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段時期以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嚴重,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體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
總體來看不容樂觀,具體來看 :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耕地土壤污染率接近20%。
2016年5月28日,被稱為“土十條”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頒布;《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在2017年面世;2018年發布《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2019年1月1日,我國首部專門規范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出臺……一系列政策強勢推動,在環保強監管的巨大壓力下,土壤修復市場的大幕緩緩拉開。
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為13.1億元,到2017年市場規模增長超10倍,為151.45億元。從事土壤修復的企業數量也大幅增長,根據中國環聯的數據,2016年我國土壤修復相關產業的企業數量達到2000家,而2017年這一數量增至2800家。
2018年環保行業發展遇冷,但眾多細分領域中,土壤修復受到的影響有限,因此在2019年表現十分亮眼。
不完全統計顯示,2019年公開招標的工業污染場地修復類工程項目約250個,項目金額約100億元;公開招標的農用地修復類工程項目約20個,金額約4.7億元;公開招標的礦山修復類工程項目約50個,金額約20.7億元。
分析機構表示,隨著政策法規體系的日益完善,土壤修復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長遠來看,包括場地修復、耕地修復、礦山修復等在內的土壤修復行業市場空間超過5萬億元。進入2020年之后,隨著各地土壤詳查的完成,工作重點將轉入治理,土壤修復項目有望進一步釋放。
提到土壤修復的未來發展,一直以來都有少數的質疑聲,其中熱度高的非資金問題莫屬。對于環保行業而言,“錢荒”一直都是無法繞開的問題。這方面,土壤修復行業解決了嗎?答案是,有,也沒有。
和廢氣處理、水處理、固廢處理等行業相比,土壤修復相對“年輕”,土壤修復投資比重占整個環境治理總投入不到1%,要知道這個比重在發達國家高達25%。
至于中央環保專項資金,從2016年~2019年的情況來看,設立之初高69億元,后來不斷下滑,沒有辦法提供穩定的資金供給,所以很難滿足土壤污染治理巨大的資金需求。
業內人士指出,中央層面的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屬于財政專項資金,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資金來源單一、資金總量少、政府嚴格把控用途、無法有效運用社會融資機制、資金使用效益差、難以達到良好保值增值效果等,那該怎辦?
不久前,財政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住建部、國家林草局聯合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辦法》,對于土壤修復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根據辦法,通過設立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可在保證專項資金投入的前提下,緩解政府財政壓力,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放大資金杠桿,提高土壤修復資金的資金使用效率,并改善土壤污染防控及治理效果,促進全國土壤修復市場快速發展。
可以確定的是,隨著政策完善、標準細化、技術升級,土壤修復的行業壁壘將越來越高,未來企業數量增速將放緩,那些早期進入市場的將率先受益。
當然,國家層面將會鼓勵治理技術完備、資金雄厚、綜合能力強的,培養一批有活力并且能持續生存的土壤污染治理的中小企業,真正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