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作為節水開源的一條重要途徑,具有水質優、水量穩、不受氣候影響等特點,可有效緩解沿海水資源短缺問題。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海水淡化產業發展,2012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國辦發〔2012〕13號),國家相關部委相繼出臺了《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發改環資〔2012〕3867號)《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發改環資〔2016〕2764號)《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實施方案》(發改環資〔2017〕2115號)等指導性規劃和實施方案,為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指明了具體方向,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近十年來,我國海水淡化產業保持良好發展,截至2020年底,我國海水淡化規模達到165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20萬噸/日。海水淡化在保障我國沿海地區水資源安全、優化區域供水結構、發展海洋經濟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國家深化產業結構改革,沿海地區水資源安全保障需求日益迫切,水資源與經濟要素之間的適配矛盾更加突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推動海水淡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有機組成。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發改環資〔2021〕711號,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從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水平、完善政策標準體系、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意見,對于促進海水淡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一、完善產業鏈條,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海水淡化上中下游產業鏈條長,涉及領域廣,不僅可培育海水淡化裝備制造業,成為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還可帶動周邊地區機械、化工、材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但國內海水淡化企業整體實力不足,約80%的萬噸級及以上大型工程采用國外技術裝備,反滲透膜等裝備材料主要依賴進口。亟需整合產業技術創新資源,增強海水淡化產業鏈各環節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海水淡化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探索海水淡化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創新,全面提升海水淡化技術水平和產業整體競爭力。為此,《行動計劃》提出,做好海水淡化產業補鏈、強鏈、延鏈工作,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建議匯聚海水淡化技術研發、裝備制造、產品生產、工程建設及場景應用等各方優勢資源,加速科研技術成果孵化轉化,激活相關機構和企業實體的創新活力,加速構建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保障海水淡化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
二、布局產業集群,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
海水淡化是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解決我國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已基本形成核心設備及關鍵材料的研發制造體系和工程建設能力,但現有國內海水淡化材料生產企業在產品性能、品質控制、批次穩定性、產品質量等方面與國外還存在一定差距,海水淡化核心關鍵部件創新及系統集成能力仍是我國海水淡化整體技術水平提升的重要制約因素。亟需突破關鍵核心裝備制造瓶頸,擺脫高端材料源頭仍主要依賴進口產品的現狀,逐步解決關鍵裝備受制于人的問題。為此,《行動計劃》提出,通過在全國布局重點培育海水淡化膜制造、海水淡化裝備制造、海水水處理藥劑等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建議以市場為導向,推動海水淡化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工程建設和應用、原材料生產以及產業服務等產業鏈各環節在自愿基礎上加強集聚,利用整體優勢參與市場競爭。鼓勵優勢企業組建產學研用聯合體,聚集海水淡化產業鏈各環節的優勢資源,促進產業技術集成創新,引導創新要素和市場要素向聯合體集聚。中央和地方支持龍頭企業開展關鍵核心裝備產業化示范建設。
三、發揮聯盟作用,健全政產學研商用協作機制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建立一批從事海水淡化材料設備生產、裝備集成制造、配套部件加工、工程咨詢設計、工程集成總包等多家企業和機構,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鏈基礎和發展條件。但海水淡化產業還存在著協同創新發展不夠、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融合不充分等制約瓶頸與問題。為此,《行動計劃》提出,發揮海水淡化產業聯盟作用,健全政府引導、市場導向、企業主體的政產學研商用協作機制。要依托海水淡化產業聯盟等,加強產學研商用的深度合作,加強上中下游企業聯動,促進海水淡化從業機構和相關實體間的溝通與協調。搭建科技交流與成果轉化及商業合作平臺,根據海水淡化產業鏈上中下游關鍵環節的不同特點,加強從業機構之間的全方位合作,形成技術轉移轉化協調機制,著力解決海水淡化前沿技術、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研發等難題。
(作者:李琳梅 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
原標題:提高產業鏈供應鏈水平 推動海水淡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政策解讀之二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