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現發布《2019年杭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一、綜述
2019年,杭州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干好一一六,當好排頭兵”的工作要求,全面推進“八項清零”,成功舉辦聯合國世界環境日主場活動和中國環境與發展合作委員會年會,扎實推動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落實,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深化生態文明和美麗杭州建設,著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和滿意度。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順利完成省下達的減排目標任務。市區空氣優良天數287天,細顆粒物(PM2.5)濃度年均值38微克/立方米;全市94.2%的地表水市控以上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西湖、千島湖、錢塘江、苕溪、西溪濕地等重要生態環境功能區得到較好保護。全市聲、輻射、固廢等環境質量總體穩定,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生態環境現狀
(一)水環境
1、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
全市水環境質量狀況為優,同比穩中有升。全市52個“十三五”市控以上斷面,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98.1%,較去年上升1.9個百分點;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比例94.2%,較去年上升1.9個百分點。
千島湖水質狀況為優,平均透明度為4.17米。湖區內監測點位水質均達到Ⅱ類水質標準。
錢塘江水質狀況為優,水環境功能達標率為95.4%,干流達到或優于Ⅱ類標準比例為100%。
苕溪水質狀況為優,水環境功能達標率為100%,達到或優于Ⅱ類標準的比例為100%。
西湖水質狀況為優,平均透明度為1.38米。湖區內監測點位水質均達到Ⅲ類及以上水質標準。
運河水質狀況為優,水環境功能達標率為100%,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的比例為100%。
城市河道水質狀況為良好,水環境功能達標率為100%,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的比例為62.5%
圖1 杭州市各流域市控以上斷面水環境功能達標情況圖
2、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
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優,12個國控飲用水水源地點位水質達標率均為100%,與去年同期持平,水質保持穩定。
3、跨行政區交接斷面水質狀況
全市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達標率為88.9%,同比上升11.1個百分點;優于Ⅲ類占比94.4%,同比上升16.7個百分點。
圖2 杭州市跨行政區交接斷面水質狀況圖
4、地下水水質狀況
全市國控地下水斷面良好率66.7%,同比上升16.7個百分點。
(二)大氣環境
1、環境空氣質量
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評價,杭州市區(含上城區、下城區、江干區、拱墅區、西湖區、濱江區、錢塘新區、蕭山區和余杭區,下同)2019年環境空氣優良天數為287天,優良率為78.6%。杭州市區PM2.5達標天數344天,達標率95.0%。
其余5個區(縣、市),即富陽區、臨安區、桐廬縣、淳安縣、建德市的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分別為336天、341天、348天、334天、350天,優良率分別為93.9%、93.4%、95.3%、92.3%、95.9%。
圖3 2019年杭州市各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示意圖
2019年杭州市區主要污染物為臭氧(O3)。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四項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分別為7μg/m3、41μg/m3、66μg/m3、38μg/m3[因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無年標準,故不做年均濃度統計]。其中,二氧化硫(SO2)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可吸入顆粒物(PM10)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二氧化氮(NO2)和細顆粒物(PM2.5)較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分別超標0.02和0.09倍。
圖4 2019年杭州市區空氣質量主要參數年均濃度對比圖
其余5個區(縣、市)的主要污染物除淳安縣為臭氧(O3),其余均為細顆粒物(PM2.5)。富陽區、臨安區、桐廬縣、淳安縣、建德市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依次為35、37、34、23、30μg/m3。
圖5 2019年杭州市各區域PM2.5年均濃度示意圖
2、酸雨
全年杭州市酸雨率54.6%,比2018年上升1.8個百分點。全市降水pH值范圍為4.00~7.83,pH年均值為5.38,比2018年略有改善。杭州市酸雨程度處于中等水平,總體比2018年度有減輕,大部分地區處在非酸雨、輕度酸雨區,其中臨安區、淳安縣處在非酸雨區。
表1 杭州市酸雨區分布情況一覽表
3、降塵
2019年杭州市區(六城區,不含蕭山區和余杭區)降塵為4.08噸/(平方千米×30天),其余7個區、縣(市)降塵為1.06-4.31噸/(平方千米×30天)。
圖6 2019年各區域降塵年均濃度示意圖
(三)聲環境
杭州市聲環境質量狀況良好,全市環境噪聲的主要來源是交通和社會生活噪聲。
1、區域環境噪聲
杭州市區區域環境噪聲為56.4分貝,比2018年略有改善,質量等級為一般;其余5個區、縣(市)區域環境噪聲為51.2-55.9分貝,其中富陽區質量等級為一般,臨安區、建德市、桐廬縣、淳安縣質量等級為較好。
圖7 2019年杭州市區域環境噪聲圖
2、功能區噪聲
