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上市企業】盡管困難重重,但董明珠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我們不僅對生產、銷售、售后服務負責,也對它報廢以后整個鏈條負責。我們不僅能設計出綠色產品,還能環保地處理它,這是企業責任的體現。” 她認為這是對產品生產責任的延伸,“不僅對它的生負責,對它的死也負責”。
作為我國企業家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的強悍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聚光燈下,更多的場景是她帶領著格力電器節節高升,成為中國制造的代言人。在此形象背后,作為一位人物,她也很關注環保問題。
親任法人 成立5家企業進軍再生資源領域
今年兩會期間,她作為廣東人大代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談到了她對新能源的關注,并表示未來格力電器可能更關注廢舊電池的回收。僅僅一個月多之后,在蘇州一檔電視創業節目上,她以1500萬元投資了一家工業廢水處理企業。
當然,這些并不是全部。實際上,她于2010年起就已經進軍環保,在再生資源領域進行了市場布局。
2007年-2009年爆發了性金融危機,世界上哀鴻遍野,中國一枝獨秀。為消解經濟危機帶來的增長壓力,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在家電行業,國家在2008年推動了家電下鄉,并于2009年推動了以舊換新。強力政策不僅讓家電產品銷售狂飆突進,也徹底打通了家電企業的廢舊電器回收環節。
2011年1月1日,由2008年國務院第23次常務會議通過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此政策對廢棄電器處理實行了資格許可制度,并設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對從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的企業進行相應的補貼。廢舊電器處理市場迎來全新發展機遇。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主要電器電子產品的社會保有量,電視機約為5.2億臺,電冰箱約為3億臺,洗衣機約為3.2億臺,每年廢棄量達數千萬臺,一些環保組織曾披露每年中國產生230萬噸電子垃圾,是世界第二大電子垃圾生產國,并且還以年均20%的速度增加。
《中國經濟周刊》報道,董明珠在國外考察期間,發現國內電子產品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水平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很多國家的相關法律明確規定,有些種類的廢棄物是必須強制回收的,還建有專門基金支持那些量很大、含毒、不易回收分解的產品的深度處理。” 而“國內生產企業就光顧著產品的利潤,完全不考慮廢棄產品的回收利用和環境”。
通過對國外調研的情況,并結合國內實際,在技術、設備等方面做了一些準備工作之后,董明珠決定進入處理廢棄電子產品的再生電子行業。
2010年開始,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鄭州、長沙、蕪湖、石家莊、天津分別投資設立再生資源全資子公司,采用先進拆解處理技術和設備,對廢棄電子電器產品,主要是“四機一腦”(洗衣機、電視、空調、冰箱、電腦)進行無害化處理。
中國固廢網記者通過天眼查發現,格力電器在五地注冊的公司均為格力電器的全資子公司,基本注冊資金為500萬元,注冊法人都是董明珠(如下圖),足見格力和董明珠對此業務的重視和對市場的期待。公司立足華北、華中、華東重點城市,業務覆蓋京津冀、華中和沿海區域,主要從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回收拆解、貴金屬提煉、深處理等主要業務,年處理總能力可達700萬臺(套)。
內憂外困 格力電器環保之路遭遇挫折
上述結果加之帶領格力電器所取得的成就,2014年9月17日,董明珠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正式聘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宣傳大使”。
