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環境影響評價是從源頭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重要環境管理手段。在去年機構改革中,生態環境部設立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承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政策環境影響評價、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以及排污許可綜合協調和管理工作。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我們邀請到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劉志全司長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通報幾項我部近期的工作。
一、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5月31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開展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對開展主題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生態環境部認真貫徹落實,積極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5月31日晚,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干杰主持召開部黨組(擴大)會議,傳達學習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和會議精神,要求扎實推進主題教育,確保取得預期效果。
6月10日,我部召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動員會。李干杰部長出席會議并作動員講話,強調要自覺把思想和認識統一到重要講話精神上來,推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抓實抓好抓出成效。中央第24指導組組長宋秀巖出席會議并作指導講話,要求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根本任務作為突出的主線,落實到主題教育全過程各方面。
6月12日,生態環境部召開部黨組(擴大)會議,審議通過《生態環境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實施方案》。按照主題教育工作安排,生態環境部近期還舉行了陳奔烈士先進事跡報告會和廉政警示教育、生態環境部領導班子成員和機關司局級干部集體參觀“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覽、領導干部深入開展調研等活動。6月24-28日,生態環境部正在舉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集中學習研討班,部領導班子和各司局主要負責同志進行深入學習和集中研討交流。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進一步貫徹落實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上的重要講話,牢牢把握“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這個總要求,把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貫穿主題教育全過程,確保主題教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二、第一階段統籌強化監督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2019年5月15日至24日,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第一階段統籌強化監督工作,聚焦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任務開展現場監督,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水源地保護、“清廢”行動、打擊“洋垃圾”進口、長江“三磷”整治、斯德哥爾摩公約和汞公約履約抽查、群眾信訪線索現場核查等7個專項任務納入統籌,共組成25個省工作組92個現場組,現場核查25個省份251個地市625個縣(區)3804個點位,共發現各類問題5206個。具體情況如下:
一是水源地專項。對長江經濟帶以外13個省份120個地市476個縣(區)的754個縣級水源地逐一現場排查,共核查“清單內”問題3029個,已完成整治1744個,新發現清單外問題264個。
二是黑臭水體專項。對13個省份116個城市1138個黑臭水體整治情況開展了現場核查,發現362個黑臭水體829個問題,其中38個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低于80%。
三是清廢專項。對“清廢2018”中除掛牌督辦的6個重點問題逐一現場核查,對其他1302個問題按5%比例(共65個)進行“回頭看”抽查,共發現8個問題,占比11.3%。
四是洋垃圾專項。全面完成了352家固體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現場檢查工作,涉及8個品種固體廢物,共發現35家企業存在79個環境違法問題,環境違法率為10%。
五是三磷專項。共抽查5個省份15家“三磷”企業(礦、庫)環境守法情況,發現11家企業21個環境問題。
六是履約專項。對7省份15地市24家生產或使用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或汞的企業開展檢查,未發現違反公約問題。
七是信訪專項。現場核查1058個群眾信訪投訴線索,屬實或部分屬實問題784個,信訪屬實率為74.1%。在784個舉報問題中,有462個問題已解決,占總數的58.9%;但仍有322個信訪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總體上看,各地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在不斷提高,環境治理的力度在不斷加大,但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容忽視。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對第一階段統籌強化監督發現的5206個問題逐一拉條掛賬、移交地方、緊盯解決,推動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到位。今年9-10月,我部將組織開展第二階段統籌強化監督工作,對各地整改情況逐一核查,督促每一個問題都得到有效解決,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環境獲得感。
三、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有序推進
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和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生態環境部于今年1月份、2月份分別開展渤海入海排污口和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采取“試點先行與全面鋪開相結合”方式,計劃利用兩年時間完成“排查、監測、溯源、整治”4項任務。今年的主要任務是“查”,要通過試點工作,形成排查的模式方法,把向渤海和長江排污的所有口子“查清楚”“數明白”。
經過近半年的努力,試點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試點排查任務基本完成。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地方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全面清查向渤海和長江排污的口子,綜合運用了衛星遙感、無人機、無人船、聲吶、紅外等技術手段,對試點地區160多公里岸線,約800平方公里區域范圍實現排查全覆蓋,并對近400個點位、1400多個樣品進行取樣監測,初步形成試點地區入河(海)排污口臺賬。目前正在進行進一步分類核查統計。
