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19中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在成都成功舉辦。論壇高峰對話現場,環境商會執行會長、威立雅中國區副總裁/董事總經理黃曉軍,盈峰環境副總裁兼董秘劉開明、知合環境總裁王亞超、申港證券副總裁趙玉華、四川發展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副總經理張慧、中關村科技租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鵬艷等嘉賓,
圍繞“資本邏輯:綠色金融驅動產業再啟程”話題,展開了一場資本與產業的思想碰撞。
左起:黃曉軍、劉開明、王亞超、趙玉華、張慧、楊鵬艷
現金流!現金流!
2018年以來,在金融去杠桿、PPP清庫存、強化對影子銀行的監管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環境企業受到很大沖擊,部分企業出現現金流緊縮、債券及債務違約等一系列問題,甚至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成為熱議話題。
黃曉軍表示,資本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成,不過由于大家的角度和訴求不同,有時候也像一對“冤家”。經歷2018年的風雨之后,資本與產業開始重新審視彼此,雙方的看法也會有所改變。
從資本角度而言,申港證券趙玉華表示,去年,由于資金鏈緊縮、PPP項目的實施等因素確實會增加成本,影響上市公司的盈利,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有些股東把手伸向上市公司,通過關聯交易和內部交易,把一些資金從上市公司轉到了體外;也有股東股票質押可能是想用資金培育一些好項目,有收益以后再把項目放到上市公司里來;還有一些資金可能做了跟上市公司主業不相關的投資,結果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這樣使得整個資金鏈斷掉。
張慧認為,環保行業這兩年的困境,一是因為市場的競爭發展和經濟環境對撞的結果,PPP從2014開始走向高峰,結果遇到了經濟環境的惡化;二是短貸長投,用短期流動性資金投資長期項目,這個過程中又遇到了金融機構去杠桿,導致經營難以為繼;三是無序擴張,很多環保企業除了做自己的主業也涉及其它領域,包括房地產、礦業等,沒有想清楚就擴張,在這種環境變化下會導致整個大行業的下降。
生態環保項目多具有資金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長、資金周轉慢等特點,劉開明表示,環保行業某種意義上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產業,這對民營企業或者中小企業是不利的。去年,不少環保上市公司的現金流是負數,即使沒有一些外部環境的影響,在現金流長期為負的情況下公司也是難以維繼的。對環保公司而言,首要一條就是要考慮如何通過資本配置使得現金流達到比較健康的狀態。
“可能以前環保企業家更多關注的是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現在可能要倒過來,首先要關注現金流量表,再是資產負債表,再是損益表,使自己更好地活下來,另外,能更好地根據企業的現金流量去配置資產,包括利用一些資本市場的手段,這樣可能才會更加穩健一些”,劉開明強調。
王亞超頗為認同劉開明,他表示,從企業評估來看,要看現金流,還要看凈利潤,這是企業發展為核心的兩點,尤其是經濟形勢和產業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
雖然在這一輪“洗禮”的過程中,有些企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但也有一些企業生存得很好,王亞超說,“那些聚焦自身技術、產品、技術裝備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永遠都不可能被資本市場所洗禮。另外,有定力選擇‘不做’的企業也活了下來,不過這對企業的綜合評估能力要求很高。”
“去年環保行業感受到了寒冬,但其實從整個資本市場來講,環保上市公司的表現一定不是差的,也不是慘的。”趙玉華坦言,不過,這一次困境給大家帶來了切膚之痛,使得大家開始從微觀層面考慮一個企業的邊界在哪里。過去可能都是雄心勃勃一直往前走,現在在向前走的過程中,可能還需要考慮企業財務杠桿的承受能力有多大,在壞的情況下是否有能力清醒面對。
環保企業的資本邏輯
去年,在“國進民退”的大環境下,民企代表盈峰環境以152.5億鯨吞中聯環境成為年度并購案,給環境產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環保企業要如何長袖善舞,劉開明提出了四點建議:
