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根據第三季度的業績情況,業內預計環保行業全年的凈利潤增速能夠保持在25%左右,增速高于2016年。環保裝備制造業、污水處理、危廢處理、土壤修復等細分領域發展趨勢也都普遍向好。
2017年環保行業預測:保持25%增速,高于2016年
環保行業2017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573.49億元,同比增長25.89%;實現歸母凈利潤79.03億元,同比增長24.96%;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均較2016年同期小幅上升。預計行業全年的凈利潤增速能夠保持在25%左右,增速高于2016年。
行業2017年前三季度收入增長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行業2017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長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截至2017年9月末,全國入庫PPP項目共計1.42萬個,累計投資額17.8萬億元。其中,6778個項目處于準備、采購、執行和移交階段(管理庫項目),投資額10.1萬億元;處于執行和移交階段的項目(已落地項目)2388個,落地率35.2%,投資額4.1萬億元。自2016年一季度末至2017年9月末,平均每季度增長項目847個、投資額1.2萬億元,PPP項目需求持續加大。
PPP管理庫項目數季變化及落地率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PPP管理庫項目投資額季變化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7年7月,財政部、環保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政府參與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的通知》,提出對政府參與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環保類型PPP項目主要涵蓋市政工程中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項目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項目規模持續擴大,落地率較高,成為行業業績快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統計數據顯示,行業分布中,項目數位居前三位的是市政工程、交通運輸、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分別為2561個、931個和481個,合計占管理庫項目總數的58.6%;投資額分別為31983億元、30306億元和5899億元,合計占總投資的67.4%。其中市政工程項目數和投資額分別占比37.78%和31.67%,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數和投資額分別占比7.1%和5.84%。
落地項目數位居前三位的是市政工程、交通運輸、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計占落地項目總數的63.5%。其中,市政工程的落地率為39.8%,高于整體落地率4.6個百分點;二級行業中,落地項目數位居前三位的是污水處理、市政道路和垃圾處理,分別為243個、234個和88個,合計占市政工程落地項目數的55.4%。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落地率為36.8%,高于整體落地率1.6個百分點;二級行業中,綜合治理類項目落地149個、投資額2222億元,分別占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類落地項目總數和投資額的84.2%和90%。
環保裝備制造業是節能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護環境的重要技術基礎,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工業綠色轉型步伐進一步加快,為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2016年實現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6200億元,比2011年翻一番,預計到2017年底產值達到7000億元。2017年10月份,工信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實現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達到10000億元。為達產值目標,意味著2018-2020年產值至少年均增長13%,與過去五年的復合增速15%基本相當,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規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目前全國共有28個省份開展了排污交易權使用試點,有11個省份是國家試點,其余是各個省份主動自行開展試點。從全國的統計數據來看,截至2017年8月,國家批復的11個試點地區,征得有償使用費73億元,自主開展有償使用試點地區征得約3.6億元。排污權交易方面國家批復的試點區域交易額約62億元,自行開展工作的省份為5億元。排污權交易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能夠有效推動污染減排。
非電行業市場分散,但空間更大。從我國煤炭消耗量來看,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耗量的60%,其中約45%用于燃煤電廠,剩下的用于工業領域及居民散燒等。非電行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的排放量占全國四分之三以上,且非電行業單位投資額將大于電力行業。非電領域還包含各種工業過程煙氣治理,也是未來大氣治理的增量市場。隨著環保監管力度持續加大,非電領域改造的積極性也將提高,從而為大氣治理公司帶來新的市場機遇。
燃煤電廠與非電行業煤炭消耗結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占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國家要求,到2020年底前95%以上的地級及以上城市要消滅黑臭水體。因此,黑臭水體整治工程項目在2017年開始呈現快速釋放。由大型水務企業以PPP模式承接一片區域甚至整個城市的水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正成為趨勢。
根據《“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十三五”期間需整治城市黑臭水體2000多個,總長度約5800公里,與城市黑臭水體綜合整治相關的新增或改造排水管網、新建與提標改造污水處理設施等設施建設,被納入主要建設任務。“十三五”期間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控源截污涉及的設施建設投資約1700億元。
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市場已逐漸飽和,市場方向開始逐漸轉向村鎮污水處理市場。2016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僅22%,也就是說有78%的農村還未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我國近8億人生活在農村和小城鎮,村鎮污水治理市場空間巨大。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出,“在十三五期間,推進13萬個行政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污水垃圾收集處理利用設施,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據預測,2020年村鎮污水處理行業可達844億元的產值,2025年可達1305億元。上市公司中碧水源、啟迪桑德、國禎環保、博世科等均開始涉足村鎮污水處理市場,其中碧水源處理分散性污水的CWT設備通過MBR技術凈化處理,出水水質可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
我國危廢無害化牌照非常緊缺。根據粗略統計,我國危廢年產生量約1億噸,其中30%需要無害化,目前全國危廢經營規模約4000萬噸左右,其中無害化占比不超過10%,所以危廢無害化處置能力稀缺。通過水泥窯協同無害化處置也逐漸成為危廢處置可發展的方向之一,處置成本相對更低,在這領域的先行企業有望獲得先發優勢。
2016年5月《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出臺。根據“土十條”要求,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設置,建成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2020年底前,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縣(市、區)全覆蓋。同時,2017年底前各省(區、市)完成制定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建立項目庫,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完成。在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份污染耕地集中區域優先組織開展治理與修復。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面積達到1000萬畝。此外,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將出臺,土壤修復相關政策逐步完善將加快市場的釋放。
在政策推動下,土壤修復的產業規模逐年增加。2015年土壤修復產業規模只有30億元,2016年增長至90億元,預計2017年有望達到240億元。長遠而言,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包括耕地修復、場地修復、礦山修復等共計至少為萬億元級別。
土壤修復產業規模快速增長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原標題:2017年我國環保行業細分領域需求規模測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