通過試點工作,驗證了無人機航測、人工核查、難點攻堅等三級排查體系總體可行,建立了排污口“交辦給政府、落實到河長”的排查整治責任機制,先后制定了資料整合、排查指南、信息臺賬等一系列技術規范,初步形成一整套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程序方法和工作模式,為全面推進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借鑒試點排查的模式做法,生態環境部于6月24日起,組織開展了天津(濱海新區)、唐山、大連、煙臺等4城市入海排污口現場排查工作。在4市無人機航測的基礎上,生態環境部組織260個現場組,對1700公里的海岸線進行拉網式排查,實現“有口皆查、應查盡查”的目標。同時,環渤海、長江其他地區都在抓緊行動,有序推進基礎資料整合分析、無人機航測等任務。
下一步,我部將組織對各地航測結果進行統一解譯,并有序完成環渤海其他9個城市和長江經濟帶其他62個城市的現場排查,全面掌握渤海入海和長江入河排污口情況,為渤海和長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供堅強保障。
劉友賓:下面,請劉志全司長介紹情況。
劉志全:感謝主持人。新聞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我代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對大家長期以來對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大家注意到,自去年生態環境部機構改革以后,環評司的名字發生了變化,從環境影響評價司變為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名稱的變化反映了職責的整合和管理思路的調整。就是要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改革精神和部黨組部署,從過去以項目準入為主的管理向既抓宏觀又抓微觀的全流程管理轉變,逐步構建起“三線一單”為空間管控基礎、項目環評為環境準入把關、排污許可為企業運行守法依據的管理新框架,深化整個環評與排污許可體制機制建設。
今天,我就重點從“三線一單”編制實施、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推動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許可制度這三個方面,介紹有關工作進展和成效。
第一,推進“三線一單”編制實施,積極參與綜合決策。編制實施“三線一單”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舉措,是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的重點任務,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全力推進,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基本建立“三線一單”管理和技術體系。在管理層面,發布實施了《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工作實施方案》《長江經濟帶戰略環境評價“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實施方案》,確立了先試點、后推進、邊實踐、邊應用工作思路,明確了國家指導、省為主體、地市參與的工作模式,建立了國家對地方對口指導機制和技術專家責任制,各省市成立了省級政府領導為組長、各部門分工協作的協調小組機制,保障了各項工作積極有序推進。在技術層面,發布《“三線一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以及準入清單編制、技術審核、對口指導、制圖規范等10余項技術文件,技術框架體系基本建立。在法治層面,地方也在同步強化“三線一單”管控效力,天津市、貴州省通過制修訂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首次明確了“三線一單”法律地位,四川等省也在積極推進“三線一單”入法。
二是完成省級試點,近期將發布長江經濟帶11省(市)及青海省“三線一單”成果。各省市均已完成成果匯總,近期將完成審核完善工作,今年下半年將陸續發布。6月26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審議通過了貴州省生態環境空間管控“三線一單”。初步成果顯示,12省市在“三線”分析基礎上,綜合疊加生態、水、大氣和土壤等要素管控分區和行政區域、工業園區、城鎮規劃邊界等,統籌劃定了優先、重點和一般三類環境管控單元,共劃分綜合管控單元1萬多個,重點地區空間管控精度達到鄉鎮及園區級別。針對管控單元,各省市總體采用結構化的清單模式,從省域、區域、市域不同層級,對環境管控單元提出了具體生態環境準入要求。各省市在“三線一單”編制中同步探索落實途徑,不少階段性成果已經在地方綜合決策、區域規劃、項目準入等方面得到積極應用。其他19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三線一單”編制已經啟動,預計2019年可基本完成初步成果,2020年發布實施。
第二,深化“放管服”改革,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深化“放管服”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生態環境部勇于簡政放權、切實強化監管、持續優化服務,改革力度和效果較為顯著。
一是簡政放權,再減少一個審批事項,再下放9類項目審批權限。通過修訂《環評法》取消了環評機構資質許可,至此環評領域原來5項行政審批中,只保留了建設項目環評審批1項。再次修訂由我部審批環評的建設項目名錄,進一步下放運輸機場等9類項目審批權限。今年第一季度全國審批項目環評4.6萬個,備案18.9萬個,超過80%以上無需審批。截至今年6月27日,全國審批環評報告書(表)9.7萬個,備案環評登記表50.1萬個。
二是放管結合,探索監管新思路、新手段。環評資質取消后,及時發布公告對過渡期內相關要求作出暫行規定,正在制定新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監督管理辦法,建立以信用監管為手段的新型監管機制。推進“互聯網+監管”工作,全國排污許可證同一個平臺核發和監管,推進全國環評在同一平臺申報和審批的試點工作,提升智能化監管水平。
三是優化審批服務,提升獲得感、滿意度。建立并動態調度重大項目環評服務臺賬,與相關部委和地方建立協作機制,對基礎設施等項目,提前介入,超前服務,開通綠色通道,我部審批時間已壓縮至法定時限的一半,今年第一季度地方報告書、表的平均審批時間已壓縮至22天和13天。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下一步,我部將按照6月25日國務院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精神,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第三,聚焦“一證式”管理,推進排污許可證全覆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部黨組部署,排污許可制法律法規、管理和技術體系不斷完善。
一是建立健全排污許可法規制度體系。完成《排污許可管理條例》起草,已按程序報送審查。發布《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兩個部令,規范排污許可證申請、核發和監管;發布38項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基本建立技術支撐體系。
二是組織開展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頓試點。堅決貫徹落實兩個兩步走原則,先試點再推開,先發證再整改,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8個省(市)開展24個已核發行業的清理整頓工作試點,通過“摸、排、分、清”四項重點任務進行全面清理,摸排發現“應發未發”的企業數量占過去已發證企業數量的近三成,對這類尚未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企業實施分類處置,推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現“核發一個行業、清理一個行業、規范一個行業、達標一個行業”。
三是組織完成階段性核發任務。按時序進度要求完成24個行業排污許可證核發,截至昨天共發證50894張,登記企業排污信息2.6萬余家。提前一年完成黑臭水體行動計劃提出的36個重點城市建成區污水處理廠核發任務,助力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
四是開展排污許可證后監管。今年我部發布《關于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強化監督工作中加強排污許可執法監管的通知》,將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納入相關重點區域強化監督檢查,執法監管得到顯著強化。
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謝謝各位!
