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午夜在线观看,色偷偷伊人,免费一级毛片不卡不收费,日韩午夜在线视频不卡片

正在閱讀:深圳率先打造美麗中國典范行動方案(2020-2025年)
資訊中心


深圳率先打造美麗中國典范行動方案(2020-2025年)

2021-03-04 13:48:02來源:深圳市生態環境局 關鍵詞:大氣治理美麗中國生態保護閱讀量:19962

導讀:近日,深圳市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發布《深圳率先打造美麗中國典范行動方案(2020-2025 年)》,推動深圳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
  近日,深圳市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發布《深圳率先打造美麗中國典范行動方案(2020-2025 年)》,推動深圳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
 
  深圳率先打造美麗中國典范行動方案(2020-2025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推動深圳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根據《深圳率先打造美麗中國典范規劃綱要(2020-2035年)》要求,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實施生態空間守護行動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1.建立空間規劃體系。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劃定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市開發邊界等三條控制線,落實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合理劃定規劃分區,形成全域陸海一體、藍綠交融、功能清晰、疏密有致的總體格局。
 
  2.完善綠色生產空間。探索提升城市綠色生產空間利用效率的舉措,持續提升占地面積少、附加值高的產業比重。推動深圳國家高新區、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產業載體高質量發展。以城市中心區為重點空間,集聚發展現代服務業。
 
  3.優化宜居生活空間。結合全市人口布局和結構,優化居住地空間布局。推動都市核心區的提質與擴容,提升都市核心區服務能級與輻射強度。
 
  4.打造美麗生態空間。立足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突出藍綠空間融合,優化“四帶八片多廊”的生態結構。加強自然遺跡、自然景觀等保護,提升城市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結合周圍自然要素優化現有基本農田布局,建設現代都市田園,探索建立高度城市化地區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利用模式。
 
  (二)實施生態系統修復
 
  5.構建完善生態修復體系。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基礎調查,以生態系統結構改善和功能提升為目標,編制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科學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目標體系和主要任務。建立健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標準規范體系。
 
  6.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要素,實施生態廊道等重要生態系統修復工程。持續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鞏固森林城市建設成果。持續推進紅樹林、珊瑚礁、海島、自然岸線等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強化“四灣一口”整體保護修復。
 
  (三)強化城市生態監管
 
  7.實施空間精細化管理。嚴守陸海生態保護紅線,健全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制度,構建統一的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實施自然保護地全覆蓋監管,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科學劃分管控單元和管控目標,推動“三線一單”實施應用。
 
  8.推動生態常態化監管。推進城市尺度陸域生態調查評估,構建生態系統定期調查評價、動態評估、修復成效跟蹤監測評估體系,建立城市生態保護與修復監管體系。開展“綠盾”行動,推動生態保護修復監管由側重生態系統“數量”向“數量和質量”并重轉變。
 
  9.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重要野生動植物、極小種群及其自然生境保護,定期開展全市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工作。編制全市野生動植物保護規劃,堅決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和食用。加強普法宣傳,開展城市外來有害生物監測與防治工作,建設外來有害生物警示教育基地,完善多部門聯動機制,探索將生物安全納入全市安全保障體系,確保生態安全。到2025年,重點生物物種種數保護率達到98%。
 
  二、實施環境品質提升行動
 
  (四)打造清新空氣城市
 
  10.優化城市用地結構。嚴控城市無序發展、粗放發展,在城市功能疏解、更新和調整中,將騰退空間優先用于留白增綠。建設城市綠道綠廊,探索規劃5條一級通風廊道和6條二級通風廊道,提升城市整體通風效果。
 
  11.推動產業、能源、運輸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壓減力度,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或關閉退出。優化調整能源供應結構,積極推進天然氣發電,加快發展地熱能和潮汐能等其他非化石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占比。發展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加快完善公共交通設施,加快裝備電動化。推進交通能源結構轉型,大力推廣“港鐵”“水水”聯運模式,利用新能源貨車轉運進出港物資。
 
  12.精準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開展臭氧污染防治專項研究,持續推進PM2.5源解析,推動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實現臭氧與PM2.5濃度同步下降。推進揮發性有機物(VOCs)源頭替代,實施 VOCs重點行業“一行一表”綜合治理。推動全市天然氣鍋爐全面實施低氮燃燒改造。實施機動車綜合減排政策,加快淘汰老舊車等高排放車輛。鼓勵靠泊深圳港的船舶轉用低硫燃油,提高岸電使用率,強化珠三角海域船舶排放控制區管控。提升工地揚塵污染源監管智慧化水平,提高城市道路保潔標準和機掃比例。到2025年,遠洋船舶岸電使用率提升至8%以上,PM2.5年均濃度不高于20微克/立方米。
 
