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2-3月,正是東北風盛行的時節,渤海寒風刺骨,風大浪高,天氣多變。這個時節的海上監測工作,對監測人員來說是痛苦的。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決勝之年,作為七大標志性戰役之一的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需要監測數據的支撐。
1月下旬,疫情突如其來,人員限制外出、嚴控聚集性活動……肩負政治責任的渤海2-3月監測工作面臨“夭折”風險。2月4日和6日,生態環境部黨組先后兩次召開會議,要求切實加強疫情防控,統籌謀劃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任務和2020年其他各項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生態環境監測司多次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方能組織外業監測工作。能否做好防控措施,保證出海外業工作安全,考驗著海洋生態環保人的智慧。
“要大努力做好疫情防控,做壞打算,做好特殊情況應對預案,保障2-3月航次實施。”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關道明組織業務團隊多次研討、數易其稿,調整海洋中心航次實施計劃,制定“保底”監測方案,編制航次準備、出海作業期間疫情防控措施,供各單位參考。
2月下旬,隨著國內疫情形勢逐漸向好,一個個好消息讓監測司和海洋中心領導微微松了口氣。“人員均已返崗,按規定結束隔離,租用船舶已做好準備,待形勢進一步好轉,我們會立即出海。”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張震電話中告訴了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遼寧岸線長,我們已組織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等監測中心分區負責,準備工作已經做好。”遼寧省大連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景泰報告準備工作情況。
“我們參考海洋中心的疫情防控方案,編制了本單位實施方案,做好了準備,從煙臺乘船,中間不靠港,一直做到濱州、東營海域,保證按時完成任務。”第三方技術服務單位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副院長馬元慶也反饋道。與此同時,各單位監測人員按要求做好個人防控和航前準備工作,保障人員在所在地醫療用品售賣點間奔波,“搶”口罩、酒精、消毒液,“寧可我們累一些,也不能讓監測人員缺少防疫物質。”海洋中心辦公室主任馬軍氣喘吁吁地把剛買到的物資送到碼頭,又奔赴下一個藥房。
3月初,各項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只待“天時”。3月5日天剛亮,持續2天的大風剛過,伴隨著三聲響亮的汽笛聲,海洋中心“海監108號”專業監測船率先出航,至3月20日,遼寧省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河北省秦皇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山東省東營、煙臺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以及3家第三方技術服務單位等12家單位租用船舶陸續出航。
3月的渤海天氣多變,一場大風過去,海面看起來平靜,但受涌浪作用,船只晃動幅度仍很大,對監測人員的意志仍是極大考驗。來自遼寧省大連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李長虹,早已有了暈船感覺,為了不影響樣品采集進度,他克服強烈的暈船不適感,打起精神,手扶著操作臺過濾樣品。
來自海洋中心的監測人員,都有著豐富的出海作業經驗,但是也抵不住船舶大幅度搖晃,采樣間歇期暫時趴在實驗臺上緩一緩,克服暈船的不適感,樣品采集后繼續進行過濾、貯存等工作。“涌浪太大,船晃得厲害,我們都暈了,但請放心,我們嚴格執行每日兩次消殺,兩次監測體溫,目前無異常情況,我們一定安全完成任務。”來自一線監測人員的聲音讓監測司和海洋中心領導欣慰和感動。
時間緊任務重,為了能夠按時完成采樣任務,監測人員天不亮就起航,一直到晚上八點多才結束工作,甚至為了搶任務有時會工作到凌晨。海上的日出日落已經習以為常,而緊張的工作和身體的痛苦讓他們無暇欣賞。
即便再苦再累,監測人員也始終保持著樂觀主義精神。在海上始終“踉踉蹌蹌”,每天下船就有了“暈陸”的癥狀。來自天津生態環境中心的監測人員每天從海上下來向單位反饋情況時笑稱:除了“暈陸”一切正常。
由于氣溫較低,船舶甲板見水結冰,濕滑的甲板給監測人員的行動帶來不便,大家相互提醒注意安全;由于疫情期間需要戴口罩工作,十幾分鐘下來口罩就濕透了,海風一吹口罩整個兒貼在臉上,部分隊員臉頰出現了過敏反應。盡管如此,監測人員沒有退縮,頂住了寒風、克服了人手短缺、就餐不便等客觀因素和暈船、嘔吐等身體反應,勇于擔當、沖鋒在前,在積極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科學規范地完成了海上監測工作。
疫情和惡劣海況無法阻擋海洋監測人的斗爭精神,在13家單位的共同努力下,經過27天的英勇奮戰,經過4361海里的劈波斬浪,渤海2-3月航次海水樣品采集圓滿完成,6360個海水樣品在實驗室中等待著它們的使命。剛經過風浪考驗的監測人員毫不停歇,又緊鑼密鼓地投入到緊張的樣品分析和數據處理工作。
這次常規的監測任務因為疫情變得特殊,因勇士們的頑強精神顯得更為可貴。在疫情考驗面前、在風浪磨礪之中,海洋鐵軍戰士們知難而進、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防疫斗浪披戰甲,不勝渤海終不還”的政治自覺和豪邁情懷,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渤海監測戰歌,詮釋了生態環保鐵軍的責任和擔當。
原標題:凝合力,強防控,戰渤海 ——2020年渤海環境質量監測2-3月航次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