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南半球之星”美譽的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大的島嶼之國,不僅有“世界活化石博物館”“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而且由于其物種特有性高,使得澳大利亞占有極其優越的自然稟賦。同時,因氣候干旱且蒸發量大,澳大利亞又是一個極度缺水的國家,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處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帶。因此,對于澳大利亞政府和人民來說,珍惜水資源,不僅是公民的義務,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為子孫造福的千年大計。
多年來,澳大利亞不斷掀起從政府到民間節約用水的熱潮。澳大利亞在節水方面有一個特點,即說得少,做得多。他們在使用水源及其永續利用上都有其獨特的節水方式。
出臺嚴格控水規定
澳大利亞各地政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具體的限水節水措施。首都堪培拉實施了強制性限水條例:第一階段是居民按照門牌號的奇數和偶數,分單雙日,用噴頭噴灌草坪和花園,澆水時段限制在晚7時至早7時;第二階段是澆草坪時段縮短,為早5時至8時,晚7時至晚10時,根據單雙日進行;第三階段是禁止提水擦車洗窗,無回收二次利用水設施的商業洗車業一律關閉;第四階段是禁止澆灌草坪,只可提水澆花;第五階段是除洗菜、做飯等生活用水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澆灌花草樹木。在極度缺水的墨爾本,市政部門則規定居民不得使用洗碗機,100多名巡視員全天候不間斷地巡邏,抓到浪費水的住戶就立刻進行處罰,屢犯者還會被處以斷水的“極刑”。
在五級限水的昆士蘭州東南部,澆花只能用水桶提水,時間規定在一周中的三天,從下午4時到7時;洗車只能用水桶擦洗鏡子、車燈、玻璃、車牌和污跡,不能用水管沖刷,用水超過800升的“用水大戶”,要向議會提交用水評估表,想方設法找出今后節約用水的途徑。
鼓勵支持循環用水
在堪培拉有一處供孤寡老人居住的小區,開發商具有很強的水資源循環和環境保護意識,在小區安裝了全套水資源循環設備,沐浴和洗衣的廢水經過分流、過濾和氧化分解等物理和生物手段處理后,用作小區的綠化用水,部分水在達標后返回河道,實現了水資源循環。小區因此獲得1998年世界人居獎。經澳大利亞政府的宣傳推動,該小區現已經成為堪培拉的名勝之一。
研發推廣科技成果
除了制定實施有效節水措施外,政府也在積極研發推廣先進的節水科技成果。政府資助的科學研究機構培育出了一種新的優質小麥,該品種在發生干旱的情況下仍可以增產10%。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開發出了一種被稱做“部分根區保持干燥”的新型灌溉技術,用于葡萄藤和其他作物,可節約一半的水。
在公共衛生場所,澳大利亞一直在努力推廣“少水廁所”,甚至是“無水廁所”。
積極扶持節水農業
在澳大利亞,水資源屬政府所有,農民用水必須向供水站申請購買水指標。由于采取有償使用水的政策,所以農民都惜水如油,千方百計采取各種節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為了使農業可持續發展,聯邦政府對發展旱作及節水農業給予一定的扶持,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補貼措施。例如,對土地整治計劃進行10%左右的補貼。在政府資金的引導下,農場主集中聯片,對所轄的土地進行改良,推行輪作制,種水稻一年一季,兩年輪作,改種小麥、大麥或牧草等,節約用水,改善土壤結構;對采取溝灌、滴灌、滲灌等技術措施的進行補貼,減少對水的浪費;對推廣測量土壤水分技術、購買土壤水分檢測儀,做到適時灌水的進行補貼;對采用循環用水辦法,使滲漏的水通過排水渠流入集水池,再循環利用的進行補貼。
增強民眾節水意識
節水教育從孩子做起。從小學開始,學校給孩子們留的家庭作業常常是測量一下沒有關緊的水一天會漏多少升水;家庭有哪些節水措施;設計一個家用節水裝置等等。
學校本身就是一個節約用水的典范。學生喝水和洗手用的水都是感應出水裝置,不會有長流水的現象。學校安裝許多蓄水罐,用于收集從教室屋頂上流下的雨水,然后再用這種水澆校園內的花草樹木和菜園子。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澳大利亞的民眾都會從自我做起,想方設法節約用水。許多人家的后花園里都裝有積攢雨水的大水罐:人們在洗澡的時候,大多都在淋浴噴頭下放一個桶,用洗完澡的水來澆花,或者用洗完澡后的水打掃衛生,擦地、洗車。
雖然澳大利亞在節約用水上想盡辦法,能省就省,但是在公共用水上,澳大利亞卻又非??犊蠓健?br />
在澳大利亞的公園和人流集中的公共場所,甚至在交通路口都有免費的飲水裝置。在海濱浴場,所有的淋浴裝置都是免費的,沒有人靠收費謀生。在主要的交通樞紐,如機場、大型火車站和公共汽車總站的廁所里設有免費的淋浴裝置。另外,像不少飯店大廳的廁所里和辦公樓的廁所里也有淋浴設備,供鍛煉后的人們洗澡用。雖然如此,但很少見澳大利亞人抱著免費的淋浴沖個不停,在澳大利亞,淋浴一般都會在五分鐘內完成,節約一點一滴的水資源,已經成了很多澳大利亞人的生活習慣。
用水方式和習慣的形成,悄悄地對澳大利亞人的生活方式產生的改變。在澳大利亞人眼里,“節能環保”之事自然是每天的生活常事,政府嚴厲的措施和公眾的自覺意識,換回的是澳大利亞草青葉肥、藍天碧水的自然生態景觀。
原標題:【他山之石】澳大利亞:讓每一滴水實現價值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