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2021年3月11日表決通過了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決定批準這個規劃綱要。
隨即,新華社全文刊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本文就環保相關的重要內容整理如下:
綱要共分19篇65章,其中第11篇為【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分三章對【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分別做要求。
即完善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入開展污染防治行動,全面提升環境基礎設施水平,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構建綠色發展政策體系。

1、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10%,有效遏制O3濃度增長趨勢
2、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3、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0%以上
4、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總量分別下降8%
5、基本消除劣Ⅴ類國控斷面和城市黑臭水體
6、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資源化利用率超過25%
7、單位GDP用水量下降16%左右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與環保相關的包括:

1、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5%
2、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
3、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2020年要達到87%,2025年要達到87.5%
4、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2020年要達到83.4%,2025年要達到85%
5、森林覆蓋率2020年要達到23.2%,2025年要達到24.1%
注:以上均為約束性指標
總的要求: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綱要表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約化建設自然科技資源庫、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網)和科學大數據中心。
而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建設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網、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被歸于戰略導向型;建設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被歸于應用支撐型,均被點名。
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為相關企業和項目提供普惠性政策,通過激勵、補償等各種方式推動成果加速轉化落地,造就高水平人才隊伍,促進科技開放合作等內容不出意外出現在了綱要中。
綠色制造核心競爭力提升,包括高端新材料的技術突破,包括核電機組關鍵部件、深海油氣生產平臺研發應用,包括北斗在能源等行業的產業化應用,包括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的創新,包括糞污利用等專業農機產品的研發等,都將是重點。
綱要明確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超過17%。
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壯大產業發展新動能。
在現代化基建方面,數字化轉型是必要的,現代能源體系構建也是重要的。綱要指出,要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專欄6為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工程劃重點:
如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建設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基地;建設金沙江上下游、雅礱江流域、黃河上游和幾字灣、河西走廊、新疆、冀北、松遼等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海上風電基地。
如沿海核電——建成華龍一號、國和一號、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推動模塊式小型堆、60萬千瓦級商用氣冷堆、海上浮動式核動力平臺等先進堆型示范;建設核電站中低放廢物處置廠;開展山東海陽等核能綜合利用示范——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
如電力系統調節——建設桐城、磐安、泰安二期、渾源、莊河、安化、貴陽、南寧等抽水蓄能電站,實施電化學、壓縮空氣、飛輪等儲能示范項目。開展黃河梯級電站大型儲能項目研究。
除了能源體系,也要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如加強跨行政區河流水系治理保護和骨干工程建設,堅持節水優先,完善水資源配置體系,加強水源涵養區保護修復,加大重點河湖保護和綜合治理力度等。
綱要還提到,全面促進消費綠色、健康、安全發展,健全強制報廢制度和廢舊家電、消費電子等耐用消費品回收處理體系;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規范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推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健康發展。
同時,綱要也提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公共服務”,營造良好數字生態。
其中,數字化應用場景包括智慧能源、智慧農業及水利等。
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也依然是“十四五”時期關注的重點,支持民營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參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攻關。
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是基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的目標不變——建成10.75億畝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要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75%。
農業結構調整深化,也需要從加強產地環境保護治理,發展節水農業和旱作農業,深入實施農藥化肥減量行動,治理農膜污染,提升農膜回收利用率,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方面著手。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力度也絲毫不放松,垃圾、黑臭水體、農村廁所革命、鄉村環衛清潔等措施也將持續進行。具體要求包括:
在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環境敏感區建設200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縣,繼續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在水產養殖主產區推進養殖尾水治理;推進農村水源保護和供水保障工程建設;支持600個縣整縣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等。
除了鄉村發展,城市發展也在加快“綠色化”,綱要也提到包括科學規劃布局城市綠環綠廊綠楔綠道,推進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工程,建設低碳城市,提升改造排水管網,因地制宜建設海綿城市等行動。
另外,長江經濟帶發展主基調不變——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協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樣板。
長三角——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黃河流域——加大上游重點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力度,創新中游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海洋經濟發展——協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權益維護(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
在完善規劃實施機制方面,綱要也提出,落實規劃實施責任、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強化政策協同保障、加快發展規劃立法4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