劉友賓:下面,請大家提問。
去年抽查535個環評文件 處理了存重大質量問題的31個單位和76名環評師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請問環評領域“放管服”工作進展情況如何,取得哪些成效?有人擔心,“放管服”改革將使地方陷入“放不開”“管不住”的尷尬處境,請問“放管服”改革存在哪些短板和問題?將如何解決?
劉志全:深化“放管服”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6月25日,國務院召開了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總理做了重要講話,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放管服”改革重點工作,我部將認真貫徹落實。對生態環境領域而言,“放管服”改革是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保障、是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舉措,我部高度重視,優化頂層設計、推進全系統落實。
去年以來,我部制定實施《關于生態環境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李干杰部長召開視頻會議在全系統進行了動員和部署,會議一直開到基層。目前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進,市場主體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有了進一步提高。這里面,既有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問題,也有依法嚴格執法、又堅決反對“一刀切”的問題。在環評審批方面,可以從三個方面說明改革進展和成效,
“放”的方面,一是砍審批事項,環評涉及的5項行政許可,已經依法取消了部門預審、試生產審批、竣工環保驗收許可、環評機構資質許可4項,僅保留1項建設項目環評審批。二是減審批數量,兩次修訂環評分類,將登記表由審批改為告知性備案,去年全國審批項目環評22.1萬個,備案登記表項目環評98.2萬個,網上10分鐘辦結。下放審批權,下放了運輸機場等9類項目的環評審批權。三是壓審批時間,平均審批時間已縮短至法定審批時限一半左右。
“管”的方面,一是加強“三線一單”宏觀管控,加強區域流域規劃環評管理,強化對項目環評的指導和約束。二是出臺有關建設項目環評事中事后監管辦法和指導意見,對未批先建等違法行為加強監管執法。三是加大對環評文件質量的監督檢查,2018年我部抽查了535個環評文件,處理了存在重大質量問題的31個單位和76名環評工程師。四是完成了全國環評管理檢查指導,加強對地方的指導幫扶和督促監管。
“服”的方面,一是加快出臺技術規范標準,包括40多項審批原則、重大變動清單等,并修訂了一批環評技術導則,簡化不必要的技術規范內容。二是建立和相關部門協同推進的機制,建立了與相關部門協同推進環評工作的機制,制定了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三本臺賬,提前做好指導服務。三是推進在線審批,一網通辦,便利企業、群眾辦事。
今年以來,我部還印發了《生態環境部行政許可標準化指南(2019版)》,規范行政許可行為;印發文件規范環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等,以公正執法促進公平競爭;印發《關于支持服務民營企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在優化服務、助推實體經濟發展上繼續下功夫。
如記者提出的,環評“放管服”中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包括一是一些地方對“放管服”改革認識還不到位,改革主動性不夠;二是個別地方改革過猶不及,一味求新求變,以至于違背了環評制度的初衷,起不到預防的作用;三是重事前審批輕事中事后監管,重下放輕監管,以及基層監管能力不足的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四是“互聯網+政務服務”“多跑一趟”等信息化支撐工作還需要提速。
針對這些問題,在改革方面,我們將密切關注各地的改革動向,積極做好支持指導。對地方成功經驗,及時總結推廣;對一些嚴重偏離改革方向的行為,及時糾正,避免以改革為名削弱源頭預防效力。我們將指導各地,一是立足于發揮環評制度源頭預防的作用,來謀劃改革;用是否有利于改善環境質量,來評價改革。二是建立改革舉措的跟蹤評估和反饋機制,在取得實效的情況下,穩妥推進改革。三是做到放管結合、并重,抓住是否存在未批先建行為、環評文件編制質量、環評要求落實情況等重要環節,加強監管。四是及時總結改革中經驗,對符合改革方向、改革精神的,積極通過國家修法和地方立法等形式加強保障。
在監管方面,我們進一步突出放管結合、并重,加強四個方面的措施落實。一是按照《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中“五個不批”要求,做好項目環評與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的結合、與規劃環評要求的結合,在審批中嚴格把關、依法審批。二是進一步規范事前審批要求,保障全國用一把尺子審查審批。三是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在“互聯網+監管”、后評價管理、區域限批管理等方面繼續發力。四是嚴格環評文件編制質量監管,近期將通報一批存在問題的單位和人員。
總體上,我們將按照“放管服”協同推進的原則,加強改革創新,創新理念、創新管理、創新手段,確保改革舉措落地生根,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對未批先建等環保問題始終保持高壓打擊態勢
北京晚報記者:從中央環保督察公布的案例來看,未批先建問題在地方是比較普遍的問題,請問生態環境部今后是否會加大對此類問題的查處力度和問責力度?