杭州市區0類標準適用區晝間噪聲超標0.2分貝,其余類別標準適用區晝間噪聲均達標。其余5個區、縣(市)各類標準適用區晝間噪聲均達標。
3、道路交通噪聲
杭州市區道路交通噪聲68.6分貝,質量等級為較好;其余5個區(縣、市)道路交通噪聲66.2~67.5分貝,質量等級均為好。
圖8 2019年杭州市交通噪聲圖
(四)固體廢物
全年我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677.23萬噸,綜合利用量635.60萬噸,處置量39.27萬噸,處置利用率98.71%,綜合利用率93.40%。
全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612.76萬噸,綜合利用量598.17萬噸,處置量13.71萬噸,處置利用率99.18%,綜合利用率97.17%。
全年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64.47萬噸,綜合利用量37.44萬噸,處置量25.56萬噸,綜合處置利用率97.72%。
醫療廢物產生量2.7萬噸,無害化集中處置率100%。
(五)輻射環境
1、電離輻射環境質量
2019年杭州市輻射環境質量總體良好,維持在歷史水平。杭州市環境γ輻射劑量率位于全國天然放射性水平范圍之內。杭州市環境空氣中總α、總β放射性比活度與往年相比,保持正常水平,無上升趨勢。錢塘江(干流)、運河(杭州段)、千島湖、西湖、地下水均未監測到人工放射性核素污染,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基本保持在本底水平。杭州市飲用水總α、總β放射性比活度均低于國家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
2、電磁輻射環境質量
2019年杭州市環境中電磁輻射水平符合《國家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2014)的公眾照射限值要求,電磁輻射污染對公眾造成的照射水平低于限值。總體上,杭州市電磁輻射環境質量較好。
三、措施與行動
(一)水污染防治工作
飲用水源保護。加大飲用水源保護力度,深入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排查整治。全面落實“劃、立、治”三大重點任務,縣級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全部完成整改。一是完成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評估工作。二是定期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常規檢查。三是做好農村飲用水保護工作,開展“千噸萬人”鄉鎮級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全市共排查出28個“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全面落實“劃、立、治”三大重點任務。四是完成建德、余杭等部分區、縣(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功能區劃優化調整。五是組織對全市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進行遙感督查。
水污染防治。編制實施《杭州市治污水暨水污染防治行動2019年實施計劃》。一是工業企業污染攻堅行動持續發力,加大推進工業污染整治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整治提升酸洗、砂洗、氮肥、有色金屬、廢塑料、農副食品加工等地方特色重點行業,已完成整治252家。二是督促推進重點行業清潔化技術改造,完成14家污水處理廠清潔化技術改造。三是推進“污水零直排”建設,完成20個工業集聚區,1231個生活小區,70個鎮(街道)的“污水零直排”建設。四是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行動,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有序推進美麗生態牧場建設,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水產養殖污染防治、開放性水域增殖放流等項目建設。五是城市污水基礎設施建設有力推進,20萬噸/日的臨平凈水廠和30萬噸/日的七格污水處理廠四期投入試運行。六是超額完成年度水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七是加強長江經濟帶問題排查整治,已有15個問題完成整治,5個問題按時序推進。
(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全力打好“藍天保衛戰”。 印發《杭州市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和《杭州市打贏“藍天保衛戰”暨大氣污染防治2019年實施計劃》。完善巡查、通報和考核機制,持續深化“五氣共治”。“燃煤煙氣”防治上,淘汰31臺燃煤鍋爐;改造(或淘汰)生物質鍋爐68臺、工業爐窯27臺。“工業廢氣”防治上,深化產業結構調整,淘汰涉氣落后產能企業179家,完成816家涉氣“散亂污”企業(作坊)清理整頓。實施10個重點工業園區廢氣整治并完成年度任務。在省內率先發布揮發性有機物(VOCs)地方排放標準和10個重點行業《治理技術指南》。完成168個重點行業VOCs治理項目和35家企業惡臭異味治理。“車船尾氣”防治上,實施新注冊登記重型柴油車車載排放診斷系統(OBD)在線接入,全年聯網3.54萬臺。大力推進國三柴油車淘汰,實施補助和禁行雙措施,2019年淘汰(含轉出)國三柴油車3.75萬輛。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申報和定期排放檢驗制度,劃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止使用區域118平方公里。加強在用車聯合執法檢查,處罰超標車696輛。持續強化油氣回收監管,實現油氣回收汽油量1775余噸。“揚塵污染”防治上,制定實施揚塵防控細則,開展綜合整治,抄告督辦問題51批138個,曝光19批92個(次)。開展裸土揚塵專項整治,排查問題666處、整改銷號443處。制定實施《杭州市揚塵在線監測技術規范(試行)》并建成數據平臺,推廣安裝監測設備870余套。“城鄉排氣”防治上,協同抓好餐飲油煙和露天焚燒問題整治。高效推進重點工作,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修訂《杭州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在“城市大腦”中設立“空氣衛士”和“便民車檢”應用場景,通過“空氣衛士”累計發現解決空氣污染問題628個,通過“便民車檢”引導服務年檢車輛16.8萬輛次。
(三)土壤污染防治和固廢管理工作
