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環境監測】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數據質量則是環境監測工作的生命線??梢恢币詠?,環境監測數據的造假難以杜絕。尤其是現今環??己说膹姶髩毫?,更加劇了一些地方的造假沖動,想盡辦法在監測數據上打主意。要想環境監測造假成為碰不得的高壓線,必須拿出零容忍的姿態,對造假行為“痛下狠手”。
環境監測“李鬼”頻頻出沒 數據質量紅線壓力山大
不久前,一起看似普通,卻有著里程碑意義的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案件在山東省東明縣人民法院宣判。這起案件是高法、高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于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后,全國首起監測數據造假“入刑”案件。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表層及深層次原因
說到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堪稱近年來社會輿論的熱門話題。眾所周知,環境監測數據是統計、執法、責任考核的依據。在治污的當下,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也愈發顯得重要。監測數據一旦失真,那不僅將延誤環境污染治理,更會對政府的環保規劃決策造成干擾乃至誤導。
近年來,圍繞環境監測數據出現過很多“怪現象”。比如在空氣質量監測儀器附近加大打掃和灑水頻次,給儀器“戴口罩”;把污水監測探頭放到自來水中……很多人質疑,當前到底是環境質量在改善,還是環境數據“改善”了?
業內專家指出,一些環境監測機構、環境監測設備運營維護機構受利益驅動,或屈從于委托單位的無理要求,編造數據、出假報告以賺取利潤;或者為了搶占市場低價競爭,為了降低成本不按規范開展監測活動,監測數據屢出瑕疵。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應付上級政府的環境保護年度考核,也開始對區域環境質量造假。
盡管被譽為“史上嚴”的新環保法和2016年12月“兩高”聯合發布的司法解釋,都對環境監測數據的造假行為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強調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由于相關法律規定在實際中并沒有完全落地生根,導致法律責任的追究事實上在很多時候處于休眠狀態,無形中助長了部分始作俑者熱衷造假的任性沖動,以致法律責任的追究不能彰顯以儆效尤的震懾效果。
守護環境監測數據質量這一生命紅線
當然,監測數據造假更深的社會“沉疴”在于,地方經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產業升級千絲萬縷的關聯和親緣關系,只有把這三者深層次的關系捋順,才是治理根本。
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指出因“地方不當干預環境監測行為時有發生、排污單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屢禁不止以及環境監測機構服務水平良莠不齊”導致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問題突出,為切實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意見》作出重大部署,重拳打擊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以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真全準”。
《意見》的出臺對于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生命線的守護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行業人士的一致觀點:確保數據質量這一生命線,必須明確各方責任,建立健全環境監測責任體系;創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強化監管能力,建立弄虛作假防范和懲治機制。
我們期待相關部門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和勇氣,讓其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確保法律責任真正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始作俑者釋放出“緊箍咒”的威懾效果,倒逼其在高昂的法律代價面前不敢越雷池半步。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