劉志全:謝謝您的提問。昨天,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翟青副部長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有關內容進行了解讀,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對未批先建等環境違法行為起到非常大的震懾作用。
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發現,未批先建的問題在不少地方確實存在,且帶有一定的普遍性。督察組以典型案例形式進行了公開,向地方進行了反饋,并轉辦地方進行了查處,切實發揮了督察警示和震懾作用。
對此類問題,生態環境部歷來高度重視,也一直態度鮮明,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我部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立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對“未批先建”在內的各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依法嚴肅查處。
督促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嚴格按照新《環境保護法》和《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對發現的“未批先建”違法行為,依法進行處理處罰。尤其是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后開工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準,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根據違法情節和危害后果,按照新《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處建設項目總投資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罰款,并可以責令恢復原狀;對建設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對案情重大、影響惡劣的案件,我部將綜合實施掛牌督辦、約談問責、環評限批等措施。
今后,查處力度不僅不會減弱,而且會持續加嚴。即將開展的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也會持續關注未批先建等環保問題,始終保持高壓態勢。
全國共發放排污許可證近5.1萬家,尚未實現全覆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到2020年,完成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實現“一證式”管理。請問排污許可工作進展情況如何?是否存在“應發未發”等問題?下一步如何解決?
劉志全:謝謝提問。排污許可制實施兩年多來,“一證式”管理的理念正在逐步推進,排污許可制度的先進性和生命力開始在實踐中得以呈現,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是著力構建排污許可法規和技術規范體系。發布《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排污許可管理辦法》兩項部門規章,起草《排污許可管理條例》(草案),推動完善排污許可法規規章體系。同時,發布鋼鐵、水泥等38項排污許可技術規范,初步構建排污許可技術規范體系。
二是全面開展重點行業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剛才已經介紹,截至昨天,全國共發放排污許可證近5.1萬家。
三是組織開展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試點工作。今年3月起,我部組織北京市等8個省(市)針對火電、造紙等24個重點行業開展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試點,按照部黨組要求,通過兩個“兩步走”,即先試點再推開、先發證再整改,推動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截至6月20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共摸底排查36000多家排污單位,清理出無證排污單位近2000家,應發盡發,不滿足發證要求的依法處理處置,目前重點區域已基本完成清理整頓工作。
四是強化固定污染源信息化管理。建成并穩定運行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承擔排污許可證申請、核發和日常監管;引導河北、上海等地開展排污口信息化試點,用二維碼記載排污許可、環境監測以及監督執法等信息;啟動8個省市的環評與排污許可信息化銜接試點工作,推動實現環評與排污許可兩個環節數據打通。
五是加快推動相關環境管理制度銜接融合。銜接環評和執法,推動形成環評管準入、許可管排污、執法管落實的固定污染源環境管理體系。統籌總量控制制度,為環境稅、環境統計等工作提供統一的污染排放數據,減少重復申報,提高管理效能。
但是,工作中發現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尚未實現企業全覆蓋。8個清理整頓試點省(市)在過去發證近14000張,此次清理出無證企業3500多家;重點區域清理整頓前發證6800多張,此次清理出無證企業近2000家,大量應發證企業仍游離于環境監管范圍外。這些“漏網企業”對局部環境質量負面影響大,容易形成“破窗效應”,將嚴重影響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積極成效。二是企業主體責任有待推進。很多企業對排污許可制改革認識嚴重不足,以為拿到證就萬事大吉,缺乏依證排污意識,沒有按照排污許可證要求開展自行監測、記錄、執行報告等方面的工作,責任義務履行不到位。三是地方證后監管能力不足。有些地方沒有將排污許可證執法納入執法計劃,有些基層部門技術力量薄弱,有些工作人員對政策、規范掌握不夠,理解不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依證執法、按證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一是繼續推動試點地區清理整頓工作,堅決貫徹落實兩個“兩步走”要求,先試點再推開,總結清理整頓試點地區經驗和問題,推廣到全國范圍以及今后兩年其他行業發證工作。先發證再整改,針對未批先建、無總量指標、暫不能達標排放等情形,可以企業作出整改承諾后先發許可證,給予合理過渡期。如果整改期限到了還沒做好,再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嚴格禁止少報、瞞報、弄虛作假,以及以清理整頓為名搞“一刀切”等兩類行為,這周我部領導專門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進行了部署。