  (五)營造人水和諧城市
 
  13.構建“雙安全”供水格局。實施羅田-鐵崗水庫連通工程、公明-清林徑水庫連通工程、西麗-南山供水核心網絡工程,構建三縱四橫供水網絡,實現東西江水雙向調配雙水源雙安全供水布局。
 
  14.深化節水型城市建設。加大實施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工程力度,推進再生水、雨水用于工業園區、工業空調冷卻、城市綠化、清洗雜用和生態環境補水。釋放非供水水庫潛能資源用于河道生態景觀補水。到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達到80%,萬元GDP水耗控制在6立方米以下。
 
  15.加強水環境治理。實施嚴格的涉水污染源管控,加強面源污染監管。推行全流域管理模式,深化創新河長制湖長制工作,開展物業管理進河道,加強入河排污口整治。有序推進全市暗河復明及沿線更新改造工程,推進深圳河、茅洲河等流域綜合整治。以城市防洪潮排澇總體規劃目標為導向,構建雨水全過程精細化管理的立體防洪潮排澇體系。構建“全收集、全處理”治污體系,推行“污水零直排區”,全面補齊雨污分流缺失管網,大力推進深汕片區等新區雨污分流系統建設。到2025年,實現雨污分流管網全覆蓋,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92%。
 
  16.打造美麗水生態。推進前海等27個重點片區海綿城市建設,到2025年,海綿城市面積占建成區面積的50%。完成1000公里碧道工程建設,提升河湖岸線及水務設施景觀。建設美麗生態河湖,打造河暢水清、魚翔淺底、鳥棲水岸的“量-質-生態”三位一體健康水生態,提升河湖自凈能力,加快恢復河流生態功能,實現治水從“治污”邁向“提質”。到2025年,全市河湖生態岸線比例達到65%。
 
  (六)建設美麗海灣城市
 
  17.統籌海洋生態保護及資源開發。提升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引導傳統漁業轉型,促進漁業資源保護和利用。提升親海空間服務品質及公眾親海獲得感,傳承發揚海洋文化。到2025年,大鵬灣率先建成“水清灘凈、岸綠灣美、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
 
  18.實施入海污染總量控制。開展入海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研究,大力削減西部入海河流總氮排放。提升新擴建沿海水質凈化廠總氮削減能力。
 
  19.建立陸海統籌的污染防控體系。健全陸海統籌管理機制,實現陸海環境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治理。構建陸海立體聯動監測體系,探索入海排污口分類管理制度。加大船舶排污監測監管力度,加強深圳港港區環境污染治理。強化海洋垃圾源頭管理,實現海上環衛與陸上環衛有效對接。健全河口海域管理機制,推動茅洲河等88條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類。
 
  三、實施環境健康保障行動
 
  (七)維護安全的土壤環境
 
  20.構建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模式。協同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推進土壤環境數據的多維立體可視化管理,強化土壤污染重點單位監管,建立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全過程監管制度。創新高背景土壤風險評估和風險管控技術,研發本土化的土壤污染修復材料、技術和成套裝備,加強土壤污染預防、風險管控和修復監管。
 
  21.加強農用地環境管理。完善農用地土壤分類制度,加強農用地重點地塊監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態數據庫,健全耕地土壤污染預防、安全利用、風險管控制度。建立農業投入品廢棄物有償回收處置網絡體系,推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加強農用地白色污染治理。
 
  22.推行土地流轉全生命周期土壤監管。健全建設用地土地規劃、出讓、用途變更、轉讓、收回、續期等流轉環節監管機制,實施建設用地土壤分用途管理。到2025年,初步形成適合我市的高度城市化區域土地流轉全生命周期土壤監管機制。
 
  (八)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23.推行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收運處置。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構建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收運體系。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50%以上。規劃建設龍華區、坪山區、光明區、深汕特別合作區生活垃圾利用處置項目,推進垃圾焚燒發電廠去工業化升級改造。
 
  24.強化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推進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可回收物分類收集、分類貯存、分類處置,強化再生資源分類管理,打通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鏈。以電器電子產品、動力蓄電池等為抓手,推動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提高再生資源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水平。
 
