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1年9月,各家上市環企2021年中報披露已進入尾聲期。
據《環保圈》不完全統計,截止到9月2日,A股/港股已有111家上市環企完成上半年度的業績披露工作(文末附業績全圖),這些上市企業的業務涉及大氣、環境監測、環境修復、垃圾焚燒、環衛、危險廢物、污水處理、供水等各個環保細分板塊,基本上可以說明我國環保產業上半年度發展情況。
綜合來看,111家上市環企中,營收同比增長的高達97家,占比87%;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加則有83家,約占75%。各方面信號都顯示,環保行業迎來強勢復蘇。
復蘇!近9成上市環企營收增長,超7成凈利大增
如往常一樣,每年筆者都會花費2周左右時間統計制圖,通過營收、營收增幅、凈利潤、凈利潤增幅等幾方面的數據維度,為讀者展現每家上市環企的業績增長情況,以及頭部企業的變化,從中窺探整體產業的發展狀況。
還記得去年,在統計百余家上市環企2020年業績時,曾經反復提到到一句話——“疫情影響疊加產業寒冬余溫,大家普遍過得都不如從前了,別說10%、20%、30%增長,能活下來都不錯了。”
這種“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的形勢,曾經導致百余家上市環企近半數表現不理想,要么營業收入負增長,要么歸母凈利潤下滑或虧損,其中不乏有排名非常靠前的細分領域企業。
那么今年上半年呢?
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111家上市環保企業中,營收同比增長的高達97家,占比87%;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加則有83家,約占75%;營收和歸母凈利潤“雙增”有75家,約占總數67%(如圖一圖二所示)。
圖一:111家上市環保企業2021中報總體情況
圖二:今年上半年,111家上市環企中,70%以上企業凈利潤正增長
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111家上市環企中,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歸母凈利潤方面,大家都表現得不錯,一掃2020年的悲觀情緒,70%以上的環保企業都向股東和市場交付了一張靚麗的答卷,實現了“后疫情時代”的強勢反彈。
具體到個股,絕大多數企業也都在今年上半年開了個好頭,經營業績打了個漂亮“翻身仗”。有的一改往日業績頹勢,歸母凈利潤實現百分之幾千增長,如雪浪環境,城發環境、雪迪龍;也有的逐步擺脫虧損帽子,歸母凈利潤實現百分之幾百的大增,如中金環境、嶺南股份、蒙草生態、津膜科技、菲達環保等;還有的細分領域頭部企業,如上文提到格林美、碧水源、清新環境,也從去年疫情和產業寒冬的陣痛中慢慢地企穩、好轉,重現往日輝煌。
歷經了金融領域去杠桿、PPP政策強監管、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以及民企易主“混改潮”后,這些上市環企雖然有過迷茫,有過失敗,有過反思,但最終還是重拾信心,不屈不撓,終于迎來了業績復蘇。
不過,今年上半年,在業績普遍好轉的背景下,依然還是有個別環保企業表現不如人意(如圖三所示),營收和凈利潤雙雙下滑,甚至有的企業較上年同期,虧損幅度擴大化。
圖三:今年上半年,營收和凈利潤“雙降”的10家上市環企
營收榜:近9成實現正增長,“后疫情時代”誰是黑馬?