土壤污染防治。一是編制實施《杭州市土壤污染防治暨“清廢行動”2019年工作計劃》,落實土壤污染防治年度重點任務。二是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完成地塊基礎信息采集,初步確定采樣地塊名單,指導各基礎信息調查單位規范編制采樣布點方案。完成土壤樣品流轉中心建設和土壤樣品采樣單位的入圍招標。三是加強建設用地風險管控,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推進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對暫不具備開發利用或治理修復條件的污染地塊,督促落實風險管控措施。動態更新杭州市污染地塊名錄。四是深化工礦企業污染防治,更新杭州市土壤環境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單,加強重點監管單位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實施重金屬污染整治和減排。
加強固廢管理。一是規范管理秩序。組織開展危廢規范化管理考核“雙隨機”抽查,抓長抓常危廢“動態清零”。開展工業固體廢物產生情況核查,提升固廢規范化管理水平。二是強化日常監管。深入開展工業固體危險廢物專項整治行動。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規范化管理,強化全過程閉環管理,遏制違法傾倒行為,推動源頭管控精細化、收運過程專業化、處置能力匹配化、存量清零動態化。加強危險廢物跨市域轉移監管。三是推進設施建設。督促富陽、桐廬、建德、臨安4個飛灰協同處置項目規范化運行。加快推進杭州市第三工業固廢處置中心項目建設及建德紅獅水泥窯固廢協同處置項目建設。
(四)聲和輻射環境管理工作
噪聲管理。開展中高考期間“綠色護考”專項行動,發布《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2019年度中高考等特殊時期環境噪聲管理的通告》,加強噪聲管理。加強全市夜間施工管理,做好建筑施工夜間作業證明的核準,2019年共出具夜間作業證明8877件,在網上發布夜間施工公告247期。
輻射管理。開展輻射安全檢查及放射源使用現場檢查。推進放射源管理信息化,完善放射源在線監控系統,實現放射源使用單位全覆蓋。開展市級輻射事故應急演習。加強輻射安全許可監管,全年核發輻射許可證415份,延續變更注銷74份,放射性同位素轉讓247份。督促送貯閑置、廢棄放射源84枚,送貯率100%。
四、專項工作
(一)重大活動保障
成功舉辦了2019世界環境日主場活動和中國環境與發展合作委員會年會。2019年6月2日至6月5日,2019世界環境日主場活動和中國環境與發展合作委員會年會在杭州成功舉辦。習近平總書記為活動發來賀信,韓正副總理參加活動并發表主旨講話。活動期間,舉行了國合會年會開(閉)幕式和全體會議、6個主題論壇,1個環保主題活動、5條參觀考察路線和1場世界環境日主場活動。與社會分享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念與實踐,生動展示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大氣污染防治的經驗和成效,得到了與會各方的高度評價。活動向國內外全方位展示了杭州生態修復和保護、綠色經濟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綠色交通建設等方面成果,受到聯合國環境署、生態環境部和省領導的充分肯定,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日報等中央主流媒體刊發了相關報道。
(二)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效顯著,在2019年底公布的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結果中,我市在11個設區市中位列第四,余杭區、臨安區、濱江區和西湖區在全省89個縣(市、區)中分別位列前四。加快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西湖區、建德市分別成功創建國家和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截至2019年底,已累計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區)9個。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根據《杭州市生態補償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做好2019年度全市1.6億元生態補償資金的分配。制定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資金扶持政策,印發《杭州市扶持淳安縣特別生態功能區建設資金獎補機制實施方案》。修訂《杭州市生態補償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提高生態保護紅線因素比例,進一步向源頭生態良好地區和生態敏感區傾斜。
加強自然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綠盾2019”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完成自然保護地管理情況自查并落實長效監管機制。以天目山和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重點,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以淳安、建德和富陽國家級和省級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為重點強化生態修復,全市水土流失率控制在6.5%以內,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6.84%,8萬公頃以上的濕地面積占全市總面積6.9%,全市2 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2個國家和省級森林公園及其他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得到良好保護。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全市生態保護紅線管控面積占國土空間總面積的33.20%。完成全市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工作,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推動淳安特別功能區建設。制定《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建設框架方案》,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獲省政府批復。出臺《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管理辦法》《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考核辦法》和《關于杭州市支持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建設考核獎補實施方案》等法規文件,推進40項改革任務落地,加強精細化管理,加快打開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新通道,著力打造美麗浙江大花園建設的樣板地,進一步守好建好長三角地區重要生態屏障。
