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3日,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組織召開了《中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年度報告(2021)――中國CCUS路徑研究》發布會。會議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嚴剛副院長主持,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黃維和院士、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李陽院士(助理趙清民代表)、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院士、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薛強所長、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張希良所長、中國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二氧化碳捕集埋存與提高采收率開發公司李清總經理等專家與會指導。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碳達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蔡博峰、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處長張賢以及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華北電力大學等14家單位的40余名報告作者與學者參與交流討論。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院士首先致辭,對三位報告召集人(蔡博峰、李琦和張賢)、報告作者、報告評審專家和與會指導的各位專家學者表示感謝。王金南院士表示,我國在CCUS技術研發、試驗示范和商業化探索方面已開展大量工作,呈現了技術路徑多樣、項目種類齊全、部署發展良好的格局,在碳達峰碳中和承諾背景下,CCUS技術將具有更高的應用與發展潛力。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碳達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蔡博峰研究員作為報告召集人做了《中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年度報告》總體匯報。在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指導下,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聯合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組織國內外CCUS領域的49名研究人員撰寫報告,經過13位權威專家的評審,完成報告。報告指出,從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減排需求來看,依照現在的技術發展預測,2050年和2060年,需要通過CCUS技術實現的減排量分別為6~14億噸和10~18億噸二氧化碳。2060年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BECCS)和直接空氣碳捕集與封存(DACCS)分別需要實現減排3~6億噸和2~3億噸二氧化碳。從我國源匯匹配的情況看,CCUS技術可提供的減排潛力基本可以滿足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需求(6~21億噸二氧化碳)。我國CCUS技術整體處于工業示范階段,但現有示范項目規模較小。CCUS的技術成本是影響其大規模應用的重要因素,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國CCUS技術成本未來有較大下降空間。預計到2030年,我國全流程CCUS(按250公里運輸計)技術成本為310~770元/噸二氧化碳,到2060年,將逐步降至140~410元/噸二氧化碳。報告建議:(1)明確面向碳中和目標的CCUS技術發展路徑;(2)完善CCUS政策支持與標準規范體系;(3)規劃布局CCUS基礎設施建設;(4)有序開展大規模CCUS示范與產業化集群建設。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張賢研究員作為報告召集人做了《碳中和背景下CCUS定位與展望》報告。張賢研究員從4個維度詳細介紹了報告的主要創新點:(1)重新定義了CCUS技術在中國低碳發展中的作用;(2)從不同視角給出了CCUS技術貢獻,打破了地質、環境、工程、經濟學等不同學科領域對CCUS潛力判斷的差異性;(3)基于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對于未來的CCUS發展路徑進行預測,對于技術的認識有了新的提升;(4)有針對性地提出4點政策建議。
參會院士和專家對于報告給予高度肯定,并建議把年度報告系列做成CCUS領域的重要品牌。《中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年度報告(2021)――中國CCUS路徑研究》對于研究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CCUS的戰略定位和發展路徑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支撐政策制定者在戰略、規劃和政策層面開展CCUS相關工作,有助于研究者基于當前對CCUS的認知確定未來不同時期的排放錨點,同時也有助于公眾了解CCUS相關知識,認識CCUS的地位和作用,共同推動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碳達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將結合專家的建議,繼續開展CCUS年度報告編制工作,除此之外,也將進一步結合自身研究基礎和工作優勢,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與氣候變化應對的實現路徑、技術創新和管理體系等領域深入開展研究,服務于國家、地方、行業和企業的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規劃和評估工作。
附件:《中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年度報告(2021)――中國CCUS路徑研究》
原標題:《中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年度報告(2021)》正式發布(附全文下載)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