我們先看營收榜。今年上半年,111家環保上市企業累計實現總營收2443.77億元,相較于去年同期的2000億元,增加了22%,高于預期。
111家企業中,營收實現正增長的高達97家,占比87%,這一占比相較于上年同期55%,大增32%,再次說明了之前被疫情沖擊、資本低估環保行業,今年上半年迎來觸底反彈跡象。受中報業績推動,近期不少環保個股迎來漲停潮。
從營收分布區間來看,111家上市環企中,上半年突破50億元大關有8家,除了業內熟悉TOP7之外,如光大環境(220億元,44%)、深圳能源(132.63億元,50.9%)、中國天楹(114.64億元,7.15%)、北控水務(113.6億元,10%)、首創環保(86.26億元,24%)、格林美(80億元、42.51%),盈峰環境(54.5億元、-3%)外,還新進一名危廢行業頭部企業——浙富控股,上半年營收大增118.83%至68.73億元。
仔細觀察,頭部企業陣營變化不大,相較于去年同期“8家企業有5家營收都在下滑”的不利形勢下,今年半年度TOP8企業營業收入,幾乎都實現了正向增長。
下降一個檔次,我們發現,半年度營收在10億元-50億元區間的就比較多了,有55家,加上之前8家,半年度營收過10億元的累計達到63家,相較于去年的50家,足足增加了13家,說明后疫情時代有企業暗暗努力,強勢反彈,排名提升較快有城投控股及旗下的上海環境、城發環境、中原環保等。
而營收區間位于1億元-10億元的“小而美”企業,也不少,有48家,它們大多是近幾年剛IPO的科創板、創業板“新兵”(如圖四所示)。
圖四:111家上市環企,上半年度營收分布區間圖
而在半年度營收TOP30榜單中,只有啟迪環境/盈峰環境/云南水務略微下降,其余27家均業績大喜,30家企業累計實現總營收高達1672億元,這些企業也掌握著環保行業絕大多數財富,算是業內較為優秀上市企業(如圖五所示)。
圖五:半年度營收過23億元的TOP30榜單圖
營收變動幅度方面,數據同樣喜人。111家上市環企,除了那些穩步連續增長者,每年總有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黑馬”企業率先突圍出來,少則百分之幾百增長,多則百分之上千增長,成為上半年營收增速最快的10家先鋒企業。
在半年度營收增速TOP10中,既有坐落于上海的房產/水務/固廢“三劍齊發”的城投控股以及旗下的上海環境,也有因納入電價補貼、部分焚燒項目轉運營推動業績大增的城發環境和圣元環保,亦有萬邦達和東方園林(如圖六所示)。
圖六:半年度營收增速較快的TOP10榜單
相反,同樣也有表現欠佳,未能在后疫情時代實現“業績翻盤”的營收增幅倒數TOP10企業,這些企業有的是已經引入國資,但混改成效不大,如雄安入主的科融環境,中節能旗下的中環裝備、節能鐵漢,濰坊國資接盤的巴安水務;有的是營收和凈利潤財務指標均下滑的的中創環保(曾用名三維絲)、惠城環保、綠茵生態;還有的是營收下滑,凈利潤卻大增300.04%的菲達環保。(如圖七所示)
圖七:半年度營收下滑較快的TOP10榜單
凈利潤榜:7成以上凈利正增長,誰是“虧損王”?
看完上半年營收增長情況,我們重點分析一下凈利潤。
先說結論,今年上半年,111家環保上市企業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好于預期,遠高于去年中報和年報。
具體來看,111家上市環企,歸母凈利潤實現增長有83家,約占75%。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度,只有25%企業,約29家企業表現“不盡如意”,歸母凈利潤出現下滑/虧損情況,較去年中報的“近半數下滑”,減少了約25%。
也有人說,今年中報不能與去年相比,是因為去年受到疫情影響,特殊時期不作數。不過,今年中報的數據,與去年年報的40%下滑率相比,同樣也減少了15%,再次說明了后疫情時代,除了個別企業環保股因為個別原因未能重振往日雄風(如圖八所示),絕大多數企業則已經通過出售股權、賣項目、傍身央企和國資,實現了逆風翻盤。
圖八:今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實現負增長/虧損的29家上市環企
總體上看,雖然上半年度業績好于去年,但是與動則幾十億、上百億營收的其他行業相比,111家上市環企中,除了頭部企業如光大環境、北控水務、深圳能源、首創環保、浙富控股、重慶稅務上半年度歸母凈利潤大于10億元,80%以上環保企業上半年實現的歸母凈利潤區間都位于1億元-10億元或者1億元以下(如圖九所示),行業“小散弱、大而不強”的特征依然沒變。
