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步上新臺階,江蘇省既要保持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又須提前實現“碳達峰”。為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新突破、滿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新要求,需要理論創新與關鍵技術的突破,實現從源頭治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精準治理、科學治理、智慧治理的轉變。江蘇省在評估“十三五”生態環境科研發展情況、生態環境管理需求的基礎上,制定《江蘇省“十四五”生態環境科研發展規劃》。
“十三五”時期,江蘇科研能力提高,人才隊伍數量質量取得提升,已形成大氣預警、監測分析等多個核心技術團隊。建成多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并突破生態環境科研攻關項目159項。但目前科研能力仍存在一定欠缺,例成果轉化效率相對不高、供需兩端契合度相對較弱等。
“十四五”時期,江蘇將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抓手,推動減污降碳協同、污染源頭治理,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性好轉,生態環境科研工作將迎來重大機遇。
《規劃》指出,到2025年,以服務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目標,重點聚焦污染綜合治理、減污降碳、協同、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的技術創新。生態環境科研大格局初步形成,人才隊伍實力明顯增強,關鍵成果產出轉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科研體制機制逐步完善,科技供給與服務能力全面增強,逐步形成全國一流的生態環境科研能力。
到2035年,生態環境領域“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科技轉化、應用推廣”完整的創新網絡健全完善,科研能力全面提升,完整構建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風險防控、智慧監管三大技術體系。
根據“十四五”期間科研任務,尊重科研客觀規律,設置具體指標8項,見下表:
“十四五”期間重點研究方向:
1、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技術,聚焦電力、鋼鐵、化工等重點行業,研究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碳排放對標診斷、企業碳排放預算關鍵技術等。
2、大氣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技術,開展江蘇省大氣VOCs與NOx協同減排及控制策略攻關研究,以及污染源精細化表征技術研究。
3、水環境區域系統治理與污水資源化技術,研究城鎮、工業、農業農村三重點領域的水污染高效處理及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加強污水收集管網問題排查、維修、改造、提升技術攻關,開展汛期水環境污染成因分析和協同防控技術研究。
4、土壤地下水污染協動防治與綠色修復技術,開展土壤污染診斷、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和污染應急處置等相關共性技術研究。
5、固體廢物循環綜合利用技術,推進一般工業固廢有效利用處置,及其與其他固體廢棄物協同利用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
6、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生態問題診斷方法,推進系統修復、系統穩定性和質量提升、保護修復效益評估等技術體系研究。
7、核與輻射安全技術,開展放射性核素監測分析方法研究,突破放射性惰性氣體采樣及測量技術屏障。
8、生態環境智慧化監測檢測監控技術,研發適應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要求的現場采樣移動業務系統,開發污染源多要素智能化協同監測技術,強化水、氣、土、地下水等快速檢測技術研究。
9、環境健康與新污染物風險管控技術,構建新污染物危害屬性、暴露參數等基礎數據庫,開發新污染物環境健康風險評價模型。加強環境健康風險分級分區與管控技術研究、風險削減與控制技術研究等。
10、關鍵設備研發與生產,重點針對被國外技術壟斷的深層智能化采樣、同步原位監測和便攜檢測設備等開展技術攻關。
11、結合省內產業結構與流域區域特征,進一步完善環境管理標準與政策。
12、以環太湖區域、沿江、沿海等區域為重點,圍繞減污降碳、總磷控制、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新型生態環境人物,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的引領支撐作用,加速場景化成果應用與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