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第四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深入一線,于2021年8月31日全部實現督察入駐。督察對象為5省2央企,進駐時間約為1個月。
近日,中央環保督察也陸陸續續查實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核實了一批不作為、慢作為,不擔當、不碰硬,甚至敷衍應對、弄虛作假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9月6日,生態環境部官微和官博就集中通報了7個典型案例,9月16日,再次曝光了第二批7個典型案例。
14個典型案例中,污水直排、水源地安全、地下水安全、污泥違規處置等問題高亮紅燈。
如吉林長春,某取土坑發現大量混有生活垃圾的建筑垃圾,造成區域積水污染,威脅周邊地下水安全;如山東泰安某產業園企業偷排廢水,取樣的化學需氧量、氨氮濃度超標數十倍;如廣東茂名,被點名水污染治理工作推進不力,污水管網建設滯后,治污設施管理不善,污水直排問題突出;如四川眉山,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黑龍灘生態環境遭破壞......
吉林、山東、湖北、廣東、四川;山西、遼寧、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廣西、云南;北京、天津、浙江;上海、福建、海南、重慶、甘肅、青海,縱觀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行軍路線”,由南到北,東中西協同,環保壓力和動力不間斷輻射,為全國經濟發展高質量、低碳化轉型繃緊生態“紅線”。
水務行業進入運營提質期
海清河晏,山明景秀,誰不心向往之呢?但生態環境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仍面臨重重挑戰和壁壘,環保行業也在靜待化蝶良機。積蓄力量是必要的,競爭同樣不可避免,并且環保產業代表的萬億蛋糕吸引力越來越強。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現存環保相關企業達到300萬,注冊量還在逐年遞增,其中廣東、山東、江蘇位居前三,或與本地污染治理需求、經濟基礎、公共設施建設以及相關支持政策不無關系。另,2019年和2020年的注冊規模同比和環比增長都很顯著。
這也進一步證明,隨著近年來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工作開展也越來越科學和有章法,行業景氣度毋庸置疑呈上升趨勢。橫向剖析來看,水務行業是環保主干道上相對成熟的板塊,也率先進入了“運營為王”的提質期。
業界普遍認為,“十四五”新增污水處理產能大幅下調正是在為“再生水”、“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網體系完善”、“長江大保護和黃河流域治理”、“海綿城市建設”等新增長點讓路,從“搶建設”過渡到“重運營”、“樹品牌”、“抓創新”的專精特新或者“五項全能”新階段。
借4“力”尋變革新機
做大做強,但并不是只有做大才能做強,而是做強才有機會做大。
如何做強?軟實力和硬實力缺一不可。
硬實力自然要著眼于技術、設備,而軟實力則更多會與對市場信息接收的反應力,對企業發展方向的把控力,對未來行業發展趨勢的研判力,對品牌形象建立和推廣的運營力等等聯系在一起。
說趨勢,長江大保護和黃河流域治理毫無疑問會是“十四五”水環境綜合治理的兩大高地;說地域,北方水處理市場熱度即將沖出下一波高峰曲線,而南方水處理市場,尤其是華南地區在“低碳化”方面的升級需求很迫切;說技術,除了水處理相關技術創新,智能化、信息化、數據化變革已不可擋。
別說百度、騰訊、阿里、華為,憑借在互聯網領域的技術優勢早早布局智慧水務市場,就連芯片、軟件服務商都默默展開了行動。9月10日,新鮮出爐的深圳水務局與華為的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直指“打造智慧水務典型”。顯然,水務行業競爭形勢相當激烈。
就我國來說,智慧水務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發展環境良好,不過面臨的問題也不少。想要從“可視化”跨越到“智能化”階段仍需堅持不懈的探索和技術創新,市場藍海的開拓同樣帶來了更多分享時代紅利的機遇。
未來,一路同行
在此,需要特別強調的,上述提到的“五項全能”與智慧化升級也有很深的淵源。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提出的“水管家”模式就是個典型,與環保管家系出同源,服務于“水”的全生命周期,這無疑對業務的專業性、全面性、綜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然,并非不可實現。即將“吞并”蘇伊士的威立雅,以不可阻擋的態勢或將成為年收入2800億+的水務巨鱷,鋒芒畢露,劍指中國水務市場的雄心昭昭。
暗流涌動,星芒灼灼。漸行漸遠的發展道路上,誰能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