  25.推動市政污泥源頭減量及協同處置。加強水質凈化廠污泥廠內干化處理,加快推進華潤海豐電廠等污泥耦合發電項目。推動構建市政污泥源頭減量、綠色轉運、協同處置體系。到2022年,市政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
 
  26.加強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研究制定全市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設施用地及建設實施方案,推進各類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設施及受納場所建設,提高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能力。到2025年,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能力達到1500萬立方米/年。
 
  27.提升危廢醫廢處理能力。全面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規范化安全管控體系,提高危險廢物綜合處理能力。加快推進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老舊設施更新,提升醫療廢物安全處置能力和污染防治水平,建立平戰結合的醫廢應急收運處置體系。
 
  (九)防范重點領域環境風險
 
  28.加強重點領域環境風險監管。加強涉重金屬污染管控,持續開展重點防控區綜合整治,推進重點重金屬減排。構建優控化學品防控體系,提升優控化學品風險管控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強核設施事故預防和應急管理工作,依法加強對核與輻射設施、設備和裝置的環境監管,定期進行監督性監測。加強核應急演習、場外核應急設施建設和管理。探索開展環境激素、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調查及防控技術研究。
 
  29.建立風險分級分類管控體系。推動重點行業、企業環境風險評估和等級劃分,實施危險廢物經營單位收集、儲存、生產過程、污染物處理過程等全過程監管。
 
  30.加強環境風險應急能力建設。加強環境應急管理隊伍、專家隊伍、救援處置隊伍建設。規劃建設寶安區、龍崗區、福田區、深汕特別合作區4個環境應急設備和物質儲備庫,全面提高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和環境應急處置能力。探索建立環境應急現場指揮官制度,探索“政府主導、多元聯動、社會參與、專業救援”的救援新機制。
 
  (十)加強環境健康管理
 
  31.保障飲用水水質安全。實施從水源到水全過程監管,逐步實現全市水廠的規模化和集約化供水,以大型先進的水廠逐步取代規模小、保證率低的水廠。推動全市水廠深度處理工藝及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到2025年,用戶水質指標達到深圳市《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
 
  32.開展大氣污染健康風險管理。在試點區域開展大氣污染及其總暴露調查,探索建立大氣環境與健康風險監測工作機制,對大氣污染來源及其主要環境影響和人群暴露途徑開展監測。開展大氣污染健康風險評估,探索制定相應的健康防護指南。依托現有智慧環保平臺及監測網絡,探索發布環境空氣質量健康指數。
 
  33.推進城市噪聲和光污染防治。健全噪聲污染源頭防控機制,在城市規劃、土地出讓、項目審批等環節加強噪聲污染防治管理。推動建立噪聲污染防治信用管理。建立高噪聲設施、設備、工藝限制使用和強制淘汰名錄。完善噪聲監測網絡,建立全領域、全覆蓋、全天候監測監控體系。推進“政企共建”監測模式,加快推進政府監督監測和企業自主監測數據全面聯網。加強城市照明燈光等光輻射源的監督管理。
 
  34.加強環境健康風險管理。組建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專家庫,編制環境與健康試點城市工作方案。率先建立環境與健康風險監測、調查、評估、管控和信息公開制度體系,從源頭預防和控制環境污染相關健康危險因素。到2025年,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超過35%。
 
  四、實施綠色低碳發展行動
 
  (十一)創新“兩山”轉化路徑
 
  35.探索實施生態系統服務價值(GEP)核算制度。探索構建具有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特點的GEP核算方法體系。建立深圳市GEP統計核算工作機制和報表制度,擴大GEP核算范圍。
 
  36.探索GEP實現機制。探索GEP核算應用路徑,推動GEP進監測、進規劃、進考核、進決策。以沙灘資源為突破口,探索GEP實現機制。依托自然生態資源,融合文化、旅游、金融等產業發展,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
 
  37.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開展重要生態空間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逐步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
 
  (十二)加速綠色產業發展
 
  38.持續培育新興產業。扶持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新材料、綠色低碳、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以產業綠色化為導向的生態經濟體系。
 
  39.推進產業綠色轉型發展。建立綠色產業認定規則體系,完善綠色產業支持政策。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廠、打造綠色供應鏈,嚴格實施“雙超雙有”企業強制清潔生產審核。推進工業園區、產業集群整合提升,引導制造業入園集聚發展,打造、上下游產業貫通的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產業集群、產業園區。
 
