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環保而言,國資入主熱潮,仍在延續。
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雪浪環境、巴安水務等環保民企相繼踏上聯姻國資的道路。另據不完全統計數據,迄今約有18家環保企業通過股權轉讓、聯合重組等多種合作方式實現或宣告推進易主。范圍幾乎覆蓋了所有環保產業領域,包括不少民營的環保,碧水源、國禎環保、鐵漢生態、博天環境、錦江環境等頭部民企先后出讓或計劃出讓控制權。另外,還有多家環保企業引入國資背景投資方作為戰略投資者,如興源環境、蒙草生態等。
接盤者均為國資,其中以地方國資為主力。2018年下半年開始,隨著融資政策趨緊,民營環保企業資金壓力加重,不得不尋求戰略合作。“缺錢”的直接原因,總體而言是因部分環保企業主營業務的強墊資特性,融資壓力加大。很多環保項目都需要融資,但相對國企而言,民企的貸款融資成本往往更高。為走出困境,它們終更多選擇的依然是引國資入局,實施混改。在民營企業發展遭遇困境之時,國資果斷出手,助力續命脫困。
傳統環保行業屬于重資產行業,具有前期投入大,后期運行回收成本慢的特點。但作為國家支持的新興產業,且又有很大市場需求,環境產業很自然地就被這些央企、國企納入視野。相對投資大、沉淀時間長的環境治理,央企無疑在資金可持續性上占有先發優勢。通過與民營環保企業的合作,國企也可以補上自己在相應領域的缺口或強化自身的優勢。國企特別是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類央企,在本行業發展到一定瓶頸期,面臨轉型的內在需求,于是大量國有企業通過并購進入環保領域。
國資通過接盤方式紓困,讓不少環保公司“起死回生”,經營大幅改善。再加上訂單、業務方面的的明顯改善,對于基本面不佳的企業,業績反轉會比較明顯。環保在線在梳理碧水源、東方園林等數十家環保上市企業業績后發現,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的有5家,同比下降的有6家,其中3家處于虧損狀態。截至目前,有了國資紓困,不出意外,前述環保上市企業基本上無退市之憂。長期來看,民營環保企業引入國有資本有助于在使用融資工具時,解決增信、擔保和風險分擔問題。
近年來通過混改,環境產業的市場競爭格局、市場資源分配、資金鏈條傳遞都發生了重大改變。開始時可能市場比較小,不太適合大體量的企業進來,但是經過多年的發展,環保市場空間不斷增長。有咨詢機構預測,2020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預計達10萬億元。但落實到企業端盈利的改善以及債務杠桿壓力的下降上,還需要一段時間。亦如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所言,“盡管自去年開始環保企業融資情況有所改善,但目前環保產業整體仍在低谷,企業營收和盈利能力疲軟。”
而未來環境治理需要的是一個綜合效果,由分散的治理更多向區域化、流域化綜合治理轉變。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環保產業正從民營為主走向國資主導的新格局。接下來環保領域的市場格局已經比較明顯了,未來會由國有企業主導,牽頭進行資源整合、投資建設,做一些集中式的環境整治,包括國家級的、區域性的大型項目。民營環保企業則轉向細分市場領域或以核心技術、產品和服務能力參與產業分工的格局。
從整個行業看,在今后的5年之內,環保產業將進入一個大洗牌大重組階段。國資入股環保企業或者是增大持股比例的趨勢,還將延續。從大的邏輯和方向看,這是一個潮流,亦是優勝劣汰的過程。畢竟,好的商業模式加好的技術,再加上資本助推,才是行業的未來。環保產業總體上民企進來的早,國企進來的晚,但環保產業基礎投資大,需要兩者都發揮作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