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所有城市基礎保障領域一樣,在疫情、春節期間,污水處理廠一直持續運轉,對阻擊病毒、維護城市安全出力。但在全程無休的同時,污水廠也在經歷難關。在第一波由于工程招標暫停及污水廠運營人員防護物資缺乏引發的影響之后,隨著疫情繼續發酵,對于污水廠運營及相關水務企業,影響也在繼續隨之深化。
收入
進水量減少
在幾次假期延長后,重點工業企業延遲復工,對污水處理企業直接的影響便是進水水量的減少。當前城市污水處理廠的進水幾乎只剩下生活污水。在E20環境平臺對40家環境企業的疫情應對調查中,多家企業提到污水處理廠進水減少的情況。
“因為大規模地降低群體活動交聯度是本次對抗疫情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及方式,從而對生活生產中用水量、排污量、固廢排放量都有不同程度降幅,預計這項影響主要會表現在2020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上半段。”云南水務總經理于龍表示。
中環水務董事長王堤在接受中國水網采訪時,大概估算了企業面臨的水量損失:“由于疫情導致節后企業復工復產延遲,目前中環水務日水處理量與往年同期相比約下降12%。”
處理費支付壓力
在水量之外,也有一些水務企業擔心疫情期間污水處理費的支付問題。據悉,疫情期間,還有多地政府針對小微企業生存難題下發支援政策,包括北京、陜西、湖北、海南、深圳等地,采用中小企業減免/返還污水處理費的方式為企業減負。據深圳特區報報道,深圳將對受疫情影響的各類企業返還6個月的城鎮污水處理費,而這項舉措,將直接減輕企業負擔共3億元。
由于一直以來,我國污水處理費是收支兩條線,政府向居民和企事業單位收取的污水處理費進入財政收入;政府按照跟污水處理服務企業簽署的合同支付污水處理服務費,為財政支出。因而,政府免去部分污水處理費的政策,暫不對水務企業造成影響。但在經濟下行,政府支付能力下降的情況下,也有不少企業擔會增加政府支付壓力,從而影響污水廠未來收入。
“這將導致政府財政收入的減少,對污水處理企業水費回收或將產生影響。”某業內人士提到,“希望政府和平臺也能充分考慮到污水處理企業的經營需求和困難。”
成本
疫情發生后,切斷病毒可能存在的各種傳播渠道,成為各行業關注的焦點。為此,生態環境部于2020年2月1日印發《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污水和城鎮污水監管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要求,對城鎮污水處理廠,要督促其加強消毒工作,確保出水糞大腸菌群數指標達到相關排放標準要求。
文件還提到,當前公共場所和家庭為防控疫情多采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排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污水余氯量可能偏高,影響生化處理單元正常運行。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要督促各城鎮污水處理廠密切關注進水水質余氯指標的變化情況,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確保出水達標。
進水余氯影響
進水余氯將對污水處理中的生物活性造成不良影響。“余氯升高于0.5mg/L時,對反硝化開始影響,需要補充碳源來維持,導致成本升高。”來自污托邦技術群的技術人員表示。
據悉,目前關于疫情時期污水中余氯含量是否過高,尚且存在爭議。如江南大學教授李激在接受中國水網采訪時表示:“不要太擔心進水余氯。氯是強氧化劑,管網中那么多雜質夠它們氧化的,實在不放心,剩余污泥回流一部分進泵房,一般不會對生物池有影響。”盡管實際影響尚無足夠數據,但大多污水廠,已針對可能存在的進水余氯超標,部署了相關對策。如湖州中環水務緊急部署采購余氯試劑盒檢測進水余氯;跟蹤把握余氯對污泥活性的影響,加大污泥活性檢測力度等。
“在疫情期間,水質監測成本有所增加,增加的幅度,目前我們也在統計中。”首創股份總經理楊斌表示。
出水加強消毒
在出水環節,出于確保病菌指標達標的考慮,保持一定余氯含量也成為了短期內的行業共識。報道顯示,北京市11座污水廠全面提升污水處理標準,高碑店再生水廠采用了紫外線、次氯酸鈉和臭氧三重消毒,保障出水安全;在首創股份位于湖北的項目中,采用了次氯酸鈉+紫外雙消毒策略,并對格柵、加藥等設施的消毒頻次也進行了增加。
消毒部分的投入,成為了疫情期間污水廠成本上升的重點。公開報道顯示,哈爾濱市道外區團結鎮污水處理廠在春節前,對沒日2萬噸的水量,投擲了0.2噸次氯酸鈉消毒。
在消毒標準加強的同時,在全國交通不暢、物資渠道受限、生產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生產耗材的供應價格也隨之上升。
“公司現在要求出水中的游離氯保持在6.5-10mg/L。余氯的消毒藥劑本身價格就高,而且缺貨嚴重,沒有庫存的情況下,成本加大。”安徽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技術人員表示。他測算,按照目前的投加情況,噸水處理成本約上升0.08元左右。
您所在的企業是否也存在成本上升、收入下降的風險?將如何解決?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