  40.生態環保產業跨越式發展。制定生態環保產業扶持政策,加強新能源、節能環保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市場應用。實施生態環保產業倍增發展計劃,培育環保技術創新和典型示范企業。著力提高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等綠色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加大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環保技術裝備應用力度。
 
  (十三)促進能源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41.強化能源高效利用。嚴格落實國家工業能效趕超行動,加強高耗能行業能耗管控,在重點耗能行業全面推行能效對標。持續推進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探索完善本地清潔能源供應機制。嚴格落實節能審查制度,依法開展能源審計,強化節能審查事中事后監管。
 
  42.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筑。加強裝配式建筑和建筑數字化技術發展。以重點片區為對象,從標準、設計、建設等方面大力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推動高星級綠色建筑建設。到2025年,重點區域內綠色建筑二星或市銀級及以上標準的綠色建筑面積比例達80%。
 
  43.推進土地資源高質利用。探索開展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城市開發(EOD)模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與生態旅游、休閑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建立節約集約用地評估考核機制,鼓勵建設用地集約綜合開發利用。
 
  (十四)提升綠色創新能力
 
  44.加快綠色創新載體建設。積極鼓勵和支持各類創新主體申報國家、省重大專項等科技計劃項目和國家級、省市級創新載體建設,全力爭取更多國家級和省級重大科技資源布局深圳。到2022年,建成一批面向產業需求的國家和區域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45.加強綠色前沿技術研發。制定發布深圳市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引導綠色技術發展方向。發揮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攻關,鼓勵和支持各類創新主體開展節水節能、污染減排、清潔能源、綠色建筑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
 
  (十五)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46.推進溫室氣體減排。以碳排放達峰為核心做好工作安排,率先探索碳排放達峰實施路徑。加強大氣污染物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治理,探索排污許可制度與碳排放交易制度有效銜接,完善碳排放統計監測和核算體系,強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措施,統籌推進各領域溫室氣體減排。開展城市生態氣候舒適度監測評估,提供城市宜居、人居健康的公共服務產品,探索建立氣候適應型城市。
 
  47.深化低碳試點示范工作。加快推動深圳國家氣候投融資促進中心建設。全面建設產品碳標簽制度,率先研制產品碳足跡評價標準體系,試點開展產品碳足跡評價,打造深圳碳標簽品牌。推進創建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探索建設低碳自貿區。完善碳排放權交易體制機制,強化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平臺作用,擴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面。
 
  五、實施綠色生活普及行動
 
  (十六)營造舒適生活環境
 
  48.深化城市有機更新。以空港-福海片區、前海-寶中片區、觀瀾-平湖片區等7個綜合片區為重點,開展更新規劃試點,推動存量用地成片連片開發,實現片區整體功能提升。倡導以綜合整治、功能改變為主導的二次開發方式,推進城中村、老舊社區和工業企業改造。
 
  49.營造藍綠開敞空間。強化藍綠空間一體化規劃建設,打造生態、人文、舒適的高品質開敞空間。通過綠道、森林步道等形式,重點推動沿中部山地山脊線和東部海濱自然岸線的森林步道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綠地系統結構,以自然基質為本底繼續開展公園建設和改造,構建特色公園系統。到2025年,城市公園綠地、廣場步行5分鐘覆蓋率達到75%,建成一流的生態園林城市。
 
  (十七)提升幸福生活品質
 
  50.完善綠色出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慢行系統骨干網絡建設,逐步減滅城市軌道交通站點(含新建)500米半徑覆蓋盲區,實現居住區與公交優勢服務距離范圍內就業崗位、公共服務等高效銜接,到2025年,綠色交通出行分擔率達到80%。加強城市交通綜合治理,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51.打造高品質居住生活空間。在商業街、城市廣場、步行街等慢行空間,打造以花卉景觀為主題的花漾街區,探索以行人為導向的花漾街區建設模式。立足群眾,因地制宜,開展社區共建花園行動,重塑城市、人與自然的關系,持續推進“美麗街區”建設,進一步提升市容環境品質。
 
  (十八)弘揚創新生態文化
 
  52.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大力弘揚綠色文化,挖掘嶺南文化、客家文化、移民文化中的生態元素,打響“特區文化”品牌。推動建立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打造生態文化地標。
 
