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陜西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加快美麗陜西建設步伐,全省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2019年陜西全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改善2.0%,保持連續三年改善;平均優良天數較上年增加1.3天。西安市、渭南市退出全國空氣質量排名后20位,咸陽市位列全國空氣質量改善幅度第3位。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50個國考水質斷面中Ⅰ~Ⅲ類比例優于國考指標7.6個百分點;消滅劣Ⅴ類斷面,優于國考指標2個百分點。地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省土壤、核與輻射環境質量總體安全。三秦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1 生態文明建設地位更加突出
為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統籌協調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大問題,強化綜合決策,形成工作合力,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陜西省成立由省委書記、省長擔任主任的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的成立,進一步凸顯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地位,為進一步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深化生態環境保護機制改革,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體系,構建“大生態、大環保”工作格局,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保障作用。
2 推動高質量發展措施更加有力
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出臺提升全省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助推高質量發展意見,提出深化環評審批制度改革等8方面20條措施,積極服務全省“三個經濟”,助力追趕超越,助推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持續深化“放管服”,優化再造行政許可事項辦理層級和辦理流程。制定規范生態環境執法堅決防范“一刀切”政策措施,嚴禁“一律關停”等粗暴行為。開展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專項整治,嚴格規范環境監管、應急、督察及執法行為。明確執法分級清單,減少執法層級,優化限產錯峰執行標準,修訂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目錄,下放審批項目占省級審批項目數的64%,優化審批流程,環評審批時間壓縮至法定時限的一半,環評申報材料減少69%。
3 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堅持鐵腕治霾、科學治霾、協同治霾,堅決壓實責任,從“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六個方面,全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各項重點任務落實。組織3輪次大氣污染防治專項督察和多輪次執法,對4個縣(區)開展了“點穴式”督察,對未完成考核任務的2個城市實施公開約談,對空氣質量反彈較大的8個市(區)開展預警談話,整治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及定點幫扶指出問題2036個。修訂完善了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及應急減排清單,“一廠一策”編制應急減排措施,將7675家涉氣工業企業、3605家揚塵源納入應急減排清單,抓好排污總量前300家企業應急減排措施。2019年,全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平均為5.01,同比改善2.0%;優良天數平均265.3天,同比增加1.3天。
4 水環境質量逐步提升
深入學習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精神,開展“十四五”黃河流域陜西段水污染防治政策研究。以河湖長制為,全面推進“三江三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按照“現狀+問題+目標+任務+措施+責任”思路,制定并實施渭河等8個重點流域“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和延河朱家溝等8個國考斷面限期達標方案。持續開展規模以上排污口、飲用水水源地和黑臭水體專項整治。開展“萬人千噸”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排查,排查問題321個。整治黑臭水體24個,全面完成170個水源保護區劃定和縣級水源地249個問題整治。全省50個國考斷面全部消除劣Ⅴ類水質,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標率100%。
5 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成績顯著
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創建工作是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進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載體,2019年組織完成了1個市、12個縣(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規劃論證和1個市、7個縣(區)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的技術評估和考核驗收,組織開展了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以下簡稱“兩山”基地)評選工作,安康市鎮坪縣獲全國“兩山”基地命名,寶雞市隴縣、銅川市宜君縣、延安市黃龍縣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命名。全省“兩山”基地達到2個,在全國排名第6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達到5個,在全國排名第12位,在西北地區均排名第1位。
6 排污許可制改革全國
陜西省扎實落實國務院《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大力推進排污許可制改革,大膽探索、創新嘗試,在全省24個重點行業開展清理整頓試點,2019年5月底完成24個重點行業2913家排污單位清理整頓,成為全國完成清理整頓試點工作的省份,受到生態環境部通報表揚。同時,全面啟動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在國家要求的“重點管理、簡化管理、登記管理”分類管理基礎上,創新增加“清單管理”類別,將3.7萬家排污單位納入固定污染源管理,初步建立起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防治體系,相關經驗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及全國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會上作典型交流發言。
7 環境治理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修訂《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為促進秦嶺生態環境治理方式轉變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根基。修訂《陜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條例》,發布《陜西省黃河流域污水綜合排放標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關中地區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4項地方標準。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制定《陜西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辦法(試行)》《陜西省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辦法(試行)》,開展損害賠償6起,結案3起,賠償金額846萬元。
8 環境風險防范能力逐步加強
根據全省尾礦庫環境風險評估結果,集中開展環境安全治理;組織開展油氣管道環境風險排查,堅決遏制原油管道泄漏造成污染的情況發生;汲取響水化工企業爆炸事故教訓,緊急開展化工企業環境風險隱患整治。2019年共發生環境突發事件26起,突發環境事件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各起事件均得到妥善處置。2019年9月25日,陜西省成功舉辦“安盾行動-2019”處置核與輻事件應急演練,通過演練檢驗了陜西省各有關部門及核與輻射應急隊伍的應急響應、應急監測及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健全陜西省核與輻射事故應急體系,確保人民生命和生態環境安全。
9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
陜西省生態環境垂改完成階段性工作,省生態環境廳駐市(區)生態環境督察局正式成立,市級生態環境監測站鎖編定檔。2019年中省累計下達環保資金34.97億元,同比增加46.62%,為歷年來生態環保投入大的一年。組織全省生態環境監測技術大比武并參加生態環境部組織的全國大比武,取得團體三等獎和個人二等獎1名、三等獎1名。全省已建成含188個自動站(國省控)的空氣質量監測網,提前完成“十三五”建設任務,啟動640個關中地區鄉鎮自動站建設,已建成318個;建成184個手工監測斷面及73個水質自動站的水環境質量監測網;建成含929個國控監測點位和234個省控監測點位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建成含169個自動站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網。
10 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加快化解
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抓手,聚焦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持續用力,全面打造新時代生態環保鐵軍,全力推進四大保衛戰各項措施落實落地,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的優勢,建立按月調度、包抓督辦、現場核查、媒體公開等督辦機制,累計解決群眾身邊生態環境問題7600余件。開展大氣、水污染防治及飲用水水源地執法檢查及專項整治。全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共立案環境違法問題7627家,處罰金額3.4億元。全年公開曝光環境違法問題企業294家,約談市縣政府7個,約談環境違法問題企業47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