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執法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轉變。
過去一提起環保執法,大家想到的可能都是“人海戰術”,各種各樣的“督察”或者“督查”。不過,從今年以來,各地發生了許多新型環保執法方式的案例,敲響了新的警鐘。
例如,1月17日,江蘇省南通市生態環境局破獲一起案件。執法人員竟然是根據某企業治污設施用電量連續23小時數值為“0”的線索,最終認定該行為屬于“未按照規定使用污染防治設施”的行為,并予以立案處罰。
在貴州六盤水,執法人員又根據“某煤礦廢水流量長時間恒值為零”的線索,結合檢查時發現該煤礦處于生產狀態的情況,再根據水平衡計算,初步判斷該煤礦存在“私設暗管”的違法行為。然后進行調查核實,并作出行政處罰。
用電量、廢水流量、環保碼……許多過去不被人注意的細節,如今都成了發現環保違法問題的線索。環保執法方式也從過去的“靠人查”,逐漸轉變為了“靠大數據查”。從有形的檢查,變成了無形的檢查。雖然看起來沒那么頻繁了,但其實檢查得更加細致了,發現問題的眼光更“毒”了。
之所以發生這些轉變,其實并不是偶然現象。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中,其中強調要利用科技手段拓展非現場監管的應用,并“將其作為日常執法檢查的重要方式”。
這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未來的環保執法,重點將會放在過程監管上,并通過適時引入“黑科技”,實現科學執法、智慧執法。
那么,目前都有哪些“黑科技”已經在我國的環境執法中得到了應用了呢?今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已經通報了三批“優化執法方式”的典型案例,總計列舉了19個應用“黑科技”進行新型環保執法的案例。此外,地方環保系統也陸陸續續公布了一大批“非現場檢查”的典型案例。
從這些案例中,《環保圈》歸納了13類最新環保執法方式的“黑科技”,并對每一類“黑科技”都做了詳細的解讀,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環保執法方式的最新轉變。
01 無人機
對于部分企業偷排偷放、“捉迷藏、打游擊”等行為,如何高效精準地查證和取證始終是困擾執法人員的難題。而無人機能夠在不驚動執法對象的前提下進行巡查和航拍執法。同時,通過在無人機上搭載氣體檢測儀,執法部門還能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揮發性有機物等多個指標進行實時監測,定位污染事故源頭,助力“眼觀六路”的立體部署。
案例:2020年7月5日,廣西桂林某縣一養豬場旁有人生產危化品并填埋毒渣,環保、公安接到舉報后組成聯合調查組趕赴現場,在距離300米處隱蔽,操控無人機升空進行偵察取證,隨后迅速開展現場固定填埋危廢的證據采集、封存固體廢物等工作,并委托第三方分析檢測,結果顯示廢渣屬于危險廢物。7月17日,公安機關依法對該案立案偵查。
02 衛星遙感
衛星遙感是以人造衛星為平臺,從遠距離、高空,以至外層空間的平臺上,利用可見光、紅外、微波等探測儀器,通過攝影或掃描、信息感應、傳輸和處理,從而識別地面物質的性質和運動狀態的現代化技術系統。目前,衛星遙感技術已在秸稈禁燒、固廢堆點排查、生態濕地變化、廢氣濃度高值點位等方面得到實質性應用。
案例:2019年4月,生態環境部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126個城市以及3個省直管縣級市的“清廢行動2019”中,通過采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結合信訪舉報案件等排查方式形成疑似問題清單,后經現場核實確認問題1944個,其中1550個問題來源于衛星和無人機,占確認問題總數的79.7%。
03 無人船
水下排查暗管歷來是污染治理工作的難點和痛點,而無人船則可通過側掃聲吶的回聲測深原理來探測水下的地貌并傳回相關圖像,據此,執法人員甄別該水域是否存在暗管,解決了傳統人工排查河道暗管無從下手的難題。此外,無人船還適用于水質采樣、水質監測、等多個不同場景。
案例:2019年3月,生態環境部組織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運用搭載了側掃聲吶+定位定向儀的無人船,在重慶市和江蘇省泰州市執行暗管排查任務。在重慶市,工作人員僅用時20余分鐘就完成了初步排查工作,甄別該水域的數根疑似暗管;在泰州市,排查河段全長2公里,發現疑似管道口數處。
04 走航車
