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污水處理】對于黑臭水體治理技術現階段而言,陳楷翰認為,除了主流的“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技術路線,也應確定應急—緩沖—骨干三種系統同等重要的思路。“應急—緩沖—骨干系統應當共存,這不僅是人居聚落—近自然景觀斑塊體系共存的要求,也是骨干系統糾正、容錯、擴容的核心調節手法。”
有人將水環境領域的治理理念分為兩派——路徑學派與景觀學派。路徑學派即基于現狀,以河流為單位;景觀學派提倡則將區域切割成景觀斑塊,根據屬性分級分類進行治理。兩種不同的理念下對應著不同的治理手段,治理手段下還有著不同類別的技術之爭。
陳楷翰是泉州市突發環境事件處置專家組成員、生態法庭技術顧問,也是泉州智睿環保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實驗師,致力于推崇“廣義生態工程學”及“景觀學派”。有人支持他,也有人質疑他不是“官科”,僅是“民科”。本文將陳楷翰關于水環境治理中的主要觀點作了大致梳理,供相關行業人士參考討論,不代表中國水網觀點。
復雜巨系統可嘗試用層級—斑塊方法來簡單化
陳楷翰認為河道往往跨越了多個功能區帶,不同功能區帶又由復雜的景觀斑塊、廊道和基質組成,從自然——經濟——人文耦合角度看,簡單地機械化治理,生態性、可靠性和費效比并不好。“路徑學派類似工業化運行,大資本運行,對于簡單巨系統,這是沒有大問題的。但在現實水治理工程是復雜巨系統,層級和單元之間互相關系復雜,先前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不少應付式、野蠻式的手段,投資成本也偏高。”
針對“復雜巨系統”,陳楷翰認為,由于環境容量、空間和經濟實力的差異,與規劃部門結合,協同給河道分類分級勢在必行。對于每一個景觀斑塊來說,類似自然保護區可分為核心、過渡、擴散區;還要充分考慮到緩沖容量、應急措施和循環回用物質量。另外,地理地質氣候因素對系統各參數的合理閾值影響相當大,對于具體水質、生態參數的制定須結合當地情況,不能一個標準南北通用。
他理想中的狀態是:將河道周圍區域按照功能區帶分類分級后,根據不同區塊情況,不局限于“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的治理方向,而是靈活使用各種手段,重點鼓勵加入質能循環部分如綠化用水肥、景觀生態隔離帶等的非傳統凈化手段,終驗收只需考察每一個景觀斑塊邊緣的觀察井,污染物遷移路線和概略數據、剩余的環境容量等,至于中間用什么方法不需細究;考察標準則主要根據系統的穩定性和短板因子而定。
陳楷翰認為,切成小塊,同樣有利于經濟壓力的環節。“水環境動輒幾十億的項目,需要巨大而短促的經濟投入,還有后續維護及改造的需求,對地方政府財政沖擊巨大。分類對待,或可避免不必要的投入。”
應急—緩沖—骨干系統同等重要
對于黑臭水體治理技術現階段而言,陳楷翰認為,除了主流的“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技術路線,也應確定應急—緩沖—骨干三種系統同等重要的思路。“應急—緩沖—骨干系統應當共存,這不僅是人居聚落—近自然景觀斑塊體系共存的要求,也是骨干系統糾正、容錯、擴容的核心調節手法。”
近年來,“審慎采取投加化學藥劑和生物制劑等治理技術,避免對水環境和水生態造成不利影響和二次污染”成為行業共識,隨之而來的是對于應急治理的否定態度。“無需加藥”的技術更受推崇,將河道內原位修復、投撒藥劑等方式作為主要治理措施的,視為方案不合格。
“應急/長期都要準備好。主流的治理系統應當視為骨干系統,在新城市好開展,適合經濟文化地理條件均穩定、污染物排放量波動不厲害,不需要頻繁維護的地方,但在舊城市推進起來會遇到許多障礙。一個村全部鋪上管,幾年后新搬進來兩家農產品小加工廠,要不要先清修再接?要不要做緩沖系統?上游是工廠,下游是公園的情況下,一旦工廠發生泄漏,緊急措施也必不可少。”
對于應急治理及投撒藥劑,陳楷翰建議從兩面看:“敢原位修復、敢投放藥劑的,不是系統高手就是騙吃騙喝。”他認為,水環境治理的終目的是生態變好、人居變好,朝著這個方向走即可。在實際操作中,對于一些情況復雜的水環境系統,他更提倡“原位為主、應急為輔”。
對于藥劑污染的質疑,他解釋道:“聚合氯化鋁、石灰、二氧化氯等可能對生態系統影響較大,但雙氧水、復合地質礦物等卻是生態友好型,不宜一棍子打死。即使是鋁離子,也可以用礦物吸收的方式去除。同時,也要強調盡量使用自氣浮、磁捕等收集技術的復合,并充分結合封閉、鈍化等技術,以減少長期污染,滿足多部門協同要求。”
陳楷翰將環境產業歸類為“社會服務型/非剛需行業”,因而治理模式轉向精細治理過程道路漫長。他總結出幾個特征:1.行業以權力與資本為主導,今后拆分細化為工程公司——維護服務公司——運營公司的動力充足;2.文化經濟技術儲備與知識產權保護艱難,行業內主體、生產各要素的合理博弈格局尚未生成;3.行業存在的生境(文化、經濟、制度與政策)異常復雜。
“簡單說就是準入門檻低,發展壁壘高,熱錢運行積極,技術與實業資本觀望態度明顯。”他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