二是強化排污許可證后監管和處罰,繼續將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納入強化監督檢查內容,督促地方嚴格排污許可執法監管。繼續嚴厲打擊無證排污、不按證排污違法行為,曝光一批排污許可違法企業,形成嚴管重罰的強大震懾,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三是如期完成排污許可證年度核發工作。今年和明年核發任務較重,我們將結合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的工作思路,結合排污許可全覆蓋的目標,抓緊部署加快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推動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如期完成核發任務。
四是加快發放十幾個行業的排污許可技術規范,配合司法部推動排污許可條例的出臺,謝謝。
大氣污染治理,既要“冬練三九”,又要“夏練三伏”
華夏時報記者:我們注意到,去年攻堅行動目標完成不是很理想,大氣污染治理仍面臨很大壓力,請問生態環境部在大氣污染治理“冬病夏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另外,近期在打擊消耗臭氧層物質方面會有什么安排?
劉友賓:去年秋冬季,我們組織有關部門和地方聯合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總體上取得了非常積極的進展。同時,受不利氣象條件和部分城市管控力度有所放松的影響,去年一些地方沒有如期完成攻堅行動目標任務。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PM2.5濃度“一升一降一平”。前不久,我部對因工作不力導致沒有完成秋冬季攻堅行動目標任務的地區進行了約談,這些地方主要負責同志表示要進一步加大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確保污染防治工作不松懈,能取得新進展。
經過各方努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3-5月的PM2.5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6.1%、18.0%,年初PM2.5大幅反彈的形勢得到初步遏制。
近年來,我國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高位,要久久為功,不能有絲毫松懈。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既要“冬練三九”,做好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對,又要“夏練三伏”,持之以恒地落實好藍天保衛戰各項措施。在今年大氣治理“冬病夏治”上,我部開展如下工作:
一是深化重點行業企業污染治理。印發實施《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對鋼鐵企業有組織排放、無組織排放和大宗物料產品運輸等方面提出量化指標要求。發布《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控制標準》《涂料、油墨及膠粘劑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制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系統建立了VOCs排放標準指標體系。研究制定《工業爐窯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方案》和《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方案》,擬于近期發布實施。
二是持續推進移動源污染防治。印發《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全面統籌“油、路、車”。2019年1月1日,全面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軌”。積極推進加快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環渤海重點港口全面啟動“公轉鐵”工作。
三是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加緊編制《關于修訂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進一步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意見》和《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技術指南》,進一步細化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科學制定差異化減排方案,提前指導各地修訂應急減排清單,確保在秋冬季重污染天氣高發時期,及時采取應急減排措施,有效減輕重污染天氣影響。
四是加大強化監督幫扶力度。自2019年5月起,啟動新一輪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監督幫扶工作,目前正在進行第4輪次,前3輪共向地方政府交辦涉氣環境問題2241個。持續推進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將“一市一策”跟蹤專家組覆蓋范圍從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擴大至汾渭平原,為地方科學決策、精準施策提供技術支持。
關于你提到的“打擊消耗臭氧層物質(ODS)方面的安排”問題,之前發布會上我們向大家介紹過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履行公約、嚴厲打擊違法生產銷售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措施和行動。
為進一步做好消耗臭氧層物質監督管理,履行公約,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使用涉ODS的行為,生態環境部近期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新一輪ODS專項執法行動。該專項執法行動也是2019年生態環境部開展的藍天保衛戰多個專項行動之一。對此次專項行動中發現的違法行為,將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嚴厲處罰,對涉嫌犯罪的將聯合司法機關追究相關人員刑事責任。同時,我們鼓勵公眾通過舉報電話010-12369,舉報涉ODS違法行為或提供違法線索,我部將對舉報人信息嚴格保密。
環評文件如存嚴重質量問題 編制人員或面臨終身禁止從業處罰
界面新聞記者:環評資質取消后,是不是意味著環評管理放松了,會不會影響環評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修改后《環境影響評價法》在監管方面有哪些新的規定,生態環境部又將采取哪些措施來防范隱患?
