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地方新聞】“九龍治水”、群龍無首,曾是我國水環境治理中的一大痛點。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從2009年開始,福建省在全國推行“河長制”。截至2017年,每條河流都有河長,每個河段都有專管員,省市縣鄉四級都有辦事機構,實行分段管理、分段監控、分段考核、分段問責。
五級“河長”實現全覆蓋 福建挺進大數據治河時代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河流水系縱橫密布,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有740條,總長2.46萬公里。福建也是水資源較為豐富的省份,水資源總量達1179.3億立方米。
有了河長制,福建的水質變好了。截至2017年9月份,全省12條主要河流Ⅰ類至Ⅲ類優良水質達95.8%,保持全國水平;截至2017年11月份,476條小流域Ⅰ類至Ⅲ類優良水質為80.4%,比上年提高4.8%。
進入全面治水時代
大田縣溝澗密布、溪流縱橫,是閩江、九龍江、晉江三大水系支流的源頭。地陷、水干、樹死、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問題,曾經在大田縣大大小小194條河流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2009年,大田縣委、縣政府開始推行河長制,將河長職務委任給兩位副縣長。由于河流管護執法涉及多部門、多職能的交叉重疊,難免陷入“九龍治水”卻治不好的尷尬局面。
“面對河長制推行的難題,我們圍繞‘污在水中、源在岸上、根子在人’這一治河方略,從機制層面不斷進行創新、深入、完善,境內168條干支流實現‘一河三長’全覆蓋,‘河水有問題,直接找河長’成為百姓的共識。”大田縣河長辦副主任盧國首說,河長制的成功推行,讓這個昔日的礦業大縣鋪開一幅“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山水畫卷。
福建的河長制工作分為幾個階段:
階段,水資源管理從過去的“九龍治水”邁向“包河治水”新階段。2012年11月份,福建省成立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福建省主要領導擔任管委會主任并統籌協調水資源管理中的重大問題。2014年6月份起,省政府陸續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重要流域保護管理切實保障水安全的若干意見》和《福建省河長制實施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要求省市縣鄉四級由政府領導擔任河長、河段長,并確定其為河流保護管理的責任人。
第二階段,河流治理進入“有法可依”的“強制治水”新階段。2015年,出臺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成為個推出省級“水十條”的省份。短短兩個月后,再次推出了更加詳細的“水十條”。當年,閩江、九龍江、敖江流域年度計劃重點項目共完成或基本完成146項,完成投資額約17.4億元。
第三階段,河流進入“自上而下”的“共同治水”新階段。2017年2月,出臺《福建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福建省、九地市(一區)河長辦設立,在全國出臺省市縣鄉四級實施方案、全面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組織體系的同時,圍繞六項機制創新,積極探索實踐,推進河長制落地。目前,堅持河長巡河查河、合力運作河長辦、加快突出問題整治、開展綜合治水試驗、配設河道專管員和實施河道管養分離等17個做法日趨成熟。
“福建堅持生態省建設,把河長制工作擺在首位。”福建省河長制辦公室主任、省水利廳廳長賴軍說,河長作為福建河流管護的責任人,在統籌治理河流、提升水質、提升治理效能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
從省到村合力攻堅
《福建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要求,從省到村,五級穿透,實現全覆蓋。省、市、縣、鄉四級要全面建立由政府領導擔任河長、河段長,其中閩江、九龍江、敖江等跨區市的重要河流由省領導擔任河長,流域內市、縣(區)、鄉(鎮)政府領導擔任轄區內河段的河段長,由鄉鎮根據河道數量、大小和任務輕重等招募河道專管員,負責村居河道的日常巡查等工作。同時,福建省級河長制辦公室設在省水利廳,負責河長制組織實施的具體工作。目前,福建省共有4973名河長,共配有村(居)河道專管員13231名,覆蓋14338個村(居)。
通過組織體系全覆蓋、保護管理全域化、履職盡責全周期、問題整治、社會力量全動員、考核問責全過程“六個全”,福建的河長治水發揮出積極作用,在永春、龍巖等地,有效推動了治水護河的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永春桃溪流域沿岸水質惡化、水體渾濁,水污染問題凸顯。從2011年9月份開始,永春在全縣范圍內掀起了歷時3年,總投資超過30億元的“桃溪流域綜合治理”治水攻堅戰。前些年治理效果不明顯,但隨著河長制的全面推行,永春各級河長經過3年綜合整治,桃溪污染難題被徹底解決。2017年11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建設情況中期咨詢評估報告,“永春縣流域綜合治理典型案例”被確定為典型,在全國推廣。
小溪河是龍巖市中心城市內河龍津河上游的一條重要支流,河中水黃且濁,水質狀況堪憂,污染“久治不愈”。調查發現,小溪河流域主要污染源涉及采礦企業36家、選礦企業14家等。“幾十年了,小溪河一直是‘黃湯滾滾’。”市民詹鄞森感慨頗深,“政府一直都在治理,但沒有治到根子上!”
