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溢神州大地,水澤華夏兒女。
新中國70年,流水正不斷上演一出出“反轉”戲碼。而這,也是中國水環境從工業文明中鳳凰涅槃,逐步回歸自然生態的光陰故事。
就在第11個“雙十一”購物節巔峰對決之際,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生態環境部聯合攝制、分為《清水綠岸》《藍天白云》《沃土如金》《生態文明之路》的專題片《美麗中國》應約而至。在日前播出的《清水綠岸》中,從守護長江水源的牧民吐旦旦巴到深圳民間“河長”鄧志偉,一卷中國治水畫卷就此鋪展開。
“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亦如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水環境治理進軍號令再次吹響:“要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保障飲用水安全,基本消滅城市黑臭水體”。至此,防治水污染、保護水生態環境、打好碧水保衛戰成了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護好“大水缸”
飲用水要安全,打好碧水保衛戰。
保護飲水安全,飲用水水源地是關鍵。作為水污染控制安全、成本低的關口,水源地環境質量同時是保障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健康水的首道關卡,重要性不言而喻。水污染防治法曾明確,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2018年,一場大規模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攻堅戰,在全國各地集中開展。搬遷治理工業企業、關閉取締畜禽養殖場、改造水源保護區內防護設施、新建輸水管網……在這場力度空前的水源地清理整治中,問題整改率達99.9%。
相對應地是,來自生態環境部的一組數據顯示,同一時期內,5.5億居民的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升。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對于飲用水源地環境問題的整治將進一步推進到縣區一級,同時對2018年已完成整治的地市級水源地環境問題進行“回頭看”。
治好“帶帽”水體
黑臭水體要消滅。
城市黑臭水體是群眾關注度高的環境問題之一。在經濟迅猛發展、人口密集增長的過程中,環境污染問題也凸顯出來,城市中的河流成為重災區。2015年4月,被稱為開啟史上嚴水源治理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即“水十條”正式開始實施。治水成為國家重要民生工程。
“水十條”提出的主要治理指標之一,就是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直面頂層設計中對黑臭水體治理方面的規定和目標后,各地各部門競相積極行動,諸多城市中遭市民多年嫌棄的臭水溝變清了、沒味了。另據不完全統計,36個重點城市直接用于黑臭水體整治的投資累計1140多億元,共建設污水管網近2萬公里、污水處理廠(設施)305座,新增日處理能力1415萬噸。
雖然黑臭水體整治初見成效,但今后的治理仍是一場時間緊、任務重的攻堅戰。一些城市整治完的黑臭水體,短期內達標后,經過一兩年又反彈了。如何鞏固整治成果?“對黑臭水體整治是滾動管理機制,不是說整治完了就不管了,會不斷把新的黑臭水體及時納入國家清單進行督促整治。”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說。即便到2020年往后,這項工作依然會緊盯不放。
打好碧海攻堅戰
實施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全國的步伐亦在加速。“水十條”提出,到2020年,沿海省(區、市)入海河流基本消除劣于V類的水體。
盡管監測數據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整體穩中向好,但嚴峻的現實卻是“目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仍處于污染排放和環境風險的高峰期, 生態退化和災害頻發的疊加期。”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江蘇沿岸、長江口、杭州灣、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超標要素主要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治理海域污染,不僅是簡單地清除海上垃圾。“海域污染表現在海里,問題在岸上。怎么治?面對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成本高、見效慢、易反復等難題,關鍵是堅持陸海統籌治污。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和地方從陸源污染治理、海域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范四大板塊,實施治理與修復協同推進。
尤其在過去一年里,海洋環境治理格局重構進度明顯加快。一方面,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正逐漸得到政策重視《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海洋環境保護法》及其配套文件,明確攻堅戰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單,將攻堅戰目標落實落細。另一方面,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和監管,上至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到生態環境部,下至大力推進灣長制建設。一場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攻堅戰正挺進收官階段。
如今,歷史的浪潮滾滾向前,水環境新局面已經開啟。我們相信,中國的未來,不僅有高質量發展,更有水清岸綠、魚翔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