劉志全:謝謝您的提問。取消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的資質許可,并不意味著不管,相反,修改后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對監督管理、責任追究作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賦予了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更強有力的監管武器。
一是大幅強化法律責任,實施單位和人員的“雙罰制”。環評文件如果存在嚴重質量問題,將對負主體責任的建設單位將處五十萬至二百萬元罰款,對其相關責任人員處五萬至二十萬元罰款;對技術單位罰款額度由1至3倍提高到3至5倍,并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禁止從業;對編制人員實施五年內禁止從業等處罰,構成犯罪的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并終身禁止從業。
二是增強了有關考核和處罰的可操作性。從基礎資料明顯不實,內容存在重大缺陷、遺漏或者虛假,環境影響評價結論不正確或者不合理等三個方面,細化了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的具體情形,標準更明確,更有利于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加強監管。
三是實施信用管理,加強環評文件質量考核。明確要求市級以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均應當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進行監督管理和質量考核。環評審批部門需依法將編制單位、編制主持人和主要編制人員的相關違法信息記入社會誠信檔案,強化聯合懲戒的威懾。
下一步,我部將加快制定有關管理文件,并進一步強化事中事后監管。一是按照法律規定,加快制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及編制能力建設指南、編制失信行為記分辦法、編制單位和編制人員信息公開管理規定三個配套文件,前段時間已經廣泛征求社會意見,近期我部將進行審議。管理辦法發布后將進一步規范環評文件編制行為,保障編制質量,維護市場秩序。二是進一步加大環評文件技術復核力度,對發現的違規單位和人員實施嚴管重罰,抓緊建設全國統一的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落實信用管理要求。三是組織開展環評文件審批質量抽查,對地方環評審批部門的審批質量進行抽查抽檢。四是進一步完善環評文件編制技術體系,加快推進生態、地表水、機場等一系列環境要素和行業的環評技術導則制修訂,強化規范和指導。
依托“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推進垃圾精細化管理
新京報記者:目前上海等地垃圾分類試點如火如荼,但也暴露出諸多問題。請問生態環境部在垃圾分類工作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垃圾分類存在哪些難點和問題?將如何解決?
劉友賓: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活垃圾分類工作。6月3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體現。
在推進垃圾分類處理方面,我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推動修法。積極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修訂,將垃圾分類制度及相關要求納入修訂內容,并進一步明確生活垃圾處理處置和污染防治要求。修訂草案于今年6月5日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于6月25日初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二是開展試點。201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將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作為“無廢城市”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我部印發《“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明確將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系統覆蓋率、有害垃圾收集處置體系覆蓋率、生活垃圾填埋量等作為考核指標。確定首批試點城市,探索垃圾分類的模式和機制。
三是嚴格執法。開展垃圾焚燒行業達標排放專項整治行動,實現垃圾焚燒發電設施“裝、樹、聯”(依法安裝自動監控設備、在廠區門口樹立電子顯示屏、實時監控數據與環保部門聯網)全覆蓋,依法查處煙氣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督促地方加大對工藝落后、超標排放焚燒設施的關停或改造力度。
四是促進開放。我部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開展四類環保設施(包括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要求到2020年底前,全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選擇至少一座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接受公眾監督,增強公眾環境意識。目前,全國已有145座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
五是協同聯動。今年4月,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有關部門印發《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積極推進家庭源有害垃圾分類收集,穩步推動廢棄含汞熒光燈、含汞溫度計等有害垃圾單獨收運和處理處置工作。
垃圾分類工作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需要社會各界共同行動,積極參與,共建美麗家園。下一步,我部將認真落實有關要求,將垃圾分類的突出問題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督促各級政府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依托“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引導城市持續推進垃圾的精細化管理。同時,繼續配合做好固廢法的修改和盡快發布及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工作,加強垃圾污染環境的監督執法。
企業按證排污、生態環境部門依證監管是排污許可制度落地的關鍵
封面新聞記者:排污許可證是企事業單位在生產運營期接受環境監管和生態環境部門實施監管的主要法律文書。那么企事業單位在領證后需要開展什么工作?生態環境部門如何依證開展監管?