  53.強化綠色宣傳教育。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協調各級各類媒體開展宣傳報道。編制地方性環境科普讀物,推動將生態環境課程納入中小學幼兒園基礎教學體系。創建市級環境教育基地,力求打造國家級的環境教育活動基地。持續推進綠色快遞、綠色外賣、光盤行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到2025年,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度達到90%。
 
  54.促進綠色消費。加快綠色產品和服務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綠色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及綠色產品認證。嚴格執行政府對節能、節水等環保產品的優先采購和強制采購制度。積極動員企業發展綠色采購、促進綠色銷售,引導綠色消費和可持續消費。
 
  六、實施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行動
 
  (十九)建立完善的法規標準體系
 
  55.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用足用好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制定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構建具有深圳特色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逐步探索特區環境法法典化。推進重要生態空間分類立法保護,探索出臺河湖、濕地、生態保護紅線等監督管理地方規章制度。到2025年,重要生態空間分類立法保護體系健全完善。
 
  56. 健全生態環境地方標準體系。探索制定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態環境地方標準,打造一流的特區生態環境標準體系。深入開展產品環保強制性地方標準調研論證,探索完善構建產品環保強制性地方標準,增強深圳產品環保質量優勢。
 
  (二十)構建嚴明的責任體系
 
  57.落實領導責任。深化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持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清單,壓實黨政領導責任。推動建立市、區兩級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逐步壓實街道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合力。制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體系及考核辦法,探索考核結果運用新機制,強化正向激勵,量化剛性問責,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
 
  58.深化企業責任。加強企業環境治理責任制度建設,構建分層分級的企業環境管理責任體系,嚴格落實污染治理、損害賠償和生態修復責任。落實排污企業監測主體責任,推行企業環境守法公開承諾制,強化企業環境治理信息公開。
 
  59.健全信用體系。建立環境信用管理信息化平臺,健全環境信用信息交換和共享機制。加強環境治理政務失信記錄,規范企業環境信用評價、修復和管理等工作機制。完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探索擴展環境信息強制披露主體范圍和內容,探索推進個人生態保護誠信記錄建設。
 
  (二十一)打造嚴格的監管執法體系
 
  60.健全監管體制。深化“生態環境評價+重點項目名錄”改革,探索推進環評審批和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化。推動排污許可制度改革,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推進排污許可與環評、環境執法、環境監測等環境管理制度的銜接融合,實現排污許可證“一證式”管理。
 
  61.完善執法體系。嚴格實行“雙隨機一公開”執法監管模式。出臺深圳市“互聯網+執法”的環境遠程執法檢查地方標準規范,完善“智慧環保”雙隨機移動執法模塊設計。健全街道社區生態環境網格化監管執法體系,實現社會治理和環境保護網絡聯動融合。
 
  62.加強司法保障。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和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市中級法院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實行環境保護案件專業化審判,健全環境資源案件集中管轄制度。探索建立“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審判結果執行機制。完善生態環境領域行政、民事和刑事“三位一體”的責任追究體系,強化刑事責任追究,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
 
  63.加強公眾監督。加大政府網站及新媒體環境信息服務功能建設,拓展公眾參與環保監督途徑。鼓勵公眾對政策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加大生態環境問題的曝光力度,形成全社會倒逼生態治理的輿論壓力。
 
  (二十二)推動建立高效化的市場體系
 
  64.建立規范開放的市場體系。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改變以審批為核心的管理模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實現向服務型政府轉型。構建規范開放的市場,引導各類資本參與環境治理投資、建設、運行,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加快形成公開透明、規范有序的環境治理市場環境。
 
  65.加強專項資金保障。進一步發揮生態環境專項資金的引導激勵作用,撬動社會資本。對污染處理設施提標升級和更新改造,生態環境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推廣應用,生態環境能力建設的項目,給予一定的資助或獎勵。
 
  66.轉變污染治理模式。制定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和指引。積極推行環境醫院、環保管家和環境顧問服務,為園區、企業提供定向精準的環境治理服務。推動“誰污染、誰治理”向“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模式轉變。
 
  67.完善綠色發展價格機制。制定固體廢物產廢企業源頭減量激勵政策,完善差別化電價、污水和固廢處理收費等機制,促進企業降低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排放濃度,提高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68.發展綠色金融。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和排污權等資源環境權益抵質押產品和業務,為綠色資源開發和高效利用項目提供融資服務。創新綠色保險產品和服務,推進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大型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裝備保險、綠色產業產品質量責任險等綠色保險發展。
 
