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清潔能源】盡管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產能已經足夠大,但真正的“鯰魚”卻未曾被放進池塘。在不可逆轉的時代發展趨勢下,資本和政策層面對新造車企業的態度逐漸回歸理性,而一些頗具實力的造車勢力正暗潮涌動,加快搶灘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步伐。
7月10日,隨著獨資建造的集研發、制造、銷售等功能于一體的拉超級工廠終敲定,特斯拉成功“落戶”上海臨港。這也是我國放寬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后,在華設立的獨資車企。業界分析普遍指出,早已具備“明星效應”的特斯拉如果實現國產,無疑將對火熱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造成巨大沖擊,即本土市場“蛋糕”將有可能被重新劃分。
新能源車道的突然擁擠,是政策推動和產業演進交織的結果。一方面,已經正式實施的“雙積分”大考,將從2019年開始對車企形成新能源產銷壓力,留給“積分不足”車企的時間其實并不多。與此同時,6月12日開始實行新的補貼標準后,未來兩年隨著補貼逐步減少直到完全退出,企業補充補貼缺口的能力尚未可知。面對政策調整帶來的不確定性,行業普遍認為需要回歸汽車發展本質,控制好成本、提高品質是關鍵。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也為各路玩家提供了一條可“彎道超車”的賽道,這條賽道正在變得越來越寬,甚至有望成為汽車產業的主賽道。截至2017年底,我國21個省宣布了新能源汽車項目,投資規模達到了超過5000億元,到2020年新能源車產能將達2000萬輛。屆時新能源汽車補貼完全退出,無論是跨國車企還是自主品牌車企都將釋放大量產能。根據摩根大通的預期,在未來的幾年內,中國新能源車銷量仍將保持高速,高速增長,到2020年,這一市場的規模將達到250萬輛。
與行業景氣度一齊攀升的,還有日趨加劇的競爭格局。在更為嚴峻的戰局到來之際,更多的車企選擇的是“聯姻”。福特與眾泰、江淮與大眾合資生產的電動車,預計將在未來1年內上市。同樣地,寶馬和長城合作研發生產新能源汽車;大眾、江淮和西雅特共同成立研發中心,專注于電動汽車等領域。而在外資企業方面,大眾、日產、豐田等外資企業也加快了在中國推出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步伐。
除了加速產能擴張外,本土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升級也已迫在眉睫。隨著汽車行業逐步化,包括特斯拉在內的車企將更加充分參與國內市場競爭,也將帶來強大的“鯰魚”效應,推動國內汽車行業發展。因而,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都必須要與特斯拉賽跑,在技術、產品等諸多方面同臺競爭。“面對汽車行業的未來,企業必須主動迎接挑戰,形成各自的戰略主動。”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近日表示。
這也對國內新能源汽車制造商成本控制、產品競爭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時,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必將出現群雄爭霸局面,這也將成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提升進化的轉折點。國內券商預測,到2020年,隨著合資車企的新能源汽車逐步投放市場,自主、合資、外資之間將在新能源市場正面交鋒。長遠來看,新能源汽車已進入滲透率從1%到10%的高速成長期,長期向上趨勢確定性高。
相關專家分析,未來兩三年,如果傳統車企不能將原有品牌優勢轉移至新能源汽車上,造車新勢力不能迅速解決量產問題,都將會被淘汰出局。結合關稅下降,外資進入將使國內汽車行業更加市場化,加劇競爭,優勝劣汰,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有望脫穎而出。而在未來投資機會上,包括整車制造商、動力電池供應鏈零部件廠商以及國產替代的材料、器件領域有望獲益。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