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土壤修復】隨著大氣污染物沉降、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工業固廢和城市垃圾堆放、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土壤作為大部分污染物的終載體,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土壤污染影響人居環境,也會導致農作物污染、減產、品質下降,不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而且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人類健康。
1 導言
隨著國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土十條”)的出臺,全國各省響應國家號召,均已出臺了地方“土十條”,為土壤環境保護工作指明了具體規劃,土壤修復行業迎來了發展機遇期。此文根據土壤類型、污染程度及利用規劃等,分析土壤修復市場容量與趨勢,為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2 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發展狀況
2.1 我國土壤污染現狀
2014年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指出,全國土壤污染問題嚴重,尤其是耕地和工礦業廢棄地。數據顯示,全國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超標率分別為11.2%、2.3%、1.5%、1.1%,此處所指的輕微污染是土壤污染物含量超過其標準限值[3]的1~2倍,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超過2~3倍、3~5倍、5倍以上。從污染類型來看,污染比重從大到小分別為無機型、有機型、復合型,其中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占全部超標點位的82.8%;從污染區域看,南方土壤污染問題嚴重于北方,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從土地利用類型區分,耕地、林地、草地土壤點位超標率分別為19.4%、10.0%、10.4%。另外,突出的八大類土地污染問題按污染嚴重高低分別是重污染企業用地及周邊土壤、工業廢棄地、采礦區、工業園區、污水灌溉區、采油區、固廢集中處理處置場地、干線公路兩側等局部地區,污染地塊點位超標率分別是36.3%、34.9%、33.4%、29.4%、26.4%、23.6%、21.3%、20.3%,其中重金屬為主要污染物。
2.2 土壤修復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土壤污染行業處于發展初期,據中宜環科環保土盟數據庫和《2015中國土壤修復發展白皮書》)的不完全統計,2007至2015年已有29個省發布過土壤修復項目,但總體上數量并不多,多的為湖南省,共開展了三百多個項目,廣西、江蘇、廣東省的項目數量剛超五十個,黑龍江、海南等地則更少。目前土壤污染與治理市場呈現出由重污染區域和經濟發達地區逐步向中部、西部乃至全國發展的趨勢。“十二五”是土壤環境保護問題受到重視、土壤修復試點有序推進、土壤修復市場開始啟動的時期;“十三五”是土壤修復工作全面開展、土壤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的時期。“十四五”階段我國將更加重視“質”的提升,全面形成重點區域土壤污染預防、控制、綜合治理及質量提高關鍵技術與裝備體系;打造土壤污染綜合防治試點與工程示范,使我國大部分污染土壤得到修復,土壤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建立國家土壤環境監控、預警與信息管理體系平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壤環保產業鏈。
2.3 “土十條”對土壤修復產業發展的影響
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土十條”是整個土壤修復事業的里程碑事件,為下一步土壤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具體藍圖。計劃中明確了土壤修復工作的目標: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分別達到90%左右和90%以上;到2030年,均達到95%以上。截至2017年4月底,全國各省份、直轄市、自治區(除港澳臺)也均已發布“土十條”,大部分省份還是在分解和細化國家目標。不過,也有些省份根據其土壤污染特點、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在地方版“土十條”中突出了當地特色。比如,黑龍江將黑土地作為治理重點之一,選擇雙城、呼蘭、北林、等9個縣(市、區)開展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
3 土壤修復產業健康發展方法分析
3.1 強化土壤修復人才的引進、儲備和培養
以世界眼光,著力于范圍,強化從先進機構加強人才引進。以綠色教育為契機,形成高等學校專業人才培養、職業技術學校職業技能培訓、企業專業人才短期培訓的綜合人才培養體系,為土壤修復產業的健康發展持續提供人才支持。利用產—學—研平臺,以項目為抓手,以商業化應用為目標,通過技術與設備的研究、實驗與開發為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支持。大力提升土壤修復產業管理者的策劃、運營和管理能力。
3.2 以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支撐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
以綠色和現代為方向確立土壤修復的重點技術創新方向,在防止修復過程中的污染轉移或二次污染的同時,使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更加符合高質量增長和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針對我國土壤修復技術存在的主要問題,要加強土壤淋洗和植物修復等綠色可持續修復技術、復合污染的組合式修復技術、原位還原穩定化技術、綠色修復功能材料、集成智能裝備的引進、研發和應用,通過工程示范推進商業化運用和產業化發展。抓住“互聯網+”的發展機遇,積極構建土壤污染狀況監測網絡、全國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為支持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和市場規范運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問題為導向,以“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為主要方式,重點支持農田土壤污染防控與修復技術、污染場地安全修復技術等國家工程實驗室、省部(校地、校企)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工程中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臺站等科技平臺建設。加大土壤污染修復的基礎研究、技術與設備的研發投入,形成本土化的土壤污染綠色可持續修復系統解決技術方案與產業化模式,為提升研發水平和增強產業化運用能力創造條件。開展在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區、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典型區域和重點行業進行土壤污染協同控制、聯合修復技術集成與工程示范,增強可復制、可推廣的科學創新及技術推廣能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土壤修復重大集成技術、設備和產品的產業化發展和工程化應用,推動土壤修復產業的快速發展。
3.3 拓展投融資渠道,夯實土壤修復產業發展的資金保障
土壤修復所需要的費用遠遠高于進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所需要的費用,政府應加大對企業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財政補貼,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同時,積極利用資本市場創新,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聯合機制,運用PPP模式、超級基金等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功能,帶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土壤修復產業。鼓勵符合條件的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企業發行股票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積極探索通過發行債券、彩票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4 結論
土壤修復產業是環保產業新一輪發展的重點,其市場規模在未來可能是千億級或萬億級。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發展面臨要素支撐能力不強、配套基礎條件薄弱和環境監管基礎能力不足三大難題。需要從強化土壤修復人才的引進、儲備和培養,以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支撐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拓展投融資渠道、夯實土壤修復產業發展的資金保障三方面入手,加強土壤修復產業的要素支撐能力建設;以培育和完善產業鏈為中心,培育和壯大土壤修復產業集群;完善土壤修復產業配套基礎條件;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和對土壤污染修復項目的管理。
原標題:土壤污染修復產業發展的難點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