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印發《杭州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完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例6例,賠償金額共計234.42萬元,均由環境損害的加害方承擔。
(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
扎實推進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按照“四到位”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擰緊思想發條,扎實推進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截至目前,15項重點問題已完成12項,其余均按時間節點推進;1591件信訪完成1589件,完成率99.9%。
迎接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并做好問題整改。2019年7月18日至8月1日,省第一生態環保督察組對杭州開展了例行督察,并于11月29日反饋了督察意見。第一時間編制實施《杭州市貫徹落實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案》,并將49項整改任務分解落實到各責任主體,全面推進問題整改工作。
(四)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應對氣候變化
主要污染物減排。圍繞改善環境質量核心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目標,全市共實施主要污染物減排項目117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順利完成省下達年度減排任務。
排污權交易。建立完善杭州市排污權基本賬戶制度。完成市級交易平臺與省級交易平臺的成交數據共享。配合省級交易平臺定期匯總和上報全市排污權交易數據。組織了5期排污權申購交易,參與排污單位97家次,成交總金額2667.8554萬元。完成10家排污單位回購款項支付,共向企業支付回購款項3484.96萬元。
核發新版排污許可證。完成16個行業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全年共核發排污許可證414張,主要發證行業為:家具制造業發證100張;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發證66張;汽車制造業發證51張;食品制造業發證40張;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發證34張。
污染源監測體系。全面完成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系統建設和改造任務,完成省重點排污單位73家。做好企業自行監測管理工作,編制杭州市重點企業自行監測網絡巡檢工作通報9期;對企業數據公布率情況每月一通報,對自行監測平臺上企業基本信息公開情況每季一通報。加強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共對947家重點排污單位進行了監督性監測并定期公布監測結果。
有序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完成92家納入碳交易企業的碳排放報告、監測報告、核查報告的審核,重點做好28家發電行業企業在國家統一碳排放權市場的注冊登記、配額試算工作,自主完成275家非碳交易企業的碳排放報告和核查報告工作;有序推進2018年度市級和14個區(縣、市,錢塘新區)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和評審工作。
(五)其他
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區域合作。加強長三角區域、杭州都市圈生態環境合作,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一體化合作機制。一是積極參與長三角生態環保一體化。把杭州都市圈作為參與長三角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的主陣地,增補衢州市、黃山市進入杭州都市經濟圈環保專業委員會。二是精心布局區域生態環境合作。推進《杭州市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生態環境專項行動計劃》編制,啟動編制《杭州都市經濟圈生態環境共保規劃》。三是完善環境聯防聯治機制。建立健全杭湖嘉紹邊界環境聯合執法、杭嘉環境信訪聯動、杭黃應急聯動等機制,進一步完善聯席會議、應急預警、聯合執法和信息共享等制度,推動跨界聯合執法,消除跨界監管盲區。四是推進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工作。
深入推進“多跑一次”工作。一是積極落實項目全程網辦,率先開展投資在線平臺升級改革,全市投資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均通過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3.0版進行申報,實現項目一口受理、全程網辦和系統之外無審批;二是提升網上辦、掌上辦比例,提高跑零次實現率,目前網上辦、掌上辦比例和跑零次實現率均達到100%;三是精簡審批環節和時間,將環評報告書和環評報告表審批的承諾辦理時間由17個工作日和10個工作日縮減為3個工作日,登記表即辦;四是積極開展商事登記事項“一窗受理,集成服務”1+N+X部門聯辦、“兩證通發”、企業信用聯動監管平臺及“證照分離”等改革工作。
