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市場,勢必站在風口浪尖。
2019年,無疑是以誠意足、看點多、大體量為代表的環衛服務的“豐收大年”。僅在同年前4個月里,全國共開標各類環衛運營項目(含垃圾分類)遠超3700個,中標項目年費總額高達147.69億元。而在過去十余年間,環衛行業相關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市政公用事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0%—15%之間。
毋庸置疑,環衛清潔產業正在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轉型期,其中醞釀的巨量體積不容小覷。放眼未來,“大”環衛時代下,擺脫規模粗獷增長的環衛清潔,不僅更高效,而且更精準。市場需求的自然釋放將為產業鏈持續向好打開一扇全新的窗。
重新定義環保風口 量升價亦高
曾經,鮮有問津的環衛清潔,正順勢而變,躋身現象級風口。
與城鎮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發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環衛行業一般采用輕資產模式,不涉及大型基建建設,主要是從項目取得到實施運營,涉及環衛裝備采購以及人員培訓。《城市環境衛生質量標準》明確環衛行業所涵蓋的作業內容包括:道路清掃保潔;生活垃圾和糞便收集運輸處理;公共場所環境衛生。
2019年4月,住建部等部門發布《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隨即各地政府相繼出臺政策規劃,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加快垃圾分類設施建設,要求加快形成與生活垃圾分類相適應的收運處理系統。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必然要建立分類收集、分類運輸系統,也就必須購買分類運輸設備。
根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數據統計,2019年上半年,我國環衛車總產量為65124輛, 同比增產22490輛,增幅52.75%。據測算,2018-2022年,由于機械化率提升和存量置換帶來的全國新增環衛設備市場規模達618億,相比2018年有60%的增量。屆時,整個環衛車銷售量將達到16.3萬輛,市場容量將達到595億元。
業內一致認為,“無廢城市”、垃圾分類高質量頂層設計基本成型,也為環衛清潔行業提供了足夠長時間的景氣向上周期。一個愈發明顯的特征是,垃圾處理類產品的招標總量明顯上升。僅2020年1月,全國共開標各類環衛服務項目及標段1633個,中標項目首年服務總金額59.18億元,合同總額278.39億元。PPP、BOT、特許經營、委托運營、政府采購等模式讓人眼花繚亂,項目信息更是密集、批量發布。
環衛產業鏈趨于完善,一大批蓄勢待發的環衛項目也將有更大的市場空間。以城鄉建設統計年鑒數據為基礎,通過3種不同方式對比測算環衛服務市場空間,由此估算城鄉道路清掃保潔、城鄉垃圾清運、公共設施運營服務的市場空間超2000億元。其中,僅垃圾分類帶來的投資體量就將超過200億。
上行周期,給市場帶來三大嬗變
城鎮垃圾處理拐點之際,也對傳統意義上的環衛服務體系提出了全新要求:傳統“小環衛”將漸次向“大環衛”轉變。其中,包括道路清掃保潔、垃圾收運、垃圾處理以及垃圾分類等板塊凸顯整合態勢,不僅改變市場格局,也預示著行業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和新范式。
市場化進程提速的同時,環衛開始由大中城市向區縣、鎮村下沉。“同等覆蓋范圍,一個環衛一體化項目的營收能力相當于3到5個垃圾發電廠,市場誘惑力顯而易見。”截止目前,全國共有564個區縣處于環衛市場化改革前期準備階段,按平均每個區縣年費5000萬左右測算,有望釋放300億左右的市場空間。
結構性變化也帶給了業界新的驚喜。和原來小區域的環衛操作不同,當前環衛市場化項目覆蓋的區域范圍更大,且逐漸增加垃圾分類、資源再利用等內容。服務內容涵蓋“環衛服務、垃圾收運、垃圾分類、餐廚垃圾(收運)”等12個細分領域。同時,在環衛市場化從過去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向以PPP模式為主轉變的過程中,環衛PPP項目也在大浪淘沙。
站在大體量的關口,面向服務成本降低的需求,環衛服務的生產力革新正逢其時。環衛項目的運營成本構成中,人力成本占據50%,人力成本是環衛項目的主要成本構成。據中聯環境的測算,環衛機器人清掃,打破傳統“以人為主”的清潔模式,有望大幅降低作業成本。
著眼產業鏈發展大勢,環衛裝備將更加智能化、科技化,更多的機器替代人工。隨著技術的成熟與產品的迭代,以及產業政策及作業場景需求的不斷釋放,智能環衛機器人的大規模、大范圍的應用必然會來臨。按每臺機器人的平均單價按40萬元左右測算,未來3年內潛在市場有望達千億元規模。
深度調整不斷 搶跑新賽道
在過去的發展中,低質、低價曾經是環衛服務的代名詞,環衛清潔企業的重點基本都集中在研發裝備制造環節。但進入2020年后,技術、市場、需求都發生了變化:不能只將重點集中在數量和規模上,而是在鞏固、穩固環衛服務的同時要開拓新的市場,特別是要適應整個市場的變化、消費帶來的震蕩。
這種趨勢下,環衛服務企業正在不斷提升自身研發能力,傳統擴產降本的競爭模式已轉向技術致勝的博弈。無論是體量增容帶來的競爭加劇,或是科技革命催生的產業鏈,都要求環衛企業必須從技術層面加快向智能化、輕量化、和系統化傾斜,強化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角逐環衛市場的主要有三類企業,包括環衛設備制造商、專業環衛服務企業以及綜合性固廢服務商。進入2019年后,除啟迪環境外的各家公司環衛運營毛利率普遍逆轉前期持續下行態勢,環衛公司普遍迎來管理規模臨界點。隨著企業資金、技術以及管理能力要求進一步提高,市場則更偏向于能夠綜合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企業。這也意味著,頭部企業仍將大有作為,通過上下游整合、企業兼并和自身建設來提升競爭力。
從過去三年情形來看,前上市及IPO環衛企業環衛服務營收從43.7億元提升至106.3億元,復合增長率高達56%,前公司市場占有率從2.43%提升至5.91%。除廣東、山東等少數幾個環衛市場化發達的省份外,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的合同金額超億元的大項目,幾乎都被全國性大企業收入囊中。
業內人士預計,接下來一年內環衛市場化將進一步加劇,行業并購將更頻繁。而競爭環境的變化將進一步促進自主企業努力提升技術、品質,以尋求新的競爭優勢。環衛服務企業正在不斷提升自身研發能力,傳統擴產降本的競爭模式已轉向技術致勝的博弈。畢竟,從產品上提升競爭力,謀求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