圖九:今年上半年,111家上市環企凈利潤分布區間圖
凈利潤變動幅度方面,今年上半年雪浪環境、城發環境、雪迪龍的歸母凈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增4407%、1353%、1109%,位于行業增速TOP3,正和生態、城投控股、菲達環保、浙富控股、首創環保、嶺南股份等7家也榜上有名(如圖十所示)。
這些凈利潤大增的TOP10,增長原因雖說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有以下三點:
1、通過股權合作,短期合并報表導致,如雪浪環境,主要系上海長盈納入公司合并報表所致;
2、通過強化回款、去重資產,重視運營的高質量發展方式追求穩定增長,如首創環保、正和生態;
3、還有的企業利用固廢行業大發展好時機,大量在建項目投入運營并納入新能源資金庫,這在圣元環保得到充分體現,上半年度僅可再生能源補貼收入累計高達2.06億元。
圖十:今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增幅較快的TOP10企業
當然,不乏有一些前幾年受PPP項目去杠桿影響,融資條件不暢,疫情影響創傷還未緩過勁來的企業,即便出售股權引入國資,如東方園林、巴安水務、啟迪環境等,但對他們來說要想恢復往日容光仍需時日(如圖十一所示)。
“虧損王”當屬啟迪環境,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38.9億元,同比驟減2258%,據悉近39億元的虧損中,有31.9億元虧損是由于出售股權、項目導致計提資產減值帶來的。
還有頻頻陷入控股股東“內斗”的中創環保(曾用名三維絲),上半年歸母凈利潤-1875.1萬,同比大減568.46%,主要系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導致公司虧損。
同樣由盈轉虧的還有巴安水務,上半年度凈利潤虧損約2685萬元,同比減少了272.60%,這不是巴安水務首次預虧了,去年年報業績就預虧3.5億。
圖十一:今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下滑較嚴重的TOP10企業
思考:環保行業“至暗時刻”已經過去,混改不是“萬能藥”
以上只從營收和凈利潤兩大基本指標,簡單評估各家企業上半年經營情況,也能說明一些問題,引發一點思考。
其一:上半年業績好于預期,環保行業最艱難的“至暗時刻”已經過去。
其二、頭部企業變化不大,“兩超(光大環境、北控水務)多強”的競爭格局已經形成。
其三,固廢板塊基本面持續向好,連續四年反超水務、大氣板塊,不僅僅由于近年來垃圾分類、無廢城市、零填埋政策推動,還因為固廢板塊,如垃圾焚燒、危廢、環衛、醫廢項目,多為成熟運營類資產,商業付費模式較為清晰。
以垃圾焚燒為例,看似近年來國補滑坡對企業發展不利,但是以收定補也讓入庫大門大開了,不少垃圾焚燒電廠項目紛紛納入可再生能源補貼清單。以三峰環境為例,今年上半年盈利7.58億,已超去年全年,利潤一半來自可再生能源補貼,僅百果園、涪陵、庫爾勒3個項目獲得補貼收入高達3.85億元,同樣還有上文提到圣元環保,暫不累贅。
其四:混改不是“萬能藥”,國資也是救急不救貧,核心競爭力才是硬道理。
對于上市民企,要充分認識到,找個接盤方,傍上國資和央企大腿,雖然能接一時之急,讓你滿血復活,但是要想保持業績持續增長,長期在環保行業呆下去,只有一條那就是人無你有的核心競爭力。
要不然即便引入國資,但混改成效依然不大,如上文提到營收下滑較嚴重的幾家上市民企。
總而言之,身處這個苦行僧一般的環保行業,生意越來越不好做,錢越來越難賺是常態,但也沒必要唱衰它,環保產業雖然存在階段性問題,但這些并不是行業自身問題。
不可否認,“十四五”我國環保行業仍然存在一定壓力,但是面臨壓力的時候,有人一蹶不振,也有人逆勢突圍,最可貴的是不斷前行的勇氣。只要不斷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未來行業前景依舊可期!(注:原文有刪改)
原標題:中報 | 近9成營收增長,超7成凈利大增,環保行業強勢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