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清潔能源】在地上跑的,要使用清潔能源做燃料;轉而在天上飛,也離不開新能源汽車的大框架。甭管是用電的,還是用氫的,或者是燒水的,新能源汽車已經吹響了全面進攻的號角,一場硬仗在所難免。
這年頭,專心做智能手機的也難免要被新能源汽車誘惑。
1年前,蘋果公司CEO提姆庫克(Tim Cook)批準了蘋果汽車項目;據說,蘋果電動車項目千人團隊在硅谷秘密進行開發;消息人士透露,蘋果汽車項目名為“泰坦(Titan)”;蘋果公司公開招募自動駕駛研發人才;蘋果與特斯拉展開了奪人大戰;蘋果……
2018年8月3日,蘋果公司市值首度突破1萬億美元,也成為了美國家萬億市值公司。幾乎在所有人的印象里,蘋果公司的科技都是與“高新”掛鉤,產品則都是與“”相連,智能手機、MAC電腦、iWatch、iPad、AR眼鏡等等。
未來,當電動汽車打上了蘋果熟悉的標志,已經有業內人士開始預測,其將成為為蘋果創造下一個萬億市值的明星產品。不得不說,這不光是對蘋果有信心,也是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潛力值的肯定。
這廂蘋果公司給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沖擊還沒過去,吉利控股就公開宣布,旗下太力飛行汽車將于10月起接受預定了。突如其來,汽車就要上天了,而且這款二代Transition還是混合動力汽車,有望從2019年開始量產,并在美國商業化運行。
當許多傳統汽車制造商,新興造車勢力還沉浸在新能源汽車地面的廝殺時,已經有人將目光轉向了空中戰場。為新能源汽車插上翅膀,繼續在空中一較高下,汽車產業發展的未來,無論是上天還是入地,看起來都不得不綁定“綠色清潔能源驅動”標簽了。
除了吉利以外,目前確定參與了飛行汽車研究和制造的,比如阿斯頓·馬丁、“奧迪+大眾+空客”組合、“Uber+NASA”組合、“英特爾+Volocopter”組合、“騰訊+Lilium”組合等等。
別管是普通車還是豪華車,別管是互聯網大鱷還是汽車大咖,也別管Uber都打上美國航天局的主意了,總歸他們研究的產品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么是出于過渡期的混合動力飛行汽車,要么就直接奔著電動汽車一步到位搞研究。
智造,未來制造,無一處不在彰顯著新能源汽車超前的適應性和應用性。地上跑的,天上飛的,有人沒人駕駛的,都已經早早鎖定了“清潔能源”基因的嵌合。
燃油車禁售令一出,以化石燃料為驅動力的汽車產品究竟什么時候會退出歷史舞臺,這并不取決于燃油效率,而只在乎新能源汽車什么時候能獨挑大梁,取而代之。而為了解決新能源汽車推廣的痛點、難點,奔馳廠家甚至開發出了“蒸汽車”。
以水為能源,轉化為氫氣,一次行駛800公里,一旦這樣的汽車成功上市,那么就意味著它比燃油汽車環保,比電動汽車方便(直接加水,不用充電),比氫燃料電池汽車省事(不需要尋找加氫站),有水的地方汽車就能動起來。
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創造了良好的大環境,技術火花的迸發更是點燃了創新的熱情。尤其是作為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我國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市場化廣開綠燈,接納新資本,淘汰舊產能,鼓勵商業模式多元化,鋪開充電樁建設,發展乙醇汽油。
截至目前為止,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出了“混戰”局面。國產汽車品牌、合資企業、外資企業以及造車新貴,還有其他跨界資本,在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和雙積分制施行的背景下,都在默默積蓄洗牌的力量,想要重新排名的不在少數。
渾水摸魚,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畢竟,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水現在看似“混”,向著秩序化和規范化的大方向并不會動搖??倸w都要用硬實力說話,或早或晚,這也將是新能源車市今后的常態——技術與利益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