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地方新聞】在環境要求比較高的京津冀地區,地熱能供熱將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在“十三五”和能源有關的系列規劃中,中國編制了地熱能發展規劃。按照規劃,在京津冀地區,到2020年地熱能供暖面積將達到4.5億平方米。
趟出京津冀治霾新路徑 地熱能打開百億增量空間
地熱——這一安全的清潔能源,一直在為人們改變能源資源結構和改善環境作出重要貢獻。伴隨霧霾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等工作,在國家清晰的頂層設計下,“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正迎來第二個春天”。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地熱能已經成為能源型、技術型資源。從默守一角的“小透明”,到能源直接利用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近年來,我國地熱能產業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2017年4月,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可再生能源供熱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地熱能供暖位列重點推廣的供熱類型之一,引發社會關注。
更早之前,則是2017年初印發的《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指明,全國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11億平方米;新增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00兆瓦。到2020年,地熱供暖(制冷)面積累計達到16億平方米,地熱發電裝機容量約530兆瓦。且專門規劃京津冀地區地熱能年利用量屆時達到約2000萬噸標準煤。
相對于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地熱是不受天氣、季節變化影響的可再生能源。地熱能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等特點,是一種現實可行且具有競爭力的清潔能源。近幾年,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地熱能已經成為能源型、技術型資源。誠如地熱供暖替代的是供暖鍋爐的燃煤和直燃的散煤,不產生污染物。地熱供暖為當前大氣污染治理提供一條重要的路徑。
目前,我國地熱能供暖行業已有一定發展。全國對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非常火熱,尤其是用地熱來供暖,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利用率。北京、天津、河北、陜西等地的地熱直接集中供熱利用已形成一定規模。其中,京津冀淺層地熱能等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位居全國前列,未來將大有可為。公開資料顯示,北京有10個地熱田、天津有8個地熱田,河北省有30個地熱田。這些地熱田在平面上連片分布,為規模化開發奠定了資源基礎。
各省(區、市)面臨著壓減燃煤消費、大氣污染防治、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等方面的要求,給地熱能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近日,京津冀三地發改委聯合制定的《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印發實施。該計劃提出,2020年京津冀煤炭消費力爭控制在3億噸左右,支持以地熱能、風能、太陽能為主的可再生能源開發舉措。而與潛能相比,我國目前的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還只是開始。
但我國目前的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還只是開始。據經濟參考報12月4日報道稱,中國地質調查局將組織開展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地熱資源調查評價科技攻堅戰,重點開展河北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東麗區等地區的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業內專家指出,京津冀地區地熱資源本身豐富,且開發和利用程度較高,正在成為我國大的地熱城市群,不僅節約了化石能源,而且對環境保護意義重大。
在“十三五”時期,隨著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供暖需求的增長,地熱集中供暖將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汪集此前分析,未來4年內如果有5%的供暖通過地熱實現,蘊含的商機將超過百億元。具體來看,從建設受益及產業供給兩個維度考慮,受益彈性大的是鉆完井業務,其次是地源熱泵等設備,而地熱產業鏈中勘探、鉆完井、地源熱泵各類設備等三個環節或將受益。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