第一,對于上市公司而言,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工具,而工具就是權益融資,這是上市公司相較于非上市公司的優勢。因為權益融資的杠桿可以幫助上市公司緩解資金壓力,去年盈峰收購中聯環境也是通過換股收購的,這樣對于母體公司不會帶來實質性的現金支出壓力,這是上市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的工具。
第二,環保企業當前面臨的問題,也是比較無奈的問題是短貸長投。現在很多環保項目,尤其是水廠項目合作期都接近30年,但是一般項目貸款采用的是短期或中期的流動資金貸款,對應的還貸期限僅為1年~3年,這樣項目資金很難延續。另外,環保項目的回報率也非常低,一般要8年才能收回投資,如果上市公司不能在資本結構上進行合理的配置或者組合,就很容易出問題。當前的資本市場也面臨融資渠道相對單一等困境,呼吁資本市場給予環保行業更多的支持。
第三,資本運作要做好壓力測試,包括兩方面,一是企業資本運作風險的性要做好充分分析;二是做好大股東的壓力測試,考量大股東是否有能力承受股價下跌帶來的爆倉和其他風險。
第四,資本運作要基于戰略,要有定力,這一條知易行難。當前很多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更多是基于市場熱點或是基于市值管理角度在做,這些在某個階段里可能會有效果,但長期來看都可能存在問題。
王亞超認為,民營企業的資本運作至少需要具備四項思維:第一是戰略思維,第二是政治思維,第三是資本思維,第四才是產業思維,具備這四個思維才能確保公司能活下來,不過活得好不好還要深耕。
他表示,具體從股權和債權兩方面來看,權益方面,非上市公司要適度杠桿,即資產負債率要控制在50%左右,兜里有1塊錢想干1塊5的事是可以的,如果有1塊錢想干10塊錢的事那就是極其不可行的,風險很大。債權融資方面,需要根據自身特性,選擇相應的融資工具,比如融資租賃、銀行貸款,還包括ABS、ABN等。
資本說,對環保,我們癡心
金融機構對環保行業一直以來非常重視,一方面因為環保本身是剛需,另一方面,這兩年,中央提出金融要服務實體,節能環保行業基本屬于實體經濟行業。今年,科創板開閘,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上市推薦指引》中,重點推薦的七大領域的科技創新企業,其中之一就是節能環保領域。而在科創板受理的100多家企業中,環保企業占六七家。另外,2018年整個環保行業的并購比2017年在金額上有明顯增加,從環保企業的上市數量來講,和其他行業比也在增長。
趙玉華表示,環保行業的機會永遠都在,資本市場也永遠不會放棄環保行業。在環保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當中,環保行業和資本市場的結合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結果,也會擦出非常好的火花。
作為國有產業引導基金代表,四川發展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副總經理張慧表示,環保是政策驅動的行業,政策有提升,標準有提升,就會帶來新的行業機會。政策驅動性產業也是被動發展的產業,它的社會責任遠大于經濟利益。國有企業首先強調社會責任,應該支持環保行業的發展。
他提到,國資進入后不僅對環保融資便利性和成本等都有很大的增強作用,同時對環保企業的信用評級也有很高的提升,而且近幾年國有資本在主動改變,現在在盡量放松對并購企業的管控,讓原有經營團隊繼續保持它的經營,原來的技術研發團隊能繼續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研發,國資需要做的就是提供各種各樣能力范圍內的支撐。
“整個過程中還是希望能夠跟環保企業有很好的良性互動,國資體現社會責任,讓國有資產有所增值,環保企業在國資的支撐下能夠降低融資成本,延長融資期限增長,保持技術和行業地位。大家各取所長,實現共贏,這是我們樂見其成的結果”,張慧表示。
中關村科技租賃有限公司是一家國有控股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也是國內科技租賃公司,主要是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截止去年底,這家公司已經累積投資了200多家環境企業,其中99%是民營企業,總投資額達五六十億。
中關村科技租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鵬艷表示,金融機構不僅要有資本思維或者說金融思維,主要的是還要有產業思維。金融機構必須要到產業中去,了解產業前沿動態,不然不可能知道產業的真實需求,更好地提供服務。第二,作為一個融資租賃企業,還要主動構建金融生態,比如探索股債聯動模式,幫助企業進行快速的規模復制。第三,逐漸提升產業生態,中關村科技租賃依托投資的200多家環境企業,希望在產業細分領域構筑小生態,探索實現市場協同和技術協同。
對話結尾,黃曉軍總結道,“信心如金,貴在堅守,不見風雨,何來彩虹。祝福產業與資本合作共贏。”
原標題:環境產業與資本邏輯的碰撞:想說愛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