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們總在說2020年。
“十三五”末,我們總在說“十三五”。
2016年-2020年,“十三五”,我們馬上就要走進2020年,那些曾經立下的目標都完成了嗎?
本文繼續環保在線2019年盤點篇,看看“到2020年/年底”,環保需要完成哪些目標。
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到2020年,創建百家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百家綠色示范園區、千家綠色示范工廠
到2020年,全國自然保護區陸地面積占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比例穩定在15%左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和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得到保護的占90%以上。
到2020年,林地保有量達到31230萬公頃。
到2020年,混交林占比達到45%,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達到95立方米/公頃,森林植被碳儲量達到95億噸。
到2020年,治理“三化”草原3000萬公頃。
到2020年,建設儲備林1400萬公頃,每年新增木材供應能力9500萬立方米以上。
到2020年,努力建成10個百萬畝、100個十萬畝、1000個萬畝防沙治沙基地。
到2020年,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6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9%。
大氣:
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
完成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4.2億千瓦,節能改造3.4億千瓦(包括完成西部12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現役30萬千瓦及以上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以上。
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重點區域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供熱半徑15公里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落后燃煤小熱電全部關停整合。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中型和重型柴油貨車100萬輛以上。
水環境:
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70%以上,劣Ⅴ類水體比例小于5%。
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高于93%。
質量極差的地下水比例控制在15%左右。
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比例均控制在10%以內。
沿海省(區、市)入海河流基本消除劣V類的水體。
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5%和85%左右。
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京津冀區域達到30%以上。
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3年分別下降35%、30%以上。
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7億畝左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
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要求。
京津冀區域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73%。
重點地區總磷排放量降低10%。
國控斷面(點位)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比例達到75.0%以上,劣Ⅴ類斷面(點位)比例控制在2.5%以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4%。
新建污水收集管網不少于15萬公里。
新增再生水利用設施規模1505萬立方米/日(設市城市1214萬立方米/日,縣城291萬立方米/日)。
地級城市建成區完成污水全收集、全處理。
全國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4500萬噸,所有縣城和重點鎮具備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縣城、城市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95%左右。
完成提標改造的污水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總和不低于4250萬噸。
全國新增污泥無害化日處理能力6萬噸,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
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不少于13萬個(長江經濟帶約5.05萬個、京津冀區域約0.81萬個、南水北調東線中線水源地及其輸水沿線約2.28萬個)。
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20萬噸/日以上,海水直接利用規模達到1400億噸/年以上,海水循環冷卻規模達到200萬噸/小時以上,新增苦咸水淡化規模達到100萬噸/日以上。
海水淡化裝備自主創新率達到80%及以上,自主技術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市場占有率提升10%。
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
海綿城市:
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土地面積達到城市建成區面積的20%以上。
土壤: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重度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面積力爭達到2000萬畝。
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面積達到1000萬畝。
分批實施200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
固廢和環衛: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73%。
農村地區工業危險廢物無害化利用處置率達到95%。
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
垃圾焚燒處理率達到40%。
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建成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其他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縣城(建成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建制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以上。
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50%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60%以上。
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全國規劃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50.97萬噸/日(包含“十二五”續建12.9萬噸/日)。
新增收運能力44.22萬噸/日。
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70%以上,縣城達到60%以上。
全國90%以上村莊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國內固體廢物回收量由2015年的2.46億噸提高到3.5億噸。
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
無廢城市:
試點城市的大中型礦山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和標準,其中煤矸石、煤泥等固體廢物實現全部利用。
基本實現同城快遞環境友好型包裝材料全面應用。
在試點城市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全面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基本建成廢棄產品逆向回收體系。
環境監測:
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縣(市、區)全覆蓋。
東部、中部區縣和西部大氣污染嚴重城市的區縣實現監測站點全覆蓋。
清潔能源:
非化石能源裝機比重達到39%,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降至58%以下。
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5%以上,發電用煤占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到55%以上。
氣電裝機規模達到1.1億千瓦。
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到200萬輛左右。
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個。
常規水電規模達到3.4億千瓦,“十三五”新開工規模6000萬千瓦以上。
風電裝機規模達到2.1億千瓦以上。
太陽能發電規模達到1.1億千瓦以上,(分布式光伏6000萬千瓦、光伏電站4500萬千瓦、光熱發電500萬千瓦)。
物質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500萬千瓦左右,地熱能利用規模達到7000萬噸標煤以上。
常規天然氣產量達到1700億立方米,頁巖氣產量達到300億立方米。
完成200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光伏扶貧項目建設。
農業農村:
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建制村13萬個。
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
中西部有較好基礎、基本具備條件的地區,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左右。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90%以上。
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生物、物理防治覆蓋率達到30%以上。
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0%以上,農藥利用率達40%以上。
所有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比例達到75%以上。
行業:
聚氯乙烯行業每單位產品用汞量在2010年的基礎上減少50%。
基本淘汰林丹、全氟辛基磺酸及其鹽類和全氟辛基磺酰氟、硫丹等一批《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管制的化學品。
全國基本完成排污許可管理名錄規定行業企業的許可證核發。
每噸水泥熟料綜合能耗從112千克標煤降至1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平均降低30%以上,綜合利用廢棄物總量增長幅度達到10%左右,水泥窯協同處置生產線占比約15%。
木質家具制造行業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替代比例達到60%以上;水性膠粘劑替代比例達到100%。
船舶制造行業,60%以上的涂裝作業實現密閉噴涂施工。
工程機械制造行業,高固體分、粉末涂料用比例達到30%以上。
鋼結構制造行業,高固體分涂料使用比例達到50%以上。
基本完成“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
基本完成鋼鐵、建材、有色、火電、焦化、鑄造等重點行業及燃煤鍋爐無組織排放排查,建立管理臺賬,對物料(含廢渣)運輸、裝卸、儲存、轉移和工藝過程等無組織排放實施深度治理。
企業基本完成安裝煙氣排放自動監控設施。
重點行業的重點重金屬排放量要比2013年下降10%。
更多“十三五”環保目標,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