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姻國資的環保民企或將再添一員。
源于博天環境日前發布公告稱,因業務發展需要,公司股東復星創富擬向青島融控轉讓其持有的5%博天環境無限售條件流通股。待上述股份轉讓完成過戶后,博天環境控股股東匯金聚合亦將其所持有的20%表決權全權委托給青島融控行使。
如果本次股份轉讓和表決權委托實施完成后,屆時手持不低于25%表決權的青島融控將成為博天環境控股股東,青島西海岸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則將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公開資料顯示,西海岸新區國資局持有青島融控100%股權(國有獨資),是青島融控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對于從寒冬中出走的博天環境而言,這份源于國資的馳援格外溫暖。
聯姻背后的考量
在此之前,包括博天環境在內的環保民企“錢袋子”緊縮問題被市場多方關注。
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博天環境遭遇融資困境。亦如博天環境在其公告中曾指出,“由于金融去杠桿等宏觀政策的影響,不少民營企業因為融資難導致經營困難,公司也面臨流動性資金緊張、償債壓力等困難。”陷入資金危機的博天環境,業績也急轉直下。2019年度公司營業收入較去年出現大幅下滑。
所有事情加起來,實際都指向一個問題,那就是資金緊張。其中一個明顯的特征是,潤率下滑、負債率快速提升、質押增多是民營環保上市公司參與PPP業務的結果。截至2020年4月底,由于變故頻仍,博天環境擬關停、暫緩、縮減規模建設項目涉及生態水系綜合治理PPP項目、生活污水處理PPP項目、工業廢水收集處理系統工程,預計總投資金額近40億元。
資金問題導致不少民企陷入經營困境,產業危機至今仍未完全解除。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認為,除了去杠桿引起的金融大環境緊縮外,還有PPP項目本身的緊迫,帶來的金融系統不信任地抽貸。對于民營環保上市公司來說,不僅短期壓力更大,同時還存在長期持續發展的難題。
“分餅”不斷嬗變的同時,“餅”亦越做越大
市場分化愈加明顯,民營環保企業的日子尤其不好過。而由綜合實力更強的國資主體承接控制權,從可行逐步衍生出必要意味。
為擺脫這些煩惱,越來越多民企開始與國資合作:2020年至今,“民企+國資”在環保產業快速鋪展開來:在過去兩年里,已有23家民營環保企業通過股權轉讓、聯合重組等多種合作方式引入了國有資本。另據環境商會統計,僅2019年頭部受困民企15家受讓方為國資,10家實控人變更,涉及交易金額約180億。
進入2020年,聯姻國企的態勢依舊高昂:3月,告別長江環保及三峽資本的國禎集團攜手中節能、中交集團成為碧水源第一大股東;一個月后,中節能入主鐵漢生態。不久前,中廣核核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也將出資5350萬元,通過受讓并增資獲得四川國清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95%股權。
對于擁有逾百家上市企業的環保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劇變。在趙笠鈞看來,這本質上是一次次通過改變“分餅”方式將“餅”做大的過程。而對于受讓方來說,大部分國資也想借此進入環保產業,補上自己在相應領域的缺口或強化自身優勢。在此期間,本具韌性的環保產業無疑將走上“量”與“質”齊升的新格局。
打鐵還需“自身硬”
相對應地,則是隨之即來的轉型陣痛期。資本熱潮驟然退去,與環保督察不斷加強的雙重壓力下,環保業務內容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以水處理板塊,以往著重污水處理廠單體項目建設轉變成為以廠網一體化、跨流域治理為主的水環境治理模式。通常來看,民企在設備制造領域占比較大,國企則在一些大規模環保項目的投資運營方面占主導地位。
即便如此,在這一背景下通過市場的并購重組,“民企基因”也有價值。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國民共進”將成為未來環保行業發展的主旋律。整個產業通過不斷的并購重組,將逐步形成一批區域性、流域性、全國性的綜合環境集團。但市場競爭格局發生變化的同時,環保產業核心仍未改變:作為技術服務型產業,硬件模式都是外殼,靠技術真正治理污染。
作為環保產業不可或缺的力量,民企首先要明確自身定位。即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商業模式創新,市場對民營企業要求更多的是提供解決方案、產品或服務。尤其在細分領域的技術及效率,是環保民企區別于國資的地方,未來創新性企業才真正具備驅動力。相反,很多中小環保企業,如果沒有很突出的技術能力、服務能力,自然而然會慢慢被淘汰。
通過與國資聯手提升創新力與競爭力,歷經寒冬的民企資產將獲得新一輪投資機會。面對接下來環保產業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運營管理能力與核心技術將成為民企在市場競爭中的閃光點,由此帶來的內生動力將逐步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