2017年,龍巖創新實行“雙河長制”,提出由市委書記任總河長,市長為總河長,“雙河長”出手,年初就全面打響了小溪河污染整治“攻堅戰”,行政處罰9家企業,刑事移送3家企業,行政拘留3名企業責任人……今年5月份的水質監測結果顯示,馬坑溪、中甲溪和小溪河水質達到Ⅱ類,小溪河的登高橋斷面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達到Ⅱ類水質。詹鄞森興奮地說:“多年期盼終成真,這證明了只要領導重視,監管到位,河道污染并非無藥可醫。”
大數據助力河流治理
如何讓清水長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福建的治河護河已進入大數據治河時代。
在福建,每一條河流旁邊都立有一塊公示牌,上面寫有河長、河道專管員的姓名及舉報電話等,如果發現污染,可找到公示牌向河長進行舉報。
不僅如此,福建還出臺了《河長公示牌規范設置指導意見》,明確了河長公示牌的公開內容等,以方便群眾監督舉報。同時,在省市縣水利部門門戶網站上均設置有專欄、投訴舉報信箱,并公布了微信公眾號。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推廣,福建各地開始充分利用互聯網科技積極研發河長制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河務APP等“智慧河長”平臺。因此河長、河道專管員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手機,都能隨時隨地查詢河流實時動態,處理河流污染投訴情況等。
將現代科技手段融入河長制,鼓勵基層運用“互聯網+”管河巡河,取得初步成效。如閩清縣建立河長制管理信息系統,將縣鄉村三級治水機構專項工作、人員動態納入信息化管理,打造河流日常巡査、治污整改、任務執行等信息監管平臺,并向社會公布投訴舉報APP。
治河走向常態化
河流要“長治”,河長必須“長在”。“考慮到大部分河段長都是政府官員,有可能遇到換屆、調動等情況,因此,福建省明確規定,各級政府應及時做好政府換屆期間河長、河段長的調整充實工作,并要求省水利廳每半年開展一次督查檢查,向省政府、省直有關部門及各設區市河段長通報流域整治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福建省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說。
河長誰來監督?福建出臺了《河長制工作考核制度》,明確了考核對象、內容、方式、評分辦法。注重考核結果運用,將河長制考核評價納入9市1區效能考核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列入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對考核結果的實施激勵,不合格的予以通報問責。不僅如此,福建各級河長辦還建立了河長制工作通報制度。
福建省河長辦、省環保廳于今年11月1日對全省水質存在突出問題河段的22位河長進行約談,要求他們進一步履行好河長職責,對相關問題予以落實整改。廈門市將全市9條主要溪流所在的區、鎮兩級河長全部納入河長制考核對象;泉州市對各縣(市、區)落實河長制及河流保護管理情況進行“月考評、月評分、月通報”,考評結果與“以獎促治”掛鉤;龍巖市實行末位約談、紅黃牌預警、責任追究等制度……
河長制的深入推行讓福建生態省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7年11月底,在4973名河長親自部署、巡河、督辦下,全省共完成河道違章建筑清理1040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51條、禁養區養殖場(戶)關拆1.22萬家、改造關閉可養區存欄250頭以下養殖場(戶)7577家、250頭以上養殖場(戶)4158家。
原標題:精心呵護 清水長流—福建省全面推行河長制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