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生態環境部召開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0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并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本文對相關重點進行一下簡要梳理:
1、啟動重點區域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監督幫扶
今年幫扶在工作方式上進行了全面優化創新,組建專業組和常規組兩支隊伍,圍繞細顆粒物和臭氧的協同治理、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協同減排,統籌開展專項監督和常態幫扶。
生態環境部已派出11個專業組,28個常規組。
2、6月底前啟動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
各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已通過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基本完成配額預分配工作,生態環境部已組織有關單位完成上線交易模擬測試和真實資金測試,正在組織開展上線交易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3、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和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2020年和“十三五”生態環境重點目標任務均圓滿超額完成,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建成國家-區域-省級-城市四級空氣質量預報體系,中重度污染過程預報準確率達到90%以上。
工作進展體現在3個方面:① 監測網絡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監測數據質量穩步提高,政府環境質量監測數據更加真實準確; ② 以支撐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中心,服務“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③ 推進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監測隊伍建設取得可喜成績
4、目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還不穩固
① 我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上仍未擺脫“氣象影響型” ② 部分河湖流域水質仍為輕度污染 ③ 全國地下水水質不同程度超標 ④ 近岸海域有8個海灣春、夏、秋三期監測均出現劣四類水質 ⑤ 重點流域水生態狀況和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總體上仍不樂觀
5、依法、科學、誠信監測,沒有例外,也決不允許有例外
生態環境部重申,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零容忍”把依法監測、科學監測、誠信監測擺在突出位置,會同有關部門一手抓“保真”,一手抓“打假”。
① 完成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建立“誰考核,誰監測”運行機制,建立并有效運行國家—區域—機構三級質量控制體系和6個區域生態環境監測質量控制中心。
② 累計發布監測標準1200余項,量值溯源體系逐步健全。
③ 《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環境監測弄虛作假適用污染環境罪、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懲治弄虛作假保持高壓態勢。
下一步,將建立“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溯制度。
④ 地方和企業約3.3萬個監測站點的數據與國家聯網共享,正在構建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正在重點推進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和碳監測試點工作
⑤ 提前7-10天預測重污染過程,中重度污染過程預測準確率達到90%左右
⑥ 生態環境部將推動加快出臺《生態環境監測條例》
⑦ 環境監測點位建設將由“規模化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6、關于今年出現多次大范圍沙塵天氣
目前國家環境空氣質量實時監測網和其他省市地方網的顆粒物PM10和PM2.5監測,能夠及時反映沙塵對城市空氣質量的影響。為了提前開展沙塵天氣影響空氣質量的預警,生態環境部還建立了沙塵預報快速響應機制。
同時,也有專業的專家團隊,判斷沙塵天氣對空氣質量影響。“今年出現多次大范圍沙塵天氣過程,說明在環境治理國際合作方面還有很大空間,我們愿繼續同各鄰國和國際社會一道,攜手推進本地區和全球環境治理保護”
7、首次將生物多樣性指標納入生態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8、碳監測評估體系構建和碳監測試點工作方案
發布會透露,目前我國在碳監測方面具有一定基礎,包括環境濃度監測、點源排放監測、遙感監測等。當下,生態環境部又會同中國科學院等相關單位,開展了碳監測評估體系構建研究,并正在抓緊研究制定碳監測試點工作方案》
3項試點:① 排放源監測試點 ② 重點城市監測試點 ③ 區域監測試點
9、自2021年7月起,全國范圍實施重型柴油車國六排放標準
已有38家發動機生產企業的922款發動機、735家汽車生產企業的23744個車型按照重型車國六標準要求完成了開發和驗證。
10、黃河流域水質逐年好轉,已達良好
下一步,將拓展生態環境監測,支撐系統治理;深化污染源監測,支撐源頭治理;強化監測數據分析,支撐綜合治理。
發布會最后提到,再過十天,一年一度的六五環境日即將來臨,屆時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將共同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辦今年的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