劉志全:謝謝提問。您說的非常正確,排污許可證是有關企事業單位在生產運營期接受環境監管和生態環境部門實施監管執法的主要法律文書。排污許可制定位是依法規范企事業單位在生產運營期排污行為的基礎性環境制度,所以企業按證排污、生態環境部門依證監管,是排污許可制度落地的關鍵,我們非常重視。
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文件要求,有關企事業單位在領證后,一是要落實按證排污責任,排污許可證規定了很多項承諾內容,排污單位應依承諾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規定排污并落實各項環境管理要求,履行相關法律責任義務。二是按照排污許可證要求,依法開展自行監測,保障數據合法有效,妥善保存原始記錄,做好信息公開。三是按照相關技術規范建立準確完整的環境管理臺賬,記錄與污染物排放相關的主要設施運行情況、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以及污染物排放情況等。四是按照排污許可證規定的關于執行報告內容和頻次的要求,按期如實向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
生態環境部門應當依證開展監管執法。一是加強對排污許可的執法力度。全國正在逐步落實依證監管,將排污許可證執法檢查列入年度執法計劃,明確依證執法范圍,重點查處無證排污、不按照許可證要求排污和違反環境管理要求的行為。
二是繼續將排污許可納入相關專項監督工作。今年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強化監督檢查中,將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納入重點檢查內容,嚴格監管、指導幫扶。今年7月起,將組織開展重點區域排污許可清理整頓結果的監督檢查,我部已召開視頻會議作出部署,對24個應發證的重點行業仍未持證排污的企業,依法責令停止排污。
三是強化排污許可證的證后監管力度,發布《關于全面開展排污許可證后管理工作的通知》,嚴格排污許可證核發管理,定期抽查已核發的排污許可證質量,確保排污許可證的規范性、完整性。加強執行報告管理,依法查處未按期報送執行報告或執行報告質量差的企業,并視情況將名單移交國家相關信用平臺。謝謝。
加大生產、銷售企業環保達標監督檢查力度,保障國六標準實施
路透社記者:環境部在16年宣布將在2020年前禁止車企生產和銷售國五標準的輕型車,但包括北京上海等多地宣布將在今年7月1日提前實施國六排放標準。汽車生產廠家,車型檢測機構以及經銷商普遍反映提前實施對原本的排產,銷售造成了很大壓力。請問生態環境部,提出國六排放標準的初衷是什么?對當前汽車行業的壓力此有何評論?
劉友賓: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汽車保有量也在不斷增加,在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成為我國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研究顯示,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本地排放源中移動源對PM2.5濃度的貢獻范圍達13.5%至52.1%。2018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三年行動計劃》要求:2019年7月1日起,重點區域、珠三角地區、成渝地區提前實施國六排放標準,進一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促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技術和產業準備情況看,汽車生產企業已完成大部分車型國六開發工作,目前已進入量產銷售階段。截至2019年6月20日,已有99家輕型車企業2144個國六車型、60家重型車生產企業896個國六車型進行了環保信息公開。從汽車銷售市場看,國六車型已全面上市,市場基本實現平穩過度。從油品供應看,2019年1月1日全國已全面供應國六汽柴油,為機動車國六標準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下一步,我部將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打贏藍天保衛戰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嚴格按照國務院要求,做好重點地區2019年7月1日實施輕型汽車和公交、郵政、環衛等城市用途重型柴油車國六標準工作。
二是配合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做好油品監督檢查、打擊黑加油站(點)和流動加油車等工作,促進油品質量提升。
三是嚴格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法,加大生產、銷售企業環保達標監督檢查工作力度,嚴厲打擊生產銷售不達標車輛違法行為,確保消費者購買到符合國六標準的車輛。
長江經濟帶11省市和青海省“三線一單”下半年將陸續發布實施
中新社記者:長江經濟帶11省(市)及青海省“三線一單”的成果將于8月底前發布,其他19省(區、市)也要在年底完成初步成果編制。目前進展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下一步將開展哪些工作?