  (二十三)建立現代化的能力體系
 
  69.推進治理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環境質量改善、生態修復、風險防控、智慧監管等技術支撐體系,構建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能的能力支撐體系。全面提升環保監督檢查裝備配置能力,提升環境執法科技化水平。建立市區一體化指揮調度平臺,推動信息技術手段與環境執法工作的高度融合,構建統一規范、信息共享、協同聯動的全市“互聯網+監管”工作體系。
 
  70.打造智慧監測網絡。建立市、區、街道三級城市生態氣候代表站網、國家氣候觀象臺立體監測體系,開展城市生態氣候監測評估。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持續完善智慧環保平臺建設,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的有效集成和互聯共享,提高生態環境綜合決策水平。到2025年,覆蓋深圳本區域行業指標的污染源監測體系建立健全,形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監測預警“一張網”,建成國內的生態環境智慧管控平臺。
 
  七、積極參與區域生態環境治理行動
 
  (二十四)推進灣區同保共享
 
  71.完善區域環境合作機制。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機制,共同研究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問題,推動區域生態環境一體化協同發展,實行區域生態環境聯防共治。探索深圳都市圈內生態資源保護利用和環境協同治理,堅持區域同步、系統治污、精準施策,構建五地協同、分工有序、共保共治的工作機制。
 
  72.加強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建立健全跨區域環境應急協調聯動機制。深化深莞惠跨市聯合執法協作,深入推進跨界河流治理。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完善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預警監測體系機制創新。積極推動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加入“拉姆薩爾濕地公約”。
 
  (二十五)搭建高質量合作平臺
 
  73.高水平建設合作開放平臺。建設生態環境領域應用導向型研究機構,加快建設深圳高等環境研究中心和城市生態創新研究院,鼓勵生態環境組織、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等落戶深圳。建設面向的生態環境大數據與技術交易平臺,構建綠色合作網絡,實施區域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建設合作,在生態資源和技術優勢地區嘗試建設“科研飛地”。
 
  (二十六)深化交流合作
 
  74.推動“一帶一路”交流合作。推動“一帶一路”總部、生態環境大數據與技術交易平臺、綠色技術創新孵化基地以及環保產業園建設,力爭到 2025 年“四個一”產業創新發展體系基本建成。全面參與“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聯盟,推動綠色可持續城市合作,深度融入生態環境治理,積極參與生態環境標準和規則制定。組建“一帶一路”環境技術聯合體,謀劃舉辦具有影響力的綠色創新大會暨綠色技術博覽會,探索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重點檢測實驗室,帶動先進環保技術、裝備、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
 
  原標題:深圳率先打造美麗中國典范行動方案(2020-2025年)
我要評論
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

    不想錯過行業資訊?

    訂閱 環保在線APP

    一鍵篩選來訂閱

    信息更豐富

    推薦產品/PRODUCT 更多
    環保商城:

    氣浮機曝氣機COD測定儀TOC分析儀污水提升器帶式壓濾機格柵除污機污泥泵潛水攪拌機污泥濃縮機污泥攪拌機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高壓清洗機油煙凈化器板框壓濾機無軸螺旋輸送機氣體分析儀煙塵檢測儀油霧凈化器超聲波清洗機泳池水處理設備

    我要投稿
    • 投稿請發送郵件至:(郵件標題請備注“投稿”)hbzhan@vip.qq.com
    • 聯系電話0571-87759680
    環保行業“互聯網+”服務平臺
    環保在線APP

    功能豐富 實時交流

    環保在線小程序

    訂閱獲取更多服務

    微信公眾號

    關注我們

    抖音

    環保在線網

    抖音號:hbzhan

    打開抖音 搜索頁掃一掃

    視頻號

    環保在線

    公眾號:環保在線

    打開微信掃碼關注視頻號

    快手

    環保在線

    快手ID:2537047074

    打開快手 掃一掃關注
    意見反饋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州市| 康保县| 封开县| 中山市| 高碑店市| 潜山县| 桑植县| 玉林市| 北辰区| 赣州市| 赞皇县| 年辖:市辖区| 永福县| 五华县| 福海县| 泸水县| 永顺县| 菏泽市| 密山市| 肥城市| 游戏| 屯昌县| 聂拉木县| 三亚市| 友谊县| 连城县| 永登县| 东港市| 昂仁县| 天峨县| 青龙| 图木舒克市| 姚安县| 龙山县| 特克斯县| 正阳县| 岐山县| 错那县| 丰台区| 余庆县|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