繼續做好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普查工作自2017年8月開始,經歷前期準備、清查建庫、全面普查(入戶調查、匯總審核)、總結發布4個階段,已基本完成各項任務。全市普查對象數量45348個,其中入戶調查對象共45337個(包括工業源35069個,畜禽規模養殖場524個,生活源2624個,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7120個),以行政區為單位的普查對象11個。編制《污染源普查工作總結報告》與《污染源普查數據分析報告》。
環境法制建設。一是積極推動地方環境立法工作。修訂《杭州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制定《杭州市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管理辦法》。二是完善環境執法制度。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公開公正執法;推行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規范相關音像記錄事項清單標準、執法行為用語指引等;推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做到“一案一卷一審”,確保公開公平公正。三是積極開展環境法制宣傳培訓工作。在杭州生態環境官方微信上開辟“以案說法”欄目,選取執法中的典型案例進行以案說法,宣傳和普及環境保護法律知識,全年共刊登10期、案例10余個。
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管理。全市共審批環評1800份(其中環評報告書81份,環評報告表1719份),登記表網上備案10556份。積極推進“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在全面完成省級特色小鎮和省級以上開發區、產業集聚區“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的基礎上,將區域評估制度改革向省級以下園區延伸,累計完成規劃環評審查的省級以上各類平臺45個,省級以下各類平臺25個。在改革區域內除負面清單外的項目實施環評降級審批,全年共531個項目實現降級審批。
環境執法。堅持優服務與嚴執法并重。一是全市共立案查處行政處罰案件1217件、罰款9228.9111萬元,向公安機關移送適用行政拘留環境違法案件27件。二是加強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全市共排查環境安全隱患534處、全部完成整改,實施環境應急處罰12件。開展危險廢物處置企業專項檢查和化工企業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發現并整改環境安全隱患232處。啟動應急響應23次,發生一般突發環境事件1起,均得到及時妥善處置,未對環境造成明顯影響。三是加強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管理,督促企業和運維單位嚴格按規范開展運行維護,認真做好現場檢查,嚴厲打擊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檢查企業305家次,立案查處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違法企業4家,整改18家;下發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超標督辦工作聯系單39期,督辦超標企業174家次;辦理反饋省生態環境廳預警短信1422條。全市516家重點排污單位企業(除去停運企業)聯入省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3.1平臺,平均有效傳輸率為95%。四是開展服務直管企業工作,發放提醒函4份、宣傳手冊近500份。
環境信訪、建議和提案辦理。共受理環境信訪投訴17552件,其中涉氣占47%,涉水占7%,噪聲占30%,所有信訪件全部按時辦理。高度重視并做好人大、政協的建議、提案辦理及信訪工作,收到并辦理省、市人大建議、政協提案共25件。
環境信息化建設。圍繞打造杭州“數字治理第一城”,強化制度與應用系統建設相結合的模式,大力開展環境信息化建設。保障助推“多跑一次”,調整辦事服務類、行政監管類辦件信息匯聚貫通,做好流程再造、數據歸集共享,共處理各類信息84654條,歸集各類數據14026607條。結合污染源普查工作成果,整合污染源一源一檔、排污收費企業名單等數據,形成全市37000多家污染源名單,實現污染源數據集成。
環境監測。完成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及重點排污單位監督性監測等工作,全年共獲取水、氣、噪聲、固廢、輻射及生物等常規數據6.2萬余個,獲取自動監測數據560萬余個,出具污染源監測報告176份;每日與市氣象局開展空氣質量形勢會商,上報并發布環境空氣AQI日報和預報各365份。
信息公開。依法做好環境信息公開,通過政府門戶網站、新媒體等渠道主動公開政務信息,其中公開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重要行政工作信息2005條。修改完善生態環境領域政務公開相關文件制度,及時修訂更新《信息公開指南》、依申請公開流程圖并公布。市本級共收到政府信息公開申請115件,公開及部分公開71件,無法提供或不予提供37件,其他處理5件,另有2件結轉下年度辦理。
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圍繞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污染防治攻堅等重點工作開展宣傳,在市級及以上媒體刊發新聞報道420余篇;在杭州電視臺綜合頻道開設“美麗杭州”專欄,播出節目52期;杭州廣播電臺“環保之窗”專欄播出251期;超過334萬公眾閱讀了官方微博,超過35萬公眾閱讀了官方微信;組織環保文藝演出15場。創建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2家,省級綠色家庭10家,市級綠色家庭200家,綠色學校51家,綠色醫院7家。推動環境教育工作向縱深發展,遴選10所學校進行了初步培育。制作宣教電視片16個,編制環保宣傳冊5000冊。
環保公眾參與。組織環保公益陣地活動500余場,阿里巴巴、浙江大學等一些著名企業和高校積極參與。組織公眾開放活動5場。以“講好綠色故事,播種美麗夢想”為主題,舉辦了第十屆在杭高校綠色論壇,開展了“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環保知識講師賽;啟動了“小手拉大手”環境教育項目。組織中、小學參加全國比賽項目5項,獲得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優秀獎1項,優秀指導老師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