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90萬噸/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25萬噸/日以上,其中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05萬噸/日以上,海島地區新增海水淡化規模20萬噸/日以上。
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沿海11個省(區、市)創造了55%的國內生產總值,而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27%,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目前,國內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3個,海水淡化能力超過160萬立方米/日,是世界上少數擁有海水淡化技術的國家之一,具備規模化發展的技術條件和產業基礎。
當然,與此同時,海水淡化總體規模相對較小,關鍵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不少地方海水淡化水入網存在一定障礙,相關標準規范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銜接和激勵不足等問題。
就技術這點來看,國際上主流海水淡化技術以反滲透技術、蒸餾法和超濾、微濾等為成熟代表,正滲透、納米顆粒、石墨烯等為創新代表,實際應用案例越來越多。
我國目前基本掌握了低溫多效蒸餾和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正在鼓勵強化多級閃蒸技術研究,以及海水淡化的“膜”法研究,支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創新,發展低能耗工藝。
如海南,探索“地熱能+海水淡化”發展新模式。
據悉,海南缺水問題依舊不容樂觀,建立可持續利用的多方式供水體系成為近年來的主要目標之一。其中,海水淡化是水資源“開源”的有效捷徑,而在海南水熱型地熱資源儲量較為豐富,北部深層地熱地質條件良好,干熱巖開發實驗基礎完備的前提下,新模式的提出水到渠成。
地熱能海水淡化,能夠通過地熱能解決低溫多效蒸餾法進行海水淡化時所需的熱源問題,環境效益顯著。且在實驗成本分析中,采用低溫多效蒸餾法的地熱能海水淡化,百噸級和千噸級的淡化裝置的綜合成本能下降80%以上,經濟效益也同樣顯著。
再者,創新路徑中的材料項,石墨烯作為穩坐“King”寶座的新材料,在海水淡化領域的應用有了突破性進展。
石墨烯材料,有出色的耐污性、耐降解性、超高機械性能、抗撕裂強度、化學穩定性和可伸縮性等特質,被譽為“下一代海水淡化系統最有前景的候選者之一”。
此前,江蘇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單位組成的研究團隊,就有了新發現——使用有孔的旋轉納米多孔石墨烯膜時打破了滲透性和選擇性間的矛盾,具有幾乎100%的鹽排斥率。即,克服了傳統工藝中空隙大小的限制。
這些技術和模式創新,與國家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
行動計劃已經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建設4—6個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和若干10—30萬噸/日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推動建設5—10個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工業園區;在污水資源化利用領域推廣使用超濾、微濾、反滲透等膜分離技術,在石油、采礦、化工、冶金等行業拓展海水淡化技術裝備應用場景。
“向大海要水”說簡單簡單,說難也難。隨著政策標準體系的完善,技術創新能力的加強,大規模應用工程的落地,社會主體參與度的提升,海水淡化市場持續上升通道已開啟。
同時,“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攻克“卡脖子”技術的步伐會越來越快。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