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6年里,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累計已超過1000億美元。
兩年前,《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先后落地。同時,設立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和“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聯盟。“一帶一路”沿線大部分國家面臨發展轉型期,環保市場和需求巨大。公開資料顯示,“一帶一路”沿線經過國家和地區的總人口約44億人,經濟總量約21億美元。但多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普遍面臨著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發展與保護的矛盾。
綠色“一帶一路”的政策和資本紅利,為中國環保企業“壯了膽氣”。數千億對外投資資金和成百上千各類投資項目落地的同時,“一帶一路”也切實地為環保產業提供了新增長點和新故事內容。通常來看,“一帶一路”環保項目投資體量較小,適合更多的環保企業,金融風險也較低,此外也有更加多的合作伙伴,無疑是更加有風險-收益性價比的更優選擇。
“環保市場的化發展,使國內一些大企業紛紛調整發展戰略,已有的環境產品以及工程建設能力急需開拓新的市場”。因新政策催生的“市場福利”將越來越少,環保企業不得不直面競爭,更多地通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對手處“搶項目”。“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國外的項目融資成本下降,一些民營企業也敢單獨承包項目。同時也提高了環保產業集中度并通過并購整合和投資經營,環保企業可迅速整合形成產業鏈、延長產品線,快速搶占市場制高點。
近年來,一些大型的環保企業通過并購企業快速增強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盡管具有視野和相關能力的環保企業,也在近年開始真正的承接和運營市政水、固廢、甚至修復類環保項目,積累項目經驗。但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的拓展上,基本上仍是“國企開路、民企跟進”的模式。具體至環保而言,企業“走出去”包括并購公司、提供設備、環保企業作為工程項目聯合體成員等多種形式。
這也意味著,并非每個環保企業都具備走出去的能力。這些競爭力不僅包括技術過硬、項目經驗豐富、符合所在國標準,還要有耐心,并增強服務意識,滿足客戶需求,融入當地文化。當前我國環保產業整體還處于“小”而“散”的狀態,并且由于缺乏走出去的經營和全面收集分析市場信息的能力,環保民企投資“一帶一路”面臨更大風險。
除了硬指標,軟實力也成為人們看重的因素。價值理念、企業文化、尊重并融入當地歷史和文化等,是不可忽視的條件。鑒于環保產業投資周期長、回報慢的特點,擁有應對標準差異的能力,項目設計也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方式。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走出去”并不僅僅是在海外做項目,海外項目不只是將業務拓展到國外,而是要實現資源在范圍內的優化。
從企業的需求判斷,實現園區化發展是一攬子解決外部營商環境、獲得規模化集群化效益的可行方式,實現園區化發展的必要性已被較為廣泛地認可。通過示范試點和園區合作,促進綠色低碳環境技術與產業發展成為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方向和內容。具體說來,東南亞一帶將出現更多市政類的環保機會,中東地區有更多工業項目機會,而海水淡化等水資源替代方案的需求,也將形成未來重要的市場趨勢。
“要將‘一帶一路’建設成為生態環保高速路。”環境保護部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副主任周國梅曾指出。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多部門仍將就推進“一帶一路”重點任務放出“實招”,共促民企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