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環保示范】2003年,浙江省揭開垃圾分類的序幕,如今,這場“垃圾革命”,已經從城市深入到鄉村,全省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在99.9%。站在新的起點,浙江高標準要求、高質量推進,用上了一批探索垃圾智能分類的“黑科技”。
“垃圾革命”由城市深入農村 浙江破解圍城窘境
破解“垃圾圍城”的窘境,走出“垃圾圍村”的困境,核心環節就是垃圾分類。
2003年,浙江省揭開垃圾分類的序幕。這些年,省委、省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將垃圾分類納入美麗浙江建設范疇、兩次列為民生實事,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截至今年11月,全省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在99.9%,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覆蓋40%的建制村。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浙江省提出以“八八戰略”為總綱,以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為突破口,對垃圾問題進行一次全面的“大手術”。按照“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的重要指示,確立“一年見成效、三年大變樣、五年全面決勝”的目標,讓全省天更藍、水更清、地更凈、空氣更清新、城鄉更美麗……
一條破解垃圾圍城的“城市靜脈”
浙江省年垃圾量2500萬噸,日均約6.85萬噸,“垃圾圍城”決非危言聳聽。
相對于像動脈一樣為城市輸送“能量”的制造業,將垃圾回收和再資源化利用,被稱為城市的“靜脈”。這條“靜脈”流程長、環節多,只有將上游的分類投放收集、中游的分類運輸、下游的無害處置“無縫銜接”,城市才不至于被“垃圾圍城”。
杭州城北天子嶺,冬日暖陽下,8萬平方米的公園、1400米長的游步道……漫步其中,很難意識到下面填埋著杭州1991年到2007年間產生的900萬噸生活垃圾。天子嶺靜脈小鎮為浙江省積極實施靜脈產業基地建設行動計劃,破解“垃圾圍城”難題提供了借鑒與啟迪。未來,浙江省還將規劃建設一批靜脈產業基地,加快發展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等靜脈產業。
城市垃圾分類,浙江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要求、高質量推進。2010年杭州市在浙江省推行垃圾分類試點,2015年各設區市全面推開垃圾分類工作。截至今年11月,全省城鎮生活垃圾末端處理設施110座,實際處理能力6.5萬噸/日,其中焚燒處理占比68%,填埋28%,餐廚4%,無害化處理率達99.9%,居全國前列。初步形成了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體系。
一場改變鄉村面貌的“垃圾革命”
浙江的這場“垃圾革命”,已經從城市深入到鄉村。
寧海岔路村的一天,從垃圾分類清運開始。分類后的有機垃圾被運到生活垃圾資源化站點,經過處理后,就會變成利用價值較高的農家肥,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利用,農村垃圾變廢為寶。
浙江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起步較早。2003年,“千村示范、萬村整治”揭開美麗鄉村建設的序幕。2014年以來,浙江省開展試點,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分類處理。
“作為垃圾處理的源頭,垃圾分類是有效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前提。”省農辦社會發展處處長邵晨曲說。
分類本身并不能消滅垃圾,分出的東西,在符合環保標準和產品質量要求的前提下得到利用,才算真正實現減量化和資源化。通過三年的農村垃圾分類實踐,浙江省形成了多元化的垃圾處理模式。據了解,快速成肥模式,是浙江省主推的模式之一,通過機械化設備和菌種,經過破碎、發酵,實現快速成肥。一些偏遠山村,人口規模較小的農村,則更多選用太陽能漚肥模式。
一批探索垃圾智能分類的“黑科技”
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預言,“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計算機革命之后,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又一次浪潮,將是垃圾革命。”未來已來。在日前舉行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有著圓鼓鼓肚子的垃圾收集機器人——“小渡”成為會展中心里的“明星”。
如果說垃圾分類機器人仍太科幻,浙江正在深度運用的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探索垃圾智能分類模式,實施智能投放、定點定時投放等試點,已經并不陌生。像杭州市余杭區的“虎哥”回收,就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精細化垃圾分類處置企業之一。依托互聯網技術,“虎哥”回收項目以1000戶居民為單位,在每個小區建立垃圾回收服務站,投入200輛專用清運車,打造了一條從“家庭垃圾袋——小區服務站——清運車——分選總倉”的垃圾處置高速公路,居民只需將生活垃圾分為干、濕兩類,“虎哥”將干垃圾統一打包回收。
今天分一分,明天美十分。浙江從點滴習慣做起,從房前屋后做起,從街道馬路做起,打響一場人人參與垃圾分類、人人共享生態紅利的“人民戰爭”。
原標題:看浙江探索如何破解垃圾分類處理這道環境治理大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