在實現經濟價值的同時,董明珠也希望格力的環保事業可以做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大家現在都渴望著環境,對制造業來講,這是很重要的責任。” 2014年,中國發展進入新常態,董明珠認為,企業轉型升級更重要的是在效率和效益上做文章,技術升級則是關鍵。制造業在“新常態”下應該更多地圍繞著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做事情。
但市場在考驗著格力的選擇和堅持。雖然廢舊家電數量越來越多,可做廢舊家電處理的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一些問題隨著市場發展日益暴露,這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回收難題。如同餐廚垃圾處理一般,“國家的立法基本上是在拆解這個環節做約束,在回收渠道上還沒有立法約束”,加上執法不嚴本身的弊病,在有資質的企業回收的同時,市場上也存在著一個“交易黑市”,不少廢舊家電被在這里截流,成為不正規拆解企業的“肥肉”。
而2012年剛開始啟動的廢棄電氣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制度也出現了問題:環保部主管官員稱,由于一段時期內報廢量增速持續超過生產量增速以及正規處理規模超出預期,基金自2015年開始出現赤字,每年缺口達30億元,而且在逐步擴大。對于主要依靠補貼的拆解企業來說,國家補貼不到位,則意味著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中斷,即使不虧損,很多也是運營維艱。
與此同時,另一邊,是民眾日益高漲的環保意識。格力從一開始就在鄭州計劃的環保項目------鄭州格力綠色再生資源公司二期,由于周邊民眾兩年持續不斷地舉報,鄭州市政府三次做出回應:問題反映不實,但終于2015年12月,格力決定徹底停建項目二期,五年的規劃和期間數年已做的努力到此為止。
筆者發現,格力電器網站上,資源回收頁面與這五家公司相關的信息更新基本停留在了2016年。而在百度搜索里,也很少搜到五家公司的動態以及格力電器布局環保的其他報道。董明珠親任法人代表的五家企業里,她繼續擔任天津公司法人代表,其他三家企業的法人代表則改為他人,天眼查鄭州公司的法人變更則顯示的是“董明珠退出”。(如上圖)
環保夢想依舊 1500萬元投資工業廢水治理企業
盡管困難重重,但董明珠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我們不僅對生產、銷售、售后服務負責,也對它報廢以后整個鏈條負責。我們不僅能設計出綠色產品,還能環保地處理它,這是企業責任的體現。” 她認為這是對產品生產責任的延伸,“不僅對它的生負責,對它的死也負責”。
在做末端回收再利用的同時,格力發現,要達到環保的目的,必須從產品源頭材料開始控制。
2014年,格力在開發新產品的時候,就在源頭進行了控制。比如結構上盡量少使用螺釘,多使用卡扣式的設置,回收時就不用拆螺釘。用后端引導前端,讓前端為后端服務,可減少污染和浪費。從設計環節就考慮到后面如何高價值回收,不僅可提高廢物的回收利用價值也才能更好地實現廢物變資源的循環。
今年的第47個世界環境日之際,為響應“美麗中國 我是行動者—打贏藍天保衛戰”活動主題,石家莊綠色再生資源有限公司開展了“倡導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活動宣傳。同時格力湖南綠色再生資源有限公司二期項目也計劃年內投產。全部投產后,預計廢舊機動車拆解能力達到24000臺/年,年綜合回收有色金屬1512噸、鐵17920噸、玻璃868噸、塑料4788噸、橡膠1120噸、機油1484噸及相關副產品308噸,年產值可達5億元。
前路雖然坎坷,初心或更難忘。對于董明珠來說,做企業做人到如此高位,環?;蛟S已經成為一種自主的追求,并融入企業發展的血脈。2015年,董明珠在做客中國經濟網兩會特別報道節目時表示,工業智能化的涵蓋面非常廣,并不局限于手機遠程控制等方面,“我們的工業智能化提高到另外一個高度來看,就是要跟環保結合起來。”她認為真正智能的產品,必須安全、健康、衛生、保護環境,這是工業智能化的方向。
2018年4月,在蘇州參加一檔創業節目錄制中,她以1500萬元,投資了一家工業廢水處理公司。公司來自外商投資,擁有38年歐洲環保行業服務經驗,工程設備廣泛應用于化工、電鍍、含油、汽車部件、制藥、金屬表面處理、機械加工、電子化學等行業。相比之前的五家企業,與家電產業鏈有不可分的關系,這次投資看起來,似乎也與董明珠的工業制造以及新能源汽車夢有著某種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