劉志全:謝謝您的提問。首先我向大家介紹下“三線一單”的背景和內涵。“三線一單”是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體學習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的要求,《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相關要求和牽頭部門,目的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優化空間管控,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其內涵是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清單。用“線”管住空間布局,逐步解決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問題,逐步解決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問題,用“單”規范發展行為。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中央文件的有關要求,我部在工作試點基礎上制定了區域環評和“三線一單”編制工作有關方案、管理和技術方法,明確了技術思路和成果數據規范等一系列要求。成立了專家咨詢組和工作組,加強技術方面的指導和對口幫扶。組織開展全國各省區市“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共分兩個批次推進,第一批為長江經濟帶11省市和青海省,目前省政府層面正在審議,下半年將陸續發布實施,其他19省區市今年年底初步完成,明年發布實施。各地高度重視“三線一單”的推進工作,基本上都成立了分管省長擔任組長的協調小組,統籌推進編制工作,各地市也基本上相應的成立了分管市長掛帥的協調小組,并相應成立了省級或市級技術團隊開展工作。
長江經濟帶11省市和青海省作為第一梯隊,“三線一單”工作進入審核發布階段,有這么幾個特點。
一是突出目標和問題導向,細化“三線”管控。堅持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要求,貫徹落實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化思維,緊緊圍繞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區域發展面臨的重大資源環境問題為導向,加強“三線”管控。結合發布的生態保護紅線成果以及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過程中生態評估成果,按照“應劃則劃”的原則,將生態功能重要區和極重要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極敏感區及地方相關法律法規等確定的需要保護的各類保護地劃入生態空間。結合流域水系特征和水環境管理需求,以及區域氣象特征、污染源分布和空氣質量狀況等,推動明確環境質量底線目標。選取對當地生態環境質量有重大影響的資源要素,從改善環境質量的角度,提出資源利用的上線要求。
二是合理劃分環境管控單元,提煉生態環境準入清單。12省市在“三線”成果基礎上,綜合疊加生態、水、大氣和土壤等要素管控分區和行政區域、工業園區、城鎮規劃邊界等,統籌劃定了優先、重點和一般三類環境管控單元,管控單元的管控精度總體上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匹配。截至目前,長江經濟帶11省市和青海省,共劃分綜合管控單元1萬余個,重點地區空間管控精度達到鄉鎮及園區級別。結合環境管控單元劃分和管理需求,從空間布局約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環境風險防控、資源利用效率要求等方面入手,分省域、區域、市域不同層級,針對性地提出了差別化生態環境管控要求。
三是強化領導、高效互動,深入開展對接協調。“三線一單”成果對基層綜合決策非常重要,因此在成果落地實施中,涉及大量銜接工作,如,與空間規劃、城鎮或土地規劃、工業園區規劃要統籌起來,與當地發展戰略和未來要深度耦合。12省市中,大部分省市“三線一單”成果已完成兩到三輪的地市、部門對接,有的地市將意見征求和對接工作延伸到了區縣,并陸續進入到審議、論證、發布階段。
四是邊做邊應用邊完善,探索“三線一單”落地應用。12省市以“三線一單”成果為抓手,在法規政策制定、規劃編制、綜合決策和環評管理等領域,開展了“三線一單”應用探索。如天津、貴州將“三線一單”入法,重慶在招商引資、項目審批、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聯動中已開展應用。
各地開展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但從客觀來講,“三線一單”技術難度大,需協調的部門多,還面臨三方面的挑戰。一是分區環境管控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還要進一步提高。還需要進一步把握好保護與發展區域格局特征,夯實區域環境功能定位—環境管控單元—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的邏輯關系,確保“三線一單”成果能用、好用。二是成果落地應用的保障機制還要進一步明確,按照中央文件要求把地方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落到實處,確保“三線一單”成果實用、管用。三是各地工作基礎不平衡,一些省份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幫扶指導力度。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做好頂層設計,服務好地方的“三線一單”編制工作。一是加強指導。抓緊組織制定加強“三線一單”分區環境管控相關指導意見,和地方一起謀劃“三線一單”落地應用的制度保障。不斷規范技術要求、完善技術支撐體系。二是推動“三線一單”成果盡快發布和落地實施。指導長江經濟帶12省市加快完成成果銜接與技術論證,加快審議、發布和應用。三是積極研究“三線一單”成果數據的共享應用機制,用大數據助推科學決策。具體包括對“三線一單”系統平臺服務功能進行優化,實現與排污許可、環評審批等數據的互聯互通,推動“三線一單”管控要求與環保日常管理工作的結合。四是進一步強化技術支撐和宣傳培訓。
將出臺土壤污染責任人認定辦法 加強土壤環境風險管控
澎湃新聞記者:環保組織近期的一項報告顯示,中國主要城市多個污染地塊未完成修復即被出讓,存在環境安全隱患。請問生態環境部對此怎么看?
劉友賓:自《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布以來,我國污染地塊環境管理取得了積極進展,部門聯合監管機制逐步形成。特別是《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臺,以及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的頒布,為加強污染地塊管理,保障人居環境安全提供了法治保障。
一是摸清底數。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工作全面啟動,2020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污染地塊的分布及其環境風險。
二是加強信息公開。原環境保護部第42號令《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設區的市級環境保護部門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并向社會公開;土地使用權人要將土壤污染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及其效果評估等環節的方案或報告通過其網站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向社會公開。
三是強化風險管控。目前,全國絕大多數省(區、市)均已公開污染地塊名錄;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初步建立了污染地塊信息共享和聯動監管機制,嚴格用地準入,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要求納入城市規劃和供地管理,需要實施風險管控、修復的地塊不得作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確保土地開發利用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要求。
從國內外實踐來看,土壤污染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問題的解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下一步,我部將會同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法》,加強聯合監管,嚴格用地準入,出臺土壤污染責任人認定辦法,有效管控城市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切實保障人居環境安全。
劉友賓: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