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近日出席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21中國生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他表示,“去年,我國正式宣布‘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截至目前,我國已連續七次在國際會議強調碳達峰、碳中和。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我國能源結構以高碳的化石能源為主,2019年主要國家的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占比50——85%,我國約為85%;歐美化石能源中煤炭占比一次能源消費約3%——17%,我國高達57%。再者,我國產業結構高碳,實現碳中和目標煤電二氧化碳排放要基本清零,非化石能源發電80%以上,我國低碳轉型非常艱難。”賀克斌說。
實現碳中和難度不小
截至去年底,已有100多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承諾。其中,英國、日本、墨西哥、歐盟、韓國、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通過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專項法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
賀克斌指出,除了能源、產業結構高碳外,我國能源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遠高于美英法德日等發達國家,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2.7倍。“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仍在進程之中。時間緊、任務重,這些客觀因素增加了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難度。”賀克斌說。
作為能源低碳轉型的“主力軍”,“風光”發展面臨不少掣肘。我國提出,到205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比例需超過85%,非化石電力在總電量中的比重需超過90%。賀克斌表示:“屆時風電、太陽能裝機容量將超過60億千瓦,約為2020年累計裝機量的11倍。可再生能源發展將面臨稀有元素資源約束,其中光伏發電使用的材料種類和總量都遠大于其他類型電力,是核電的15倍以上。稀土元素開采量如果不能增加11——26倍,風電2050年的全球裝機目標將難以完成目標。”
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對“風光”發電效率已造成一定影響。賀克斌指出,中國的空氣污染對光伏發電有削弱作用,且東部地區受到的影響更大。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風速的變化也將顯著改變風力發電的出力水平。
挑戰與機遇并存
賀克斌指出:“碳中和目標與空氣質量目標具有高度一致性,低碳能源轉型對中國空氣質量長期持續改善起到決定性作用。碳中和情景下,能源轉型對2060年中國PM2.5濃度改善的貢獻可達到75%左右;在1.5度情景下這一貢獻進一步提升到80%左右。當前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京津冀地區在未來依然是能源轉型和污染減排難度最大的地區。”
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統計,2016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49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廢棄物行業產生溫室氣體量為15.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以甲烷為主),中國廢棄物行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廢棄物行業的13%。廢棄物行業中填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比最大,為總排放量的59%。
賀克斌指出,工業園區也是碳減排的“主陣地”之一。據統計,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共計2543家、各級園區共計約14000家,貢獻全國工業產出的50%以上。“工業園區總計貢獻了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的31%,其碳達峰碳中和,是城市、區域和行業碳減排的重要組成部分。”
機遇和挑戰并存,我國將加速我國重點行業低碳轉型。賀克斌表示:“當前消費水平下,能耗每降1%,可減排0.5億噸標準煤當量、1億多噸二氧化碳。工業、建筑、交通、城市等領域將有所行動。以城市領域為例,中國工程院于2017年提出了開展‘無廢社會’建設和‘無廢城市’試點的建議。碳中和目標下,無廢城市建設將與碳減排進行協同。”
同時,循環經濟也將發揮重要作用。“45%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日常生活用品的生產過程,如汽車、衣服、食品等。循環經濟策略在鋼鐵、水泥、塑料、鋁及食物領域的應用,可消除上述45%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循環經濟有望在2050年減少鋼鐵、水泥、塑料和鋁生產過程中40%的二氧化碳排放,約37億噸。
多措并舉增效減碳
如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賀克斌建議,需要把握人工智能、互聯網、信息通訊技術創新發展的有利契機,將需求減量、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循環鏈接等先進理念和技術融入生產、消費的全過程,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實現節能減排。同時,應大力發展“發、供、用、儲”的新型電力系統優化集成技術,支持快速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轉變的智能電網技術,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網、分布式及微電網的規模化儲能集成技術。
園區如何發力?賀克斌將其概括為“兩個重點”:既有產業與園區的低碳化,又有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為核心的產業園區建設。“全面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升級。推動產業智能化、新興化、綠色化發展,采用先進節能環保技術,推動傳統產業低碳改造。推動實施資源能源全面節約與循環利用,降低能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的連接。要強力推進能源利用方式轉變、大力推進綠色產業發展、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持續推動工業園區生態化發展。”
賀克斌同時建議,金屬循環利用不僅有利于保障國家資源安全,也有顯著的節能減排效應。“開采冶煉一噸典型金屬,通過循環利用的能耗不超過一次礦產的10%、碳排放顯著低于一次礦產,表明關鍵金屬循環利用具有巨大的減少碳排放的潛力。”
賀克斌進一步指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時空協同機制、過程增效機制和區域聯動機制、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脫碳路徑優化與驅動機制、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與減排評估方法等重大問題還需進一步明確。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實現碳中和需付出艱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