分布式光伏電站。
在北控水務之外,近些年,國內很多污水企業也紛紛涉足光伏新能源,在自己的污水項目上嫁接光伏發電。目前國內比較知名的“污水廠+光伏”項目就有武漢市北湖污水處理廠、合肥市王小郢污水處理廠、天津濱海新區北塘污水處理廠等。另有永清環保、中環環保等則直接與光伏企業合作,探索新領域。
但仔細看來,這些進入光伏新能源的企業本質上并不是真正向新能源領域轉型,而是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污水項目資源,以新能源的方式實現“環保+”,從而獲取更多的溢出價值。新能源業務更多的只是“順水推舟”或者探索的方向,并不是其業務重點,更不會承載起未來的期望。
而近期進軍新能源市場的企業則明顯有所不同,更多是在雙碳風口之下,試圖乘政策東風,尋找新的業務方向和增長點。
如偉明環保公告的海外高冰鎳項目,由其控股股東偉明集團有限公司與Indigo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計劃合資公司投資人民幣17.39億元。據媒體報道,此次合作是繼去年6月份與球鎳及不銹鋼產業鏈具備定價權巨頭青山控股集團合作后,偉明環保在新能源領域的再次深入布局。偉明環保也表示,新能源市場是公司突破現有業務格局,在固廢處理、環保裝備之外的又一重要布局,并希望借此開啟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
旺能環境則是擬通過子公司浙江旺能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下稱“旺能再生”或“旺能”)收購浙江立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立鑫新材料”)60%的股權。立鑫新材料以鈷酸鋰電池廢料、三元鋰離子電池廢料為原料生產鈷、鎳、鋰鹽類氧化物類電池級、化工級新材料產品。目前正在建設一條以鈷酸鋰電池廢料、三元鋰離子電池廢料為原料生產鈷、鎳、鋰鹽類氧化物類新材料產品的生產線,將對接未來鋰離子電池幾何數增長的消費需求。
而中國天楹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儲能技術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及使用品質,構建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新業態,在現有環境服務全產業鏈業務的基礎上開辟新的業務領域,形成新的盈利增長點,提升公司的綜合競爭力。
總而言之,這些最新跨界的環保企業都是把新能源當做了一個重要的新業務方向,投入很多資源,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試水”。
跨界新能源,并不如想象般那么容易
雖然環保企業用心殷切,但效果還有待觀察。
去年7月,我國第一家高溫袋式過濾除塵上市企業——廈門中創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成立了新能源和碳中和事業部,后來又宣布擬收購河北新宇宙電動車有限公司不少于51%的股份,進一步布局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業務。進入9月,他們又宣布擬與瑞達新能源(廣州)有限公司、紅檀壇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氫能合資企業,也因此被深交所下發了《關注函》。
不過,中創環保的跨界之舉卻并不被市場所看好。
還有環保行業另外一家布局新能源領域的企業桑德集團,很早就涉足新能源領域,至今已經發展了差不多十年之久。
早在2012年的時候,桑德集團旗下的桑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進入了鋰電行業,2013年建成了桑頓新能源一期項目。
2017年接受媒體采訪時,對于跨界新能源,桑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文一波解釋說主要基于幾點考慮:
一方面,隨著環保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監管處罰力度的日益嚴格,環保處置成本將大幅提升,不但污染企業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環保企業也很可能成為被嚴查的對象,環保行業越來越難做;
另一方面,隨著市場得到比較大的釋放,外來者進軍環保的日益增多,特別是很多央企國企跨界環保,他們憑借資源、資金等優勢,對既有的環保企業尤其是環保民企造成了很大競爭威脅。
而新能源產業是國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是必然要求,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是重要抓手,也是文一波眼中有足夠寬度的“藍海”。對于進軍新能源領域,文一波認為自己是在探索與環保相關的多元化發展。他希望以鋰電池技術為突破口,鏈接智慧環衛市場,布局包括環衛車輛在內的新能源上下游產業鏈,實現全產業鏈閉環。中期營收可以占集團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2020進入行業前五,力爭進入前三。
無論從2011年布局新能源,還是2017年對于環保市場的觀點來看,文一波無疑都具有超前的眼光和深入的洞察,但這些年的變化,大家也都能看到,現在文一波和桑德并沒有實現當初的宏愿。
新能源產業不僅是一個真正的高科技產業,也是一個需要資本高投入的產業,文一波在很早的時候看準了新能源,卻沒有領先制勝的資本和機制。從事后的角度,不能說是新能源戰略拖累了桑德的環保業務,還是桑德的環保業務未能如愿為新能源業務提供足夠的支持。
即便從環衛與新能源的互動角度,桑德本身并沒有環衛車輛企業那樣的基本盤,桑德的新能源在自己業務上廣泛應用的環節其實并沒有徹底打通。理想很豐滿,但現實比較骨感。有朋友感慨,“牛如老文者,十年下來,也只做到了這樣,其他后來者或許真要好好評估下跨界中存在的風險”,誠如斯言。
環衛車輛企業或許值得期待
而對于一些環衛車輛企業來說,轉型新能源,其實有著不同于桑德集團的邏輯。
因為,它們有著車輛制造的核心優勢和已經占據了應用市場,這將有助于他們在新能源市場的布局。對于這些企業來講,未來更多的難點或許在于新能源產品的研發和新能源服務的提升。
比如不久前在A股上市公司的宇通重工,它背靠中國客車行業領先企業宇通集團的研發和管理優勢,依托自制底盤+電池集采協同,專注于環衛設備領域的關鍵研發,在新能源、燃料電池等方面具有核心優勢。而在這樣的基礎上,其新能源環衛車可以在自身的業務市場獲得廣泛的應用。
實際上,據宇通重工2021年上半年報告,公司旗下的環衛設備營收6.59億,占比公司總營收超過三分之一;新能源環衛車輛上險312臺,市場占有率25.6%。同時公司也結合客戶和市場需求,正在研發其他氫能源環衛產品。
而另外一家環衛裝備巨頭盈峰環境,自從2018年擬收購中聯環境100%股權后,2020年,其新能源環衛車輛市場占率已躍升為23.1%。背靠美的集團,再加上資本市場的加持,盈峰環境的實力自然非比尋常。
要知道,盈峰中聯環境早在2007年就開始涉足新能源環衛裝備的研發制造,2008年推出了第一臺純電動掃路車,至今已有十多年的積淀,也比桑德集團涉足新能源領域早了數年。而據報道,盈峰環境在大力打造新能源裝備技術平臺,積極探索新能源轉化應用并積極布局氫能源環衛裝備的同時,還在新能源車輛安全監管系統、新能源電池溯源管理系統、新能源充電樁運營服務系統、新能源裝備管理等方面也將不斷發力,其旗下的天樞能源未來將致力于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一流的能源服務商。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20年11 月2日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 20%左右。據預測,2025年中國的汽車銷量有望達到3500萬輛,也即新能源汽車銷量可達700萬輛。
從現在來看,未來的新能源市場真的是潛力無限。當然環保企業跨界新能源的未來,肯定不如對市場的展望那么簡單,還需要跨越研發、應用等種種環節,需要克服需求、資金、管理等層層難關。
即使對于環保車輛企業來說,或許有一定的產業鏈基礎,但未來之路究竟如何,還需要我們進一步觀察和關注,祝它們順利!
原標題:環保企業紛紛跨界布局,新能源市場會是下一個“藍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