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清潔能源】作為煤電清潔改造新路徑,生物質燃煤耦合發電正迎來的發展契機。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生物質燃煤耦合發電既能兜底消納生物質資源,又不依賴于生物質燃料,其魅力在于可實現多方共贏、兼具綜合效益。
生物質燃煤耦合發電或將成為未來秸稈、污泥處理回收再利用的重要角色。
作為可再生能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質發電兼具經濟、生態與社會等綜合效益。而在燃煤耦合農林廢棄殘余物發電技改項目、燃煤耦合垃圾發電和燃煤耦合污泥發電技改項目三種技術中,前者技術意義大。公開資料顯示,耦合發電依托現有燃煤電廠進行改造實現生物質發電,可利用電廠現有的發電設施和超低排放等其他公用設施,模化協同處理污泥、垃圾,實現火電燃料靈活性,減少項目投資成本。
根據《農林生物質與燃煤混燃發電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包括秸稈在內的農林剩余物資源豐富,超過4億噸可供能源化利用,折合接近2.5億噸標煤。每逢兩收季節,我國農林產區總有大量的農林廢棄物就地焚燒而產生大面積、高強度的大氣污染。如何破題?把“生物質能”與煤電“撮合”在一起進行發電試點,其社會效益遠遠大于經濟效益。
除了具有見效快、排放低、可再生電能質量穩定的特點,生物質能燃煤耦合發電還可破解秸稈田間直焚、污泥垃圾圍城等社會治理難題。在我國,利用現役煤電環保集中治理平臺,生物質發電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可降至生物質直燃發電的六分之一。按平均摻燒量為10%估算,若未來三年內實現1500萬千瓦時生物質耦合發電,便可減少煤電發電量約700億千瓦時,可使煤電發電量比重下降接近1%。
一方面從農林垃圾出手,一方面瞄準城市垃圾,隨著我國碳減排制度體系建設和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的日趨完善,燃煤生物質耦合發電也正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針對秋冬霧霾,2017年底國家能源局和環保部發布的《關于開展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技改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技改試點工作。上述《通知》將生物質能與煤電相結合,或許正是考慮讓生物質能也能借助煤電的規模實現經濟性的發展目標。
《通知》同時明確以促進秸稈消納、污泥垃圾低污染處理為目標,耦合利用項目還可享受生物質耦合發電相關政策。業內認為,這將對當前困擾社會環境保護的秸稈田間焚燒或丟棄引起的污染問題和污泥垃圾圍城及其引起的污染的解決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尤其是地方政府成為可燃廢棄物處理的責任主體后,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的優勢將更加突出。
《通知》無疑對現階段耦合發電產業發展打了一針“強心劑”和“催化劑”。作為一種成熟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耦合發電在上已形成規模化應用,國內則剛剛起步。過去一段時間內,包括廣東、寧夏、湖北在內的多個省份陸續啟動了一批燃煤與農林生物質、污泥耦合發電的試點項目。
盡管如此,生物質能燃煤耦合發電也有著成長煩惱:雖然運行效率高、技術成熟,但生物質與燃煤直接混合燃燒耦合發電技術存在生物質燃料應用量的在線監測難題。因電廠才是項目主體,其規劃選址多參照煤炭供應、電網結構等要素,而非原料分布。更令業界擔憂的是,垃圾處置費低價競爭和農林廢棄物燃料高價競購讓生物質發電行業通過“環境效益”獲得收益的通道越走越窄。
此外,行業此前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是按《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和《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兩個目錄執行,但如何科學而不受人為等因素干擾地進行監管,是影響運營的關鍵之一。因而,迄今生物質能燃煤耦合發電的電價補貼實則旨在載客入海迎接挑戰,終究還是要靠企業自身能力擁抱新常態,游向彼岸。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