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衛士”成了“排污保鏢”
最近一段時間,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突然成了媒體批評的“靶子”,登上了多家媒體的版面。
先是8月4日,新華社旗下的《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環評報告弄虛作假,“漂白”污染項目掙昧心錢——一些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成為不法企業“排污保鏢”》的報道,并指出,一些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已成為不法企業的“排污保鏢”。
在這篇2000多字的調查報道中,記者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的多起案例為例,指出了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亂象。
最終,文章得出結論稱:
引入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是我國提升環境治理水平的重要舉措,但在部分地區,一些本應成為“環保衛士”的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卻憑借其專業背景讓排污更隱蔽,成為不法企業的“排污保鏢”。
新華社率先報道后,多家媒體紛紛跟進,都把矛頭對準了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
8月5日,光明網-時評頻道發表文章《環保衛士成“排污保鏢”,治理還當零容忍》,并表示,不光是環評行業,整個第三方環保服務行業,造假問題都比較突出。
同一天,來自成都的紅星新聞也發表了《成為不法企業的“排污保鏢”,誰來監督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文章以“COD去除劑”為例子,并指出,由于專業機構更有專業知識和專業背景,它們“指導”下的部分非法企業在排污時更具隱蔽性,專業壁壘讓外人更難以察覺。
也是在這一天,來自昆明的《春城晚報》發表《莫讓環保防線被“排污保鏢”從內部攻破》,并指出,必須嚴格規范第三方環保服務市場,避免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窩里反”,避免環保防線從內部被攻破。
可能是覺得這個問題比較重要,新華社與光明日報在第一篇報道發出后,又陸續跟進了第二篇報道,體現了更高的重視程度。
不到一周時間,多家媒體密集發聲批評,其中不乏重量級央媒,甚至有的媒體還進行了第二輪的報道,由此可見對這一問題的重視。
對于這一現象,環保企業也應該引起重視,改進自身問題,規避監管風險。
“增加對違規企業和個人的懲處力度”
在眾多報道之中,媒體都指出了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哪些問題?分析了什么原因?給出了什么建議?《環保圈》簡單總結了一下。
有關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亂象,大致包括幾個方面,如環評抄襲、在線自動監測造假、環保設施驗收造假等。
主要的幾個案例,都來自于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如通過圍隔稀釋,干擾國控水質監測點采樣環境,造成水質改善假象;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長期“吃藥運行”,在尾端大量投加COD去除劑等。
媒體認為,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本來應該是環保治理的中堅力量。他們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可以幫助政府減少監管的成本和壓力,也可以幫助企業進行專業治污,把錢花在刀刃上。
但是,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造假,反倒讓非法企業的排污行為更隱蔽,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更大、更致命,同時也把自己置于了環境保護的“對立面”。
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有幾方面原因:
第一經濟利益驅使。
一些服務機構為了承攬業務一味迎合“金主”,甚至不惜違背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編造虛假報告、篡改監測數據等。
“有些非法排污企業只算投入小賬不算生態大賬,與動輒幾十萬甚至數百萬元的治污投入相比,在環評、監測、驗收等環節做點手腳無疑更‘劃算’,一些環保服務機構抓住排污企業這一需求,雙方一拍即合、同流合污。”江西某縣生態環境局一位負責人表示。
第二是環保行業競爭亂象。
第三方環保服務市場本身也存在魚龍混雜的亂象。一些有環評工程師的機構為了承攬更多業務,“經常雇沒有資質的人來編制報告,許多項目環評工程師沒怎么參與就簽字了”。
即使遭遇處罰,仍可以通過“換馬甲”鉆監管“漏洞”。很多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都是中小企業,遭遇處罰后,往往換個“馬甲”又重生。
第三是監管缺失。
由于現在第三方環保服務市場競爭激烈,再加上相關監管的缺位以及較低廉的違法成本,使得一些環保服務機構愈加有恃無恐,盲目追求經濟利益,環評造假,不惜成為環保違規企業和機構的幫兇。
第四是業主排污企業投機取巧。
在原因上,也有部分媒體把矛頭對準了業主——排污企業。他們表示,一些排污企業顯然也知道,必須要把環保工作做好,不然無法交代,但走的卻不是“尋常路”。理由很簡單也很奇葩——與其花費大量資金和精力去進行整改和升級,不如花點“小錢”收買和拉攏本應起到監督作用的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
這樣一來,環保機構有了額外收入,部分企業也省下了相應費用,豈不是“雙贏”?
最后,針對當下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亂象,這些媒體也都給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
首先是加大懲處力度。
要增加對違規企業和個人的懲處力度,提高其違法成本。過去囿于適用法律依據的不足,相關處罰難有威懾力,現今這一情況有了較大改觀,環境監測造假已于今年3月起入刑,其在司法實踐中的盡快適用將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
此外,針對個別違法公司換個“馬甲”繼續造假的漏洞,還應在處罰公司的同時對相關責任人進行相應懲處,通過信用管理或“黑名單”等制度,讓有職業污點的企業和個人在行業內寸步難行。
有媒體表示,加大懲罰,也要“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大對第三方環保服務市場的監管,加大對不法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懲治力度;一方面對于“幕后黑手”“排污黑手”——不法排污企業,也要嚴厲打擊。
其次要打擊不正當競價壓價。
專家建議,各地要進一步加強對第三方環保服務市場的監管,嚴厲打擊不正當競價壓價現象,防止“劣幣驅逐良幣”,減少排污企業“誰保我過關,我就讓誰做”的可能性。
總結下來,應該說,媒體對于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亂象、原因以及對策分析得還是比較到位的,出現這一問題,也不全是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的原因。希望有關部門加強監管,有關環保企業也應加強自律,共同營造良好的行業環境,為實現綠水青山做出自己的貢獻。(注:原文略有刪減)
原標題:環保衛士成“排污保鏢”!媒體密集發聲批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