走航監測是區域VOCs污染治理管控的重要手段,通過安裝在走航車上的VOCs取樣、監測、顯示等設備,在走航車緩慢行駛過程中,可對指定區域內VOCs濃度進行實時監測,繪制走航情況圖。在鎖定VOCs峰值異常點位后,通過對問題區域、問題企業周邊VOCs組分的分析對比,快速鎖定排污企業。
案例:2020年12月,廣州執法部門通過對某工業區進行VOCs走航監測,發現了兩處總揮發性有機物濃度異常點位。經核查,在排除其中一處因上風向導致的濃度異常后,最終確認了另一處的某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在生產過程產生揮發性有機廢氣,未配套污染治理設施,涉嫌違法排污行為,執法人員現場責令其立即整改,并由公安機關跟進依法查處。
05 高空了望視頻監控
高空了望視頻監控是指在距離地面50-100米,乃至100米以上的有較好視野的樓頂位置安裝多傳感器一體化遠程視頻監控設備,24小時不間斷自動巡查,以實現方圓“幾公里—十幾公里—三、四十公里”范圍的視頻圖像監控,是現代城市安全保障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環境執法領域中,能夠對城市大氣污染源進行抓拍及預警,實施良好的監控管理。
案例:2020年7月28日,新疆石河子的第八師污染源監控中心通過安裝在市區高層頂端的超高清攝像機,發現某建筑工地施工未濕法作業產生大量揚塵,隨后即時安排工作人員到達現場督促施工方進行降塵作業,從發現揚塵污染到處理僅用時20分鐘。
06 電量監控
電量監控系統,可利用傳感技術實時收集用電數據,再將數據傳輸到監控平臺,實現對企業生產設施和環保設施用電量24小時監控,當企業出現生產與治污設施用電量邏輯關系不符,或是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用電量變化不滿足減排要求等情況時,電量監控系統會自動報警,便于監管部門進行即時處置。
案例:2021年1月17日,江蘇省南通市生態環境局破獲了一起以用電監控數據作為處罰依據的案件。根據某企業治污設施用電量連續23小時數值為“0”的線索,生態環境局最終認定該行為屬于“未按照規定使用污染防治設施”的行為,并予以立案處罰。
07 廢水排放監控
廢水排放監控系統主要由污水排放監測點、監測中心站組成,可對企業廢水和城市污水進行自動采集、處理、保存,并對流量和主要污染因子進行在線監測,監測數據可通過遠程通訊傳輸,并由控制中心進行數據匯總、整理和綜合分析,以實時掌握污水排放情況及污染物排放總量,以此幫助主管部門的總量核算、排污監察、排污收費提供高效支持。
2021年6月1日,浙江麗水市執法人員運用污染源在線監測信息管理平臺對排污單位進行網上巡檢時發現,某金屬制品公司近日存在pH在線監測數據超標預警、數據突變、保持恒值等連續異常現象,結合該公司數據異常時間段排放口的視頻監控,發現存在人為干擾pH計采樣探頭的行為。執法人員立即趕赴現場進行檢查,當場查實了該公司pH計采樣探頭末端套有透明塑料罩干擾采樣的違法行為,隨后移交公安機關并對當事人實施了行政拘留。
08 揚塵在線監測
揚塵在線監測系統,可動態監測空氣質量指標,及時預警揚塵污染“風吹草動”,自行抓拍圖像、鎖定目標供追蹤溯源。
案例:近年來,上海市生態環境局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不斷創新技術手段,在2020年,運行3年的450個道路固定監測點升級為由100個固定監測點和20條公交線路、110輛出租車移動監測共同組成的道路揚塵在線監測系統,標志上海治理揚塵污染邁入智能化、精準化時代。
09 激光雷達可視化監控
激光雷達可視化監控系統通過鏡頭發射激光束到大氣中,經過大氣中的分子、顆粒物散射,再由雷達系統接收不同的回波信號。激光雷達接收到信號后,通過計算光在空氣中的傳播時間,得到不同距離或高度上的回波信號,從而得到沿光束發射方向的氣溶膠粒子分布情況,從而了解城市范圍內的污染物區域分布,并對違法排污進行有效控制。
案例:2019年,寧夏自治區石嘴山市生態環境局利用高科技環境監測新手段大氣氣溶膠激光雷達,對石嘴山市主要工業園區開展全天候污染源掃描監測。通過近期激光雷達掃描監測系統分析,石嘴山市已發現38家污染企業存在環境違法行為,污染時段主要為夜間21時至次日凌晨6時。市生態環境局對相關的違法企業進行了立案查處,對未完成整改前一律停產整治。
10 暗管檢測器
暗管探測器,基于超寬帶雷達技術,可對地下0-8米深度范圍內各種材質的管線或異常埋藏異物進行快速無損檢測,特別適用于對偷設排污暗管、潛水泵偷排等行為進行執法監察。執法過程中不需專業人士,只需找個普通人在廢水收集池和排水口附近推著這輛手推車,就能探測地下是否埋有暗管。同時控制器上還會顯示管道直徑、埋位深度等數據,私設暗管“一掃”就知道。
案例:2019年春,生態環境部啟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在重慶兩江新區黃桷水庫疑似排污水域作業時,智能暗管探測無人船僅用時20余分鐘即成功發現該水域4根排污暗管。該暗管探測無人船通過聲吶掃描技術,將測掃的聲波實時、直觀地反饋在電腦基站系統中,現場排查人員即可通過聲波呈現的圖像,初步甄別該水域是否有暗管偷排。通過定位定向儀,工作人員還可精確定位目標位置和獲取具體參數,方便取證。
11 環保碼
企業“環保碼”是通過企業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建立的企業環境健康電子賬戶,動態反映企業環境管理水平和企業環境安全風險狀況生成的“紅、黃、綠”三色二維碼。細到廢氣排放和污水排放、大到企業日常管理水平,平臺都可通過實時監測評估,對整改期限內未完成的企業進行預警提醒,對超期未整改的企業進行上報,同時啟動督辦程序,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案例:當前,浙江省有很多地方都開始推行各類“環保碼”,在2021年3月3日,杭州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就通過“環保碼”平臺查看排污企業告警“情報”,在智能分析鎖定線索后,非現場執法查獲了一起“重點排污單位干擾自動監測設備排放污染物”的環境犯罪案件,并已移交公安機關。
12 企業自巡查系統
企業通過手機小程序登錄“自巡查”系統,可登記自己企業的排放口信息,以及環保相關的登記信息,完成注冊后就能夠通過這項系統,獲取每個階段的“自巡查”任務。生態環境部門也可通過該系統實時在線監管企業的任務完成情況。依照任務單,企業需在生產場地逐一排查,每到一處,便掃描貼在設備上的二維碼,填寫相關數據,并拍照上傳系統。而執法人員能依據企業上傳的檢查情況,及時掌握企業環保設備運行狀況,進行檢查分析,一旦發現問題,便會主動前往企業進行實地檢查。
案例:2020年,在浙江湖州,執法人員發現某印染企業對下派任務反饋效率低、完成質量差,遂將其列入重點監控對象,并隨后鎖定該企業夜間干擾在線監控設施、偷排超標廢水的相關證據,與公安機關展開調查收網,對該企業責令停產整治,相關人員也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被判刑。
13 環保物聯網平臺
環保物聯網平臺包括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在線監控及生態監測三大功能,它將傳感器嵌入各類監測對象中(感知層),對環境變化進行精準感知,再利用無線通訊和衛星等先進的通訊技術(通訊層)實現數據的傳輸和共享,最終由云計算、虛擬化和高性能計算等技術手段,整合、分析和儲存信息(數據應用層),從而提供更加合理的解決方案,可以說,它正是集上述諸多技術之大成的綜合監管平臺。
案例: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生態環境檢測網絡建設方案實施計劃》等政策文件鼓勵發展環保物聯網,而目前我國的環保物聯網,也在不斷建設中鋪就成了一張縱跨生態環境部、省環保廳、地市環保局和區縣環保局的龐大監管網,據2018年不完全數據統計,當年已有13081家全部國控、16431家省控/市控污染源企業納入全國聯網監控,督察督辦需求呈現井噴式增長,并成為環保執法部門日常工作的重要手段。例如,正是依賴于環保物聯網監測的污染源大數據,京津冀及周邊環境污染治理才得以實現了精準化、大規模的督察督辦,更富成效地助力了“北京藍”的回歸。
結語
在排污口排查做好“天上看、地上查、水里測”,在水源地整治、清廢行動中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再加上“物聯網平臺化”的集成式監管,如今的環保執法可謂是絕招頻出,精準度上也更趨于一擊制敵。
雖然從形式上看,各類黑科技的執法“絕招”都各有千秋,但從實質的特點上看卻是殊途同歸,即:通過更趨于隱蔽式的執法,快速鎖定違法排污行為,實現執法工作效率的顯著提升,有效督促企業切實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同時持續盯牢后續整改進度、對時對點跟蹤,有效震懾潛在的不法行為,真正實現從人防到技防、從結果監測到“過程+結果”監測、從隨機執法到精準執法的轉變。
當然,對于任何執法行為來說,再高端的科技裝備永遠只是輔助的工具,要實現更高質量的監管成效,做好科學靈活的管理部署、構建行之有效的防控機制才是環保工作的根本所在。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的日漸升級,更加多元化執法手段的引入將只是時間問題,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原標題:環保執法方式變了!盤點環保執法13項最新“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