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清潔能源】近年來,動力電池產業的戰績令人驚艷,但是隨之而來的暗涌卻也不曾停歇。產能過剩、技術瓶頸、成本問題以及動力電池退役潮臨近都影響著整個市場格局,“剩”者之爭,在所難免。
2018年5月,工信部就曾前往幾大省市開展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工作調研,日前,相關人員又瞄準了江浙兩省。此次大動作引起了廣泛熱議,動力電池產業格局瞬息萬變。
必須承認的是,我國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確實達到了一個高點。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動力電池產量近43GWH,同比增長4成以上。而與此同時,動力電池產值更是達到了700多億元。
從寧德時代僅用7年時間就成長為“獨角獸”企業就能側面映射出,新能源汽車與動力電池究竟迎來了怎樣的盛世。就投資面來說,動力電池也完全配得上“火爆”兩個字,2017年相關投資項目超百,涉及總金額超2000億元,可見一斑。
如果拿2018年前5個月動力電池的戰績來看,裝機總電量同比增長達到220%以上,足以令人驚艷。繁榮,親眼所見;暗涌,流動不息。
光影相伴,禍福相依。
一片火熱態勢的背后,是競爭加劇下的強強碰撞和夾縫求生。業界專家已經為企業敲響警鐘,動力電池這塊大蛋糕被各方覬覦,產能飛速擴張牽出了“過剩”危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單體價格下滑原材料未變,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動力電池企業面臨的是制造和運營成本提升的雙重壓力。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介紹,2015年到2017年,動力電池相關企業數量減少了50家左右。
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也指出,2年左右的時間,國內動力電池配套企業已有1/3淘汰出局。這就證明,優勝劣汰的市場爭奪賽開始趨于白熱化,動力電池市場的格局可能隨時被改寫。
危機四伏,“剩”者為王。
洗牌,并非在意料之外,只是可能來得更早了一些。產能過剩僅僅是表現形式之一,技術瓶頸的沖擊,或者融資能力的差距,以及順應政策的適應期長短等都將決定企業在這個漩渦中能否成為“剩”者。
要考慮成本,要考慮技術,要考慮外資挑戰,實際上都是一場考驗核心競爭力的測試。終,是被壓力壓垮,還是將壓力轉換為動力,實現質的飛躍,都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可塑造指數。
面對行業集中度的提高,鋰、鈷、鎳資源的對外依存度,經營和轉型的資金壓力,動力電池退役潮的來臨等問題,如何尋求產能置換,構建新的商業盈利模式,都需要重新定義。
牢筑核心,智慧布局。
上游材料限制發展,一可以提高轉化和利用率,二可以開發新型材料電池,三可以加快完善回收再利用體系;產能過剩,可以利用技術創新吸引投資者向更領域集聚,創造競爭優勢;遇到技術瓶頸,可以“曲線救國”,以提升整體產業鏈價值為目標,強化服務、運維或者安全系數,以及梯級利用等配套產業競爭力。
總而言之,動力電池產業的競爭并不僅僅是拼技術,更多的是拼潛力。抓住機遇,塑造價值,就是發掘潛力的一部分。
以動力電池領域頗受關注的梯級利用為例,未形成規模卻有極強的商業利用價值,則意味著更多可能性。占著動力電池即將迎來退役潮的風口,搶占梯級利用的資源高地,不失為一步好棋。
如果說,動力電池的梯級利用是當下的熱點,那么數字化智能制造就是未來的通行證。隨著日韓企業的強勢踏足,國內動力電池向自動化、智能化、數據化、云平臺的轉變需求更加迫切。、節能、綠色、智慧,都將成為動力電池產業的奮斗標簽。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