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億!這是三峽系持續開拓環保疆土的新動作!
按照創業環保近日發布的定增預案,公司擬定增募資不超18億元,用于償還有息負債及補充流動資金。其中,長江環保集團和三峽資本作為戰略投資者,分別認購1.8億股、1.08億股,分別占公司本次發行完成后總股本的10.27%、6.16%,合計約耗資16億元。
圍繞“長江大保護”,這僅僅是三峽系頻頻提速資本運作的縮影之一。
發起逾18億“掃貨”模式
進入2020年,作為三峽集團兩大子公司的長江環保集團和三峽資本,開始在環保板塊中“進場掃貨”:
2月,三峽集團增持北控水務1015.6萬股,持股比例為9.06%;
3月,三峽資本增持福能股份;截止3月底,三峽系合計增持前者2397.87萬股,進一步鞏固二股東之位;
同月,三峽資本及其一直行動人長江環保集團以4.12億受讓納川股份10.02%股份,坐穩二股東之位;
4月,據上海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長江環保集團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增持上海環境股份463萬股。而在未來3年內,三峽系還將以自有資金增持上市公司1%至2%股份;
5月,擬與濱化股份共同發起設立水木氫源基金;
7月,興蓉環境再次獲得三峽資本及長江環保集團增持,至此三峽系合計持有興蓉環境10%的股份;
通過股權合資、企業并購等方式,三峽系僅在上半年就耗資逾18億,大舉進軍各地水務環保類上市公司。而從其投資標的選擇上不難發現,相關標的公司主營業務都涉及水務或環保領域,這其中,有不少為全國及長江經濟帶地方水務、專業技術企業。不僅如此,三峽系近期還攜手上市企業先后設立水木氫源基金、三峽綠色產業(山東)基金,并參與紫光展銳重組事宜。
雙維度布局“長江大保護”
2016年以來,國家要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于長江、長于長江的三峽集團自然被提到了特殊地位,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干主力作用。為進一步應對長江治理市場空間廣闊、單個項目運維體量巨大的新格局,注冊資本高達300億元、作為三峽系為“長江大保護”而成立的核心實體公司誕生。
在此之后,長江環保集團多次與三峽資本對水務環保公司進行增持。迄今,三峽系已直接或間接持股包括北控水務、興蓉環境、雄安浦華水務、武漢控股及洪城水業在內的5家涉水上市企業股權。在過去一年里,三峽系對接長江沿線7省(市)103個市縣,合計開工新建投資項目95個,總投資額435億元。
不僅多次通過二級市場增持環保企業,三峽系還偏向于投入增量資金接手相關城市污水處理廠、管網等水務平臺存量資產,縮短獲得治理項目時間。截至2020年4月,三峽集團與 7個省(市)及21個市縣政府及多家基建、環保企業、金融機構簽訂長江大保護框架協議。這也體現了三峽集團由“建設三峽、開發長江”向“管理三峽、保護長江”的理念轉變。
如今,距離“至2020年,每年投入長江大保護項目規模300億—500億元、帶動社會資金3000億—5000億元”的規劃目標已不足半年,接下來一段時間內三峽系仍將延續高歌猛進之勢。與“搶利益、搶蛋糕”的跨界者不同,三峽系更希冀于資源協調的角色,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855億基金助力長江換新顏
而讓包括三峽系在內的所有選手加速布局的原因在于,長江流域將在今年底迎來新一輪考核節點:要達到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的國控斷面比例達到85%以上,喪失使用功能(劣于Ⅴ類)的國控斷面比例低于2%。承接于此,長江流域治理再次迎來一位重量級“選手”:國家級政府投資基金。
有多牛?先來看看TA的發起人。第一大股東為持股比例達11.30%的財政部,隨后跟著的是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各持股9.04%。由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發起,基金將落戶上海,實行公司化運作。通過政府出資并撬動社會資本加大投入,為持續加大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動力和資金保障。
體量高達88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出資100億元。這其中,綠色基金首期主要投資于長江經濟帶沿線十一個省(市),同時適當投向其他區域。從涉及領域來看,則將重點顧及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和國土空間綠化、能源資源節約利用、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等領域。
2020年以來,各項環保政策相繼出臺,以及環保債加持,圍繞長江治理的諸多板塊隨之釋放出了巨大投資空間。僅就水環境治理板塊而言,長江流域治理投資空間就超過1600億元。而綜合性、大體量的項目特征,決定了當下涉及長江流域治理的多數項目成了國資主場。至于這些新入場的選手如何發揮好“專業”角